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姓的起源和历史介绍
四川省万源市新店乡卢家坡罗氏家族自四川省宣汉县普光寺镇迁徙而来,我族先祖名——
罗思举
罗思举故居
西圣启绍贤
醒后羞赧难当,无比愧疚,遂重返宣汉,脚履草鞋,手提打杵,沐朝阳,拨夕露,用竹蔑背篓重新艰难请回护法坛神。
这中间有一些被坛神考验的传说。
据说,奉正公在请回坛神的路上遇到了两件奇怪的事件。
事件一:
为了躲刀兵,奉正公总是起早摸黑。一次赶夜路,正行间,忽见前方发出"嘿"的一声,一个白桩倏然立了起来,有一间房子高,在黑暗中发出怵人的明灭光波。奉正公大吃一惊,冷汗一下流了下来,渗透了衣衫。然后又是"嘿”的一声之后,那白桩又立了起来,就这样,那怪物反复地恐吓着人。
但奉正公想到背上的坛神,胆气当时又壮了起来,他在路边连根拨了一根马桑树,捋掉技叶,留下根蒂上的马蹄子,再加快脚步向前奔去。说也奇怪,他竟然赶上了这个神怪的东西。又是"嘿"的一声叫,那怪物又立了起来。说时迟那时快,奉正公举起马桑树的马蹄捧拦腰扫了过去,只听见一声凄厉的尖叫,那怪顿时萎缩下去,变成了一个婴儿大小的东西,四腿乱蹬,正在过命。奉正公抓起那怪后腿猛甩了一通,然后扛在了肩上。
前面渐露亮光,山湾里住有一户人家,奉正公前去敲门,主家明明有人,就是不敢开门,奉正公大声叫道:"老板,开门开门,打平伙啰,快来吃鬼肉……"
事件二:
那是一个凌晨三四点钟的时候,奉正公正在赶路,当时是初春,下着毛毛雨,山野间湿雾绵绵,空气里散发着浓浓的山泥味儿。只见一个农人正身披破棕簑衣,扶着犁头,吆喝着一条老牯牛正在耕秧水田,看去他的行动很是迟缓,动作僵硬。奉正公向山湾里走去,走了个把小时,以为转过了山梁,却又看见了那扶犁耕田的农人。奉正公以为自己走错了路,于是仔细辩清了路和方向,才缓步走去,可是最终还是看见了那个耕田的农人。
奉正公便决定追上耕夫,问清道路,可奉正公顺着那细长的秧田追去,眼看到头了,一晃眼却不见了耕夫,奉正公好奇地一回头,发现耕夫正缓慢地在去往田的另一方躬耕。奉正公便大声吆喝,可人家如聋子一样,毫无反应,奉正公便小跑着追赶,却怎么也追不上,追到那头耕夫到了这头……
就这样追着耕夫,直得天时大亮,太阳露头,奉正公已累瘫在路上。这时才发现,哪有什么田,哪有什么耕夫,他就在一个万丈悬崖边转了半宿。
后来奉正公常说:鬼有鬼道,人有人道,却都敌不过神道。所以有些事,信不信由你,不承认是万万不行的!
