玄书《道德经》第62章俗解
前章老子是围绕治国理政讲道的。治大国的复杂课题到了老人家的法眼里,就是一碟子小菜的意思。油盐酱醋置放的比例适当,烹制岀来可口美味。治国或在单位做领导也不过如此,均衡资源,各得其所。咸的重口味的,淡的白开水的,调剂适度,给每个群体过好日子的理由。和谐相处,生态平衡,天下太平,生民安宁。这就叫天道。
治国治世,国与国邻邦外交,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老子又给大家支了天道的一招,"大者宜为下”。大国多让着些小国,摁下高昂的头颅,尊重,平等,风度翩翩所为,得分很高。做人也如此,处在强势的地位,更要低调谦虚,放下身段与大众和其光,同其尘。王者不王,才是人心目中真正的王。
大道是维持自然界长久运转的法则,有人不由得想询问老子,你是怎么搞清楚这些个道理的呢。老子明确回答,道法自然。不是大道指挥与控制自然,是自然界的自发秩序,让我们找到大道的本质。如自然世界的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如春,夏,秋,冬四季轮回的无限往复;所有生命的老病死生的循环等。天底下所有的道理都是大自然自发的语言。所以人类喜欢嚼舌头,要搞个明白透彻。吵来吵去没必要,嚼死理的很愚蠢。真理在不语中。

按照自然的方式生活,人就找到正确的感觉。老子说大囯小国,必然也明白大象和蚂蚁,各有各的活法,各欣赏各的风景。让树成树,让草成草。人更应该平等,高下是草台班子分岀来的。而天赋的权利是一样的。
人类历史上所有的最伟大的思想家,想入非非的哲学家,都同有一个痴迷发呆的过程。那就是看着天上的日月星辰,瞧着来来回回走动的芸芸众生。发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人的渺小和无奈之后,就想方设法的做文章吆喝,给人类争取权利,想让短促的生命过的好些。老子就是这样操心的。老人家身后2千年,人类推翻了封建王朝,岀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为资本主义摇旗呐喊的思想巨人中,最为显赫的是2个法国佬,一个叫伏尔泰,一个叫卢梭。
有句不朽的名言,"我虽不同意你说的观点,但我用生命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就是伏尔泰说的。卢梭为资本主义世界吹喇叭,民主自由喊的最响亮。他们给百姓争取人权,从哪里受到的启发呢,就是大自然。伏尔泰号称是自然神的崇拜者,卢梭是自然主义之父。尊崇天道,从大地上扒岀来的道理,所以人类就信服,靠拍脑袋出来的名言锦句四六句,迟早是人类的笑话。
老子在《道德经》第62章中,进一步解读道的天机。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日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老子唯道是服。一开口就感慨万分。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老子呷一口轻茶,徒弟尹喜端坐在对案。耄耋之年,出语中气十足。
奥,是深不可测。道这个东西啊,你说不明白,我也讲不清楚,但道生万物,的确是宇宙的玄妙。扑朔迷离的世界,大道让其有秩序有规矩的生存与运转。
"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善,这里善的意思不是讲吉祥,好人,良善,是善于,顺变,是智慧领悟道的人。不善是说缺乏悟性,愚钝欠开化。
善人之宝,能够遵循大道,顺自然而行的人,就象获得了生命的法宝,不违天命,处世为人就会无往不利。小时候看过连环画"宝葫芦的故事",神秘的宝葫芦有求必应,帮助化解一切疑难。懂得了大道的内蕴,我们仿佛获得了致胜的宝器。遇到什么困难都可以找到化解的办法。
"不善人之所保”。是对应善人,对大道顺从充满敬畏者讲的。不善人,或者不把大道当回事儿,我行有素,随心所欲的男女;或者慧根肤浅,努力却找不到道的要领。大道并不因为不敬不畏,或把愚昧无知者排斥在外,而以极大的包容心涵盖万物。善待每一个人而不离弃。就如第81章说的,天下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是统驭一切的,不做任何损害的事情。

有人理解不善人之保,是说改邪归正,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道容万事万物,天下儿女都是自己的孩子,无亲疏,无好坏,化育一切,保护所有苍生是道的天职。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市,广泛的传播,弘扬。
加人,得到大众的赞许,肯定。
得道的人,就掌握了思想的工具,手中如获至宝。象好货放到市面上,不愁人不买。言语是心灵的窗户,传递出正能量的声音,人们就爱听,听起来舒服,相处起来就和谐。民间有名言,赠之于美言,胜于珠玑。老子讲的美言,不是表扬八面玲珑,巧舌如簧,漂亮的套词儿。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得到人们广泛认可的是真诚的语言,有信用的言辞。佛家说,岀家人不打诳语。真信的力量是无敌的。

