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目中的龙
作者:徐启文

“二月二 ,龙抬头。”龙年,多说龙。龙,据说是虚构的动物,是一种能呼风唤雨、腾云驾雾的神物。龙,你见过它么?你知道它么?
我出生于1940年一个冬日。我入学读私塾时,母亲说:“你生肖属龙,是好运年。但你在北风中诞生,日后会有一条风雨般的生活道路等着你。你若怕艰苦,没有奋斗的勇气,就会是‘龙头蛇尾’,将一事无成;你若立下抱负,不怕风险磨难,就会像一条神奇的‘龙’,腾云驾雾,奔向前方。”
在母亲的眼目中,龙,是生肖中的龙。母亲的心:“望子成龙。”从此,我知道了龙。龙是自立、祈求的象征,龙成了我心中的愿景,向往的远方……
旧中国解放,新中国诞生。那一个夏天的夜晚,我和一班小孩在空阔平坦的地塘(坪)上游玩、唱歌、跳龙舞……龙舞,也称“舞龙”,又叫“耍龙”、“舞龙灯”。其实我们那“龙舞”,是一群小孩自编自导的简单游戏,大家一个跟着一个,用手搭着前面一个的肩膀,排上一条长长的“龙”,然后前起后落地跳动,朦胧的月色下,我们仿佛成了一条活生生的“龙”,向着明月高照的天空,飞舞奔腾。
这“龙舞”的龙,是一条“人龙”,是我们创作的龙。我认识了龙。龙有团结、协调的寓意,龙是我们对崭新明天的一种庆祝、一种欢愉、一种奋进的初心……
记得1954年,我上县城中学考试的前夜,在城中印刷厂工作的堂兄带我们去南门直街“金龙”酒家小食。他只点了两碗绿豆糖水,一碗给他应考的弟弟,一碗给我。虽然是个小点,在今天看来微不足道,但我那时食毕从酒楼出来,堂兄用手指了指酒楼两旁两条红色圆柱上的龙,我看着金闪闪的龙,心里甜滋滋的,仿佛受到了很大的激励。这次我果然考上了中学,是花岗小学60名应考毕业生中6名被县立中学录取之一位,那是比现在被大学录取还要高兴的事了!
这酒楼的龙,是一条“祥龙”,是酒家眼中的兴旺、吉祥的标记,也是堂兄和我对美好未来的一个满怀热忱、肺腑自信的希望……
1965年11月,那是我参加社会工作的第四年,我赴北京出席全国青年业余文学创作积极分子大会,会后我们去参观故宫(紫禁城)。我目睹紫禁城里最为鬼斧神工的两处“龙”:太和殿前的“九龙丹陛”石,皇极门外的“九龙壁”;看见帝王穿的龙袍,睡的龙床,坐的龙椅。我好奇好玩,坐上了缠绕着九条金龙的龙椅……我看见紫禁城五爪金龙为主宰的的图案,据说有万条之多。
这故宫的龙,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尊贵。“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褒龙浮”,是大诗人王维描摹天子早朝的名句。我心中的龙,是进取、向前、走向成功的记号,我虽然登上了人民大会堂,但这是人民的给予,不值得骄傲,也不想飞黄腾达。这龙是古代匠人们无与伦比的技艺与智慧的结晶,渗透于心的龙文化执着而神圣……
那一年,国家已改革开放,堂小叔从香港回家娶妻。我去赴宴,只见他家的厅堂贴着一副大红对联:“白发齐眉,龙凤呈祥。”“龙凤呈祥”,“龙”和“凤”相互结合在一起,寓意和睦相处,百年好合。在镇上摆设的筵席,我吃到了带“龙”字“凤”字的港式传统美食:龙鱼得水(清蒸龙趸斑鱼)、红龙福照(焗龙虾)、百鸟朝凤(松花蛋伴鸡)、龙须菜、龙须面(西红柿鸡蛋汤面)、龙井茶……老百姓的婚娶,是终身大事,享有点“龙凤美食”的特别待遇,也不为过。
这婚娶的龙,龙书龙菜,是融入了老百姓生活的龙。我明白了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括岭南文化)一种重要的习俗和符号,是改革开放后带来的创新的面貌,也是我对美满生活的良好祈望……
因工作关系,我上世纪90年代初后有机会采风,走遍神州的每个角落。我见过黄山始信峰的“龙爪松”,黄帝陵的千年“龙角柏”,山西晋祠圣母殿的“卧龙柏”;饮过江西井冈山的“龙潭”,浙江武夷山的“龙泉”,广州白云山的“九龙泉”,广东汕头的“龙湖”水;阅过德庆悦城“龙母”袓庙,佛山祖庙石雕云龙柱、九龙壁,广州陈家祠龙舟脊,顺德“画龙点睛”的龙舟;读过如《叶公好龙》的典故、《柳毅传》的龙女故事、应物《龙潭》“石激悬流雪满湾,五龙潜处野云闲”的诗……
这中国的龙,争奇斗胜,栩栩如生,活动空间十分广阔。我感受龙,具有广博的包容精神,幻化无穷,创造无尽,终成甘露,润及世间万物……
退休后,我退而不休,喜参观,喜调研,喜交流,喜旅游。一次去马来西亚,在一间华人酒店吃饭。饭店门柱雕梁画栋上彩龙,内挂着龙的绘画。华人老板和我聊天,说:“龙人不吃龙人。”意即华人不欺诈华人。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依然是龙。
这华人餐馆的龙,是“龙的传人”的龙。我悟出了龙,是华夏民族的代表,是中国的象征,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龙人”以勤劳、勇敢、开拓、诚信与和谐的龙形象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颗怀龙的心,一双不停的脚步,不停的遇见,不停的思考,不停的收获……沉静的是我,到处活力的、崛起的是龙,龙的美景应接不暇,龙的精神永不止境,铭心镂骨,回味悠长……
2024.1.17.于羊城麓湖畔
作者简介
徐启文,1940年11月出生,中山大学中文专业毕业,文学创作一级职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广州市文学创作研究所所长、广州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广东省作协理事、省文学院客座院士、广东省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广东散文诗学会副会长,广州旅游文化研究会会长兼广州《旅游文化》报主编等职。出版文学类专著共20部。1965年11月赴北京出席全国青年业佘文学创作积极分子大会。
(图文供稿:徐启文)
《新京都文艺》
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投稿!
投稿请加微信:874376261
投稿邮箱:874376261@qq.com
来稿请附个人介绍、自拍照片
以及注明作者微信号等通联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