1、人皆拜佛,求财求利,却不知最大的佛是父母,高僧大德曾言:修十万间庙宇才足以相比孝敬供养父母一日的功德。
2、人皆爱儿女,却不知家族命运在根。何为根,父母也,浇水浇根则枝繁叶茂,树大根深。儿女为枝叶花朵,若溺爱儿女却不孝敬供养父母,尤如雨打花瓣,终无挂果之期,家族必调敝矣。
3、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卓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4、一个家族绵延兴盛两三代可以依靠祖父辈的积累荫护,可若想靠祖产兴旺数代则是不可能的,历代伟人意识到了这一事实,他们曾经要求家人“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无可恃”,因此,“绝不留银钱与后人”。
5、前人总结四类家族的“兴衰周期律”,即官宦之家、商贾之家、耕读之家、孝友之家。与我们的常识性判断恰恰相反,他认为官宦之家最易衰败,商贾之家次之,而延续长久的大多是耕读之家和孝友之家。
6、“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这句话为晚清一代名臣曾国藩的十六字家训。值得值鉴。
7、将利益与他人共享,他人心存感激,就不会背叛你,所以说“轻财足以聚人”。律己甚严,使他人心生敬意,自然就肯服从你了。欲得人才而善用之,首先要有容人的雅量。凡事带头去做,才足以领导他人。
8、写诗作文,一定要学习好声调韵律,方能让诗文读来上口。杜甫说“晚节渐于诗律细”,就是说他自认为到晚年,才做到了诗词韵律,相得益彰。如今的诗歌,却已经几乎放弃了韵律美学,不考虑声调,能讲究声调的,寥寥无几。
9、孝友之家的友,指在财力物力上,极尽所能帮助不如意的姊妹兄弟,无事不可对人表己之功。
10、末代圣人曾国藩不希望自己的家里人世代做官,事实上也不能、也根本做不到世代做官。他给妻子欧阳夫人写信时也说,我们家里不要做代代做官之想。当官是偶然之事,不是必然的,不能拿这个偶然的东西当成一种必然,当成家族世代的追求。自古以来,官职越高,风险越大。基于此,曾国藩不希望自己的后代做官,做高官。
11、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12、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这句话出自曾国潘的《曾国潘家训》,中心思想是读书三要诀。
13、传统文化里,事亲以孝,是做人的根本。但是孝顺不是对双亲照顾赡养就够了,主要是真切的顾念关心,让双亲身心愉悦。曾国藩认为,孝更应该从心理上给予抚慰。
14、起床要早,天色刚亮就赶紧起身,醒了以后不赖床。这对有拖延症或是懒惰的人来说,是极有必要的。
15、一个人在世间立身,应该谨言慎行,不乱说话,不说谎话。“是非之因多出口”,言多必失,要分清说话的场合,时间,掌握说话的分寸,这是人最基本要做到的事。
16、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
17、学会勤俭过日子,富的时候不骄傲,贫的时候不气馁,由俭来打理自己的生活。
18、与疑心之人交往,也将变得复杂;前景多么美好,与贪利之人合作,终将不欢而散。
19、一件事,就算再美好,一旦没有结果,就不要再纠缠,久了你会累;一件物,就算再留念,如果你留不住,就要适时放手,久了你会心碎。有时,放弃是另一种坚持,你错失了夏花绚烂,必将会走进秋叶静美。
20、八德:勤、俭、刚、明、忠、恕、谦、浑。
21、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
20、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
23、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24、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25、俗话说: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不要当众点明别人的缺点而隐藏自己的不足,夸奖自己的优点却去嫉妒别人的长处。此所谓浅陋之人,众人皆不愿与之共伍!如汉高祖刘邦问韩信:“像我自己,能带多少士兵。”韩信答道:“陛下不过能带十万士兵而已。”刘邦又问:“那么对于你来说呢?”韩信回答道:“越多越好。”后来韩信被杀,并不是不无道理。
