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篇 宪 问(11)
两种不同的人生观
【原文14·23】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这一章说的是人的价值取向。“达”是通晓、通达、精通、悟通悟透等意思,即明理。“君子上达”是说有志向、有抱负的人追求的是通达仁义之理,树立仁道信仰,构建君子人格和智慧。也就是说,立大志,求大智,谋天下之大事。宋代大儒、关学创始人张载曾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是“上达”的最好注解,成为后世知识分子共同的志向和奋斗目标。而普通人或志向不高的人,关注的是衣食生存之法,追求的是财物满足,即“下达”。也就是说,君子追求的是高远的境界和智慧,普通人只关注现实生存问题。因此,君子对事物的认识深刻透彻,求远见,普通人或器量格局小的人则目光浅显平庸,满足于眼前实惠。换一种说法,就是追求不同,活法就不同;境界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就不同;生活的态度不同,为人处事的方式方法就不同——这便是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
由人生观的讨论,很自然地引出了孔子对不良学风的批判和感慨:
【原文14·24】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这一章文字意思很明了,也很有名,是孔子对现实学风的批判,翻译过来就是“古代的人做学问是为自己,现在的人做学问是为他人”,或者干脆就这样翻译:古人为自己而学习,现在的人为别人才学习。为自己而学,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学识和修养,为别人才学,是为了博得别人的夸赞羡慕,为了在别人面前有面子等等。这就是一种“功利之学”,因此,不仅浮躁,甚至虚伪,很难学到真学问——即使能得到一点“真学问”也很难用于提高自己的素质修养,而往往会用到“装点门面”上,是做样子给别人看的,而不是为充实自己、提高自己而学习的,很难有真正的追求和信仰,更难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和担当,孔子对此浮躁虚伪的学风感到十分痛心!我们看时下一些人,明明只有“半瓶墨水”,却时时在人前装高深,在某一方面懂得一点就自以为很了不起,摆出一副很有学问的架子,若是不懂,也要故弄玄虚,装出一副颇有城府的样子给人看。这些人,一旦当上领导,是很难虚心听取属下意见和建议的,往往摆出一副“我就比你高明”的态势,傲慢而霸道,刚愎自用,不知自省,对属下指手画脚,随意发号施令;你若不幸在这样的人手下干事,是很难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常常会有一肚子的憋屈和无奈,很难有成就和建树!
所以,这一章是对上一章“君子上达,小人下达”的进一步引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