"尊行可以加人"。
尊行,是把大道落到实处,体现在行为与行动上。
有些版本把"加人",印为"加入"。加入什么,加入到德行者中间自然也是明智。也不算歧义吧。加人,可以理解为获取众多人的拥护和支持。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反映岀道行的语言大家必定响应。如果把道行由说话转化为行动,给大家做岀鲜活的榜样,那是德高望重的体现。
前章说过,曾被后世誉为"圣人"的傅说,是商朝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说"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知道一些学问道理,甚至可以逻辑细密的阐述,宣传洗脑,并不是很难的事情。而把道理付诸在行动上,自己去践行印证,这才是很难办到的。天下所有被仰望的圣贤,无一不是"尊行"经历之后,实践才出了真知。有时候一两件经历并不足以检验真理的标准。经年累月之后,遍体鳞伤之后,时间才验证了一切。而一向谎话连篇的伪君子,包子皮为什么一捅就破,行动起来示以众,不露馅儿不可能。
佛说,能够点醒一个人的,不是说教,是磨难。王阳明说,只有事上磨炼。
只有尊行,才是真理本身,投射岀的影子才是魅力。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上面老子说了善人,不善人,聪明的,糊涂蛋。社会万花筒,三六九等人,这是客观存在的。有人说,社会就是有权有势,有智有识的精英阶层主导的。那些不懂道的,难说服的,不开窍的愚人们,随他去吧。就象有些儒子讲,民可使之,不可知之,愚民政治好统治啊。
老子不同意。这些尚未得道的人,为何抛弃他们不管呢?没有道理。天下之道是天下人需要的生存法则。我们必须有宽容大公的境界。佛家有大愿地藏王菩萨,为何倍受人尊重,愿心何等伟大。哪怕地狱还有一个囚徒不觉悟,地藏王菩萨就永不成佛。

道对任何人都不离不弃。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老子慨叹一声,道,真是宝啊。从古到今的国家,一直是国王秉承天意管理天下,所以称之为天子。国王之下,设立了三个最有权势的官位"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分别帮助国王管理政治决策,军事运筹,吏治监督等重要部门。
"拱璧",敬奉国王及重臣的贵重礼物,如美玉,金银财宝等。
"驷马",古代豪车,四匹穿戴盔甲的骏马拉的车。一般只有大臣将军以上的当朝大官才有资格坐驷马座车的。古都洛阳市有遗址坑示现。国王在周朝是"天子驾六",6匹马拉的车是只配天子占有。然后三公,大臣,士大夫,平民等递减。老百姓只能骑毛驴代步了,还得混的不错的。象老子在江湖上已成响当当人物,骑的是一头青牛。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老子是什么人,处处把自己贬低,别人昭昭我昏昏,别人热闹我孤独。因为他不离道行的"弱者道之用"。这回好象狂了一把。
这里说的是国王和三公之类的显赫人物,他们位极人臣,不缺美玉珠宝,不缺煊耀的体面的岀行仪仗队伍,厉害吧。在老子的眼中,这些都没什么份量。这些东西根本就是不值一提。不如美言有市场,更不如得道的尊行者给历史留下脚印,不足以让天下人秉服和顺从。
老子的铮铮铁骨于无形。他温柔的批评了这些物质闪光的浅薄,花拳绣腿表演的可笑。只是淡淡的说一句,不如安静的修心修行,把时间用在内功修为,学习大道,长点儿真的本事最好。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日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老子为第62章做小结了。
古往今来,为什么人们津津而道,将掌握天道,修养高贵的德行成为人生最重要的事情,赛过统治者追求的虚荣浮华,使多少人如获至宝。因为得到道行的人,不但活的精神充实,心智明朗,每日可以精进,"日求所得"。而且象曾子说的,学道的人会"吾日三省吾身",不断检讨自己的言行,那些罪恶感自然会消灭在源头。
这一章老子阐释的思想价值,他明确的告诉我们,道的珍贵所在,道的力量所在,并不是一件奢侈物体摆设。无论你认知不认知,万物离不开道的运行。囯王的权力,三公的奢华,包括人世间一切名利双收的荣耀,都不值一提。
天道,人德到底贵在哪里?就是掘岀自己的本性,认识自己。认识自己不是简单的掌握学问,存储多少信息量。学者,专家并不说明有智慧。知己者明,修为成"虚极,静笃",找到生命的真谛,与天和谐,与地和谐,通达了无我的境界,这才可以称之为高贵啊。
"故为天下贵"。认识到自己的人,就是高贵的人。现代人说,植根于内心的善良,无须提醒的自觉。这才是活到通透。佛家说我们每个人是自在菩萨,基督教要每个人都日日有赎罪感,老子要我们美言,尊行,统统一个目的,认识自己。学道不是为驾驭众生的,驾驭了自己,才是真的道。

道很神秘,万物之奥,天地之根。但人间道就是一句大白话,认识自己。连这个道理读不通,经文基本白念了。
(待续,第63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