26、事实证明,曾国藩对于家族子弟的教导是正确的,后世子弟无一人是“逆子”,世代皆为有志之士就是最好的证明。
27、“行军不以扰民为本”
28、其三,遇事反求诸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属于自己的责任,会及时修正,若是别人他会恳切温和。
29、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30曾国藩申述道:“我今赖祖宗之积累,少年早达,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尽,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诸弟读书不可不多,用功不可不勤,切不可时时为科第仕宦起见。”
31、没有一劳永逸的东西,所以一直能获得长久利益的事情不要做,因为那可能是骗局,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别人都想去的地方不要前去,因为那里有可能有危险,《论语》中有: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32、当官以不收贿赂为本。古语说“十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即使官员清廉,也会收取很多钱物。做官不是为了获得更多利益,而是能够为国为民分忧解难,枉法贪赃,忘记居官根本,不会有好的下场。曾国藩身居高位,却能教育家人子孙要清廉为官,品德高尚,值得尊敬。
33、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万源新店 罗氏族谱泛记
罗奉正
罗都才
次子: 罗泽普(娶袁氏)——罗兴德(男)
(后代需统计后添加)
◎罗金元传略
说起万源新店乡有个小诸葛,老一辈基本都会想起他——罗金元。
金元老人少时即机智伶俐,待人接物备细周全。
长大成人,成家立业后,定居四川省万源市新店乡新田湾,娶妻生子,福气丰厚,儿兴女旺。膝下育有三儿三女。
儿女多,金元老人年轻时吃苦耐劳,操劳兴家,父慈子孝。
即便如此,却早年即修房造屋,在许多人还住茅草棚之时,即独立建成转角屋带三个小二间的瓦房。
解放后,逢区委干部下乡,干部们均愿找金元老人聊民生事宜,宁愿住在他家也不去地方干部家住居。
当时金元老人正当少年,豪气干云,家中儿女多,靠工分吃饭,金元老人却能放下活路,煮好罐儿饭(即精米饭),陪区干部们聊天,往往能提供他们需要的第一手信息,农忙春耕,牲口农具,积极分子,田地情况,旱涝情况,水库堰沟……等信息,对促进生产队的生产基本农田建设,引水灌溉等,争取了许多好处,甚至对整个青山子村在五区的发展均有受益。
那时的干部,均不苟言笑,性格沉闷,满心都是阶级观,谨慎,对谁都持怀疑态度,唯恐无产阶级思想被人腐蚀。但与金元老人接触却能气氛融洽,喜笑言口,似乎见到了另一重天地。
那时许多传统文化的东西都被贬斥为封建糟粕,不许民间传播,但金元老人三句两句话,竟然把干部们引入了多彩的传统文化胜境。
时不时对起了四言八句,时时与区委干部们对视间,挤眉莞尔,深意满满。或抚掌大笑,或开怀畅饮,干部们完全忘却了自身的革命重责。
金元老人口才了得,陪区干部们说过革命理想,也对过了四言八句,都颇得领导赞赏,放在他人身上是无法想象的。
这些都从侧面垫定了他在本地的威望,所以后来逢邻里纠纷,大小矛盾,干部们搞不定的,只要叫上金元老人到场,三句两句就把问题引导到点子上了,并能迅速平息常人的怒火。
所以当时人们曾亲切地尊称他为:"小诸葛"。
◎罗新元传略
罗新元(1921.2.9~2000.12.27),娶妻赵学忠(1918.7.19~1986.11.11),夫妻患难与共,后福洪厚,两人均仙逝于万源新店乡卢家坡新田湾家中,新元老人享年八十一岁,可谓福寿兼备。
新元老人八岁丧父丧母,少年即颠沛流离。当时正值红军到地,与国军交战,战火正好波及其居住地:桥沟(在亮桠子五龙台附近),新元老人之父罗泽普在桥沟逝世之后,新元老人携幼弟从战火之中逃出,来到新店某处投奔大姐罗定元,在她家暂住。
当时战火不断,饿殍遍地,随处可见人吃人犬吃犬的场景。后来新元老人又带幼弟居住于二姐罗忠元之家,而本人则暂住于其丈人赵家桠口赵家,此过程中,其幼弟夭折,时年十二岁,呜呼!其悲其惨可见一斑。
新元老人一生波澜起伏,其自身有着多种不良习性,好赌,好酒,好打枪(也即打猎),据相关人员回忆,即使秧苗搭在田坎上,只要有人吆喝撵山打枪,他也会停下火烧眉毛的农耕双抢,背枪上山打野猪。
但万事在好和坏之间都有个成与败之分,而新元老人前世一定修了大福,硬是在不良习惯上玩出了"成"。
据传,他在赵家桠口与袍哥出生的帮伙赌钱,一夜大富,当时赢下的纸币统在长衫子的前摆里,自己都不知道有多少了,时有老丈家族的某远房婶子眼都看绿了,开口想要点钱给孩子买件衣裳,新元老人便张开钱囊,让其抓取即可。
其豪爽仗义可见一斑。
据传,在新田湾修房时烤酒又烤了一作神酒,五十斤苞谷烤的酒硬是在冷凝口流了一天一夜,所有能用的坛坛罐罐都装上了,修一座瓦房的酒都备齐了。
新元老人于二十岁时开始修成新田湾的大瓦房,也正是在该过程中拜了掌脉师为师父,学下了一手木匠手艺。当时木匠很少,新元老人可以算是新店地界座地户木匠的开山鼻祖。其后代孙子著名诗人昊易金波的诗可见一斑(该诗在文学网诗歌评选中夺得特等奖)
△去酒杯里拜爷爷
(文/昊易金波)
举杯吧兄弟!酒杯碰撞的声气是爷爷的手法
溅起满盆地的秦巴人,在历史里刀耕火种
山湾搭起的窝棚与野猪为邻
用猎枪架着老猴子寻山
被万里包谷花醉晕在大山的湾湾里。
和青㭎树不分你我,猜拳行令
一杆铜烟锅,点起的苞谷缨子
都是粮谷的魂,精灵古怪,山魈出没
夜夜用妖精眼去山坡地里销你魂
寡妇门上,一把痴痴的山歌子笑弯了眉月
男人和男人就会去酒里分输赢
用老拳说话。然后是木斧与鲁班尺
修木架子大瓦房,砍犁头座座试分水,
拉小锯,铇木方方,转尺打销眼作陪嫁柜子
摆一谱那游方师的架子拼一段法术
一段祖师爷的咒语让好多人诚服于
木石二匠的圣迹,然后再碰杯
然后再猜拳,然后脸红脖子粗
然后滴血在大海碗里,我推给你你推给我
然后一饮而尽,然后就有了师兄师弟
然后就有了徒子徒孙,然后就有了师娘
然后代代传承,香火永续……
关于新元老人的木匠手艺在新店算开山鼻祖一说,有两种传说。
传说一:
新元老人的法术过人,有手撕恶鬼之能,他曾与草坝一个叫蒲仁x的老法师斗法。有人看见蒲老法师走出屋子,在屋后的一块磨刀石上单掌劈下,口中念念有词,然后猛喝一声:"开"。然后老法师坏笑着在屋后一个壁孔里往屋里观察,想看新元老人被法术击中后的疯癫相。可是左等右等也不见新元老人有什么反应。
只见新元老人神色轻松,神壳子吹得有眉有眼。蒲老法师正犯疑惑时,新元老人手里的铜头大烟杆头头,忽然在火隆坎上啄了三下,蒲法师顿时感觉不妙,立马打个寒颤,冷汗一下湿透了衣衫。
听说蒲老法师一病不起,左脸歪向了右边。有人说是中了新元老人的法,有人说是蒲法师在屋檐后头待太久,冻中了风。不管怎么样,反正蒲法师从此见了新元老人就绕着走。
传说二:
新元老人在解放后,一直担任队长,某次开三级干部会时,新店街上一李姓住家通过公社社长紧急求见罗队长。原来他家在修房子,当时是木架子瓦房,却怎么也立不起来"排列",那个长坝请过来的掌脉师指挥着三十多个人从早晨天不亮立到下午四点也没见挪动一扇"排列"。
听说是没有拜地方师爷,地方师爷即新元老人。
话说新元老人从公社会场被请到李姓住家,重新指挥立排列。该房为一个转角一个小二间,共四扇排列。新元叫帮工们重新检查纤杆,拉索,然后老人拿起开山斧,在第一扇排列上砸了三下,口中大声说着封征:"太阳出来喜洋洋,主家今朝修华堂,华堂修得宽又宽,女儿封贵妃,儿子作高官!请问主家利市有无有?"众人齐声应:"有哦。”
主家奉上利市,纸烟,瓶装酒和五块钱。掌脉师接过利市,心情高兴。再次封征:"利市好,利市多,鲁班祖师来压阵,师父师爷来掌火!东西南北赶凶煞,中堂压住五黄心……”然后大喊一声:"起呀!”
众人应和"起呀”,其气势竟如山呼海啸,数千斤的排扇竟如神助,应声而起。
新元老人一到,不到半个小时三扇排列全数立起。
新元老人一生当过十一年生产队长,大公无私。新元老人以木匠师爷的身坯,教下了数百个徒子徒孙,毫无保留地传授手艺,为新店乡新一代工匠精神的产生和培养作出了不朽的功劳!
◎罗财元传略
罗财元(1927.8.2~1990.9.3)老人,是一个外秀慧中的人,相比于两位堂兄的豪爽,他的性格则内敛一些,也更富韧性一些。
财元老人的父亲去世后,他携妻张福身随母和妹妹罗炳元一起生活。
由于红军在万源建立根据地时,战乱形成饥荒年代,有一个妹妹孩童时即夭折。所以才元老人十分疼爱妹妹,将妹妹终身留在身边,三娘母一直相依为命,不忍分离。于是才元老人的妹妹炳元老人直接招了入赘女婿冯宗孝。
姊妹俩共同孝敬慈母,所以在《财元家谱》中,炳元老人一家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财元老人容貌憨厚,眼晴细长,笑起来很温和,给人一种秀气的感觉。他勤劳好学,没有拜师就自学完成了木匠手艺。他自己去集上买铁在铁匠铺打了开山斧,羊角锤,托人在厂里购置了锯子,铇子,凿子,脉斗,拐尺等工匠工具。
这中间也得缘于新元老人是堂兄。财元老人和新元哥交厚,时不时叫妻张福身煮上好吃的,和新元哥一起喝酒,酒酣耳热时就猜拳行令,听新元老人吹神壳子,他听到了很多鲁班祖师的故事,并且也喜欢讲给后生们听。
后辈许多都仍记得他讲的"赵巧送灯台,一去永不来”的龙门阵,而且说他的神情稳重,语言真诚,至今他们忆念老人,仍说其音容宛如发生于昨日。
话说财元老人身体力行,自己用三根小木头合两具木马,摆上马板,把马钉一钉就开始砍犁头座座。砍犁头是一个非常严格的技术活,犁头座座的造型是弧线型的,要用夯锄掏得油光水滑,这个第一步就很不容易,更要合成纤索和耕具间的分水尺寸。因为耕田犁地,牛在前头拉,人在后头扶,其入土深浅的三角着力点是以分毫计算的,这个过程处处都是难题,有的木匠砍一副犁头要修改几回才能正常使用,财元老人每每遇到问题,都会找哥哥虚心求教,哥哥当然也会不吝赐教了。
据新元老人生前回忆,财元老人砍第一个犁头是一次成功的,没出现过返工,而且轻重,造型,使用的舒适度都是极好的。
新元老人在对徒子徒孙们吹壳子的时候就曾说过:你们要有财元兄弟一半的水平,我都会给天老爷烧三柱高香。然后说出了他后面最骄傲的结论:
罗家出能工巧匠是鲁班祖师爷天选的!
有时说得更甚一点,还会添加一句:"哪个不服,就出来和财元兄弟比一哈!"
因为财元老人能干,学艺快,所以家庭也布置得很好,自力更生,打桶,打木盆,修架子房,修猪牛圈,都不为难,这让他的家庭在本生产队显得很富裕。
财元老人的孙子辈罗继章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一直任罗氏家族族长,罗氏家族遇红白喜事,说礼话,写对联,支客筹划均甚得力,赢得了大家的称赞。
财元老人后代发展也很不错,值得一提的是大女婿向金贵任万福铁厂厂长多年,远近闻名。
财元老人对妹妹炳元老人也是极好,兄妹两比邻而居,互相提携和照顾,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确实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再说炳元老人。炳元老人之夫冯宗孝,在当时是文化很高的,一手算盘打得溜溜顺,九九归等都是经得起考验的,用的时间比别人短,十回八回都不出错,所以他历任青山子村村主任十六七年。
炳元老人夫妻俩心性仁厚,吃苦耐劳,膝下五儿一女,可谓枝繁叶茂,相比于今天养一个孩子都累得受不了,其拖儿带女的辛苦程度可见一斑。
值得一提的是炳元老人的长子冯贵华,历任万源县草坝区魏家乡乡长十余年,并定居于魏家乡街上,冯贵华从政而多才多艺,其文章很多发表于各类书籍杂志,在书法上楷书,行书在当地均甚有名。堪称万源文人中有名的一位儒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