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说秧歌
陈玉龙
秧歌是一种载歌载舞的综合性艺术,其唱段和唱本都具有较高的审美趣味和欣赏价值,不少唱本的结构形式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现就本人见到的秧歌唱本中具有规律性的结构形式和演唱适用范围概括如下,与同仁共同探讨。

1、结构形式
同爬山歌一样,民间通常把秧歌的各种小段演唱通称为“曲子”或“四六句子”,这种唱段一般根据场面需要选用现成的或临场现编。以两句和四句一首为多见,按方言朗诵基本符合诗歌的一般规律,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明快。
把较为完整的演唱则称之为“整本”、“正本”或“本子”,类似于剧本,所以也叫剧目。这种演唱一般是传统戏曲片段、戏曲压缩版、民间故事或历史故事,经过老艺人们的整理编排、压缩精炼而成;大部分都有相对的完整性,有的还有人物、场景、故事情节、矛盾冲突、高潮和结局,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戏剧的效果。
还有一种形式是采用固定格式将多个故事串联组合起来成篇,似乎也可以归结到整本范围。不管是完整故事还是故事组合,其中有不少一部分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已经形成了定型化、程式化的模板,这种体式在组合故事中更为多见。较为常见的有如下六种。

(1)“月令体”,这种体式同民歌小调相类似。如《珍珠倒卷帘》,其前半部分是“正月里来……,二月里来……,三月里来……”,把单独故事按月令联缀起来。这种体式大部分是排到十二月,每个故事与月令有的有关系,有的却没有关系,仅起承接和排序作用,产生一定的趣味性和审美效果,可谓一种独特的艺术手段。《珍珠倒卷帘》与别的月令体不同的是从正月里排到十二月,又加了个十三月(有的版本还加了个闰月),然后从十三月接着倒排至一月,故名“倒卷”。用二十五(六)个月(形式)歌唱了二十多个历史故事,赞美了众多的英雄人物(内容),极具知识性和趣味性。
(2)“数序体”,也同民歌小调相类似。如《绣荷包》的版本之一是“一绣……,二绣……,三绣……”,所绣内容各为一个单独故事或图案,与序数也没有多大关系。
(3)以节气之“数九”为序,权且叫它“节气体”。如《飞鸟九九图》,以“头九……,二九……,三九……”为序。这种体式与时序也没有关系,仅起排序作用。

(4)以一夜之“打更”为序,权且叫它“数更体”。如《小尼姑思凡》以“头更……,二更……,三更……”为序,逐步反映小尼姑在一夜中的思想脉络和反抗行动。这种体式则与时间有了密切联系。
(5)以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排列,可简称为“季节体”。这种体式在其他民歌和二人台中也有采用。
(6)以方向“东、南、西、北、中”排列,根据主题思想的需要,有的还要加几个具体位置。

这些以不同顺序进行组合的形式,不仅起着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更重要的是起着逐步推进故事情节、表达和深化主题的作用,把人物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把故事情节推演得高潮迭起、扣人心弦。
这六种体式有的还有变体。以“月令体”为例,即把月令一二三……月如何如何换个说法,如:“提起个正月正呀……;提起个二月二呀……”,还有“红梅正月正……;红梅二月二……”等多种唱法,非常灵活。这种灵活性还是源于口头传唱,在传唱过程中产生了变异,有的是自然变异,有的则是根据个人喜好、曲调选用和节奏需要等情况改编,体现了秧歌的地区差异性和变异性特点。

这六种体式在秧歌中运用很多,基本上形成了规律性的固定格式。以这六种体式为模板,在当代新编秧歌也应该是很受欢迎的,创作出来也一定会别具一格。而且,非模板式的秧歌本子,其语言风格和结构特点也是在互相影响、互相参考和模仿下创作和完善的。如《水刮西包头》、《水刮张家口》、《水淹坝口子》等,这几个都是真实故事,其中之一出现后,逐步产生了另外几个,给后人留下了可资借鉴的创作方法。

2、适用范围
秧歌的唱段多为即兴唱段,有的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性,有的则只适用于某种场合。大至说来,其用途可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1)大场演唱类:就是适合在“三官社(庙)”和笼旺火的开阔地演唱的唱段。如:“春风不吹地不开,今年的秧歌又办起来;百般五样都编排,男女老少笑颜开。”这一首最适合大场演唱,放到别的地方似乎没趣,实际上就是大场表演的开场白。大场表演由于计划的时间长一些,所以唱完开场白就可以扭秧歌或开整本了。
(2)转院子类:即适合转院子的歌词,主要用于赞美东家、唱吉庆的唱段,有一定的针对性更佳。如:“这座房子盖了个好,元宝圪蛋绕院跑;不知元宝有多少,东墙底下一圪劳(旮旯)”。
(3)打趣逗乐类:这类唱段适用于任何场合,在哪里唱都会引人发笑。如:“阳婆出来照东墙,东墙底下卧的一只羊;尾巴长在㞘蛋子上,脑袋长的和头一样。”幽默风趣的废话,令人开怀,甚至捧腹。旧社会可不比当今,现在小孩子就能随口编出一个搞笑段子。在古时候兵荒马乱、怕的要命、饿的要死、穷到骨头的年代里,举办这么一年一度的狂欢活动,能编出这么奇葩的废话,也不失为一种减压和忘乎一切烦恼的方法。在这类唱段中,有时还会掺入插科打诨、没大没小的段子,人们听得也津津有味,乐不可支,更达到了狂欢的目的。这类唱段贵在即兴发挥,随时更新,甚至出口成章,如果走到哪里就这么两句,人们也就听腻了。没有民间老艺人们的智慧和才华是编不出来的,所以它是北方民间文化的瑰宝。
(4)随机演唱类:这类唱段的特点是见景生“唱”,只适应某个特定的场景。如:“莜麦长来扁豆板,十里乡谈不一般;你们这里办红活,我来给你们添麻烦。”前两句是客套话,犹言“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如有冒犯,请多多包涵”,后两句则点明旨意。事实上邻村哪里办红活谁都知道,明知人家也办红活,“我”却锣鼓喧天领着一帮人来“添麻烦”,实际是含蓄地表明了来意:一是拜年,二是暗含了比赛欲念。元宵节相当于北方的狂欢节,所以对方当然欢迎。于是,两队人马轮番上阵,表演得更加起劲,看的人也更多更热闹了。这种拜年方式在实际操作中需提前打好招呼,文雅的做法是给对方村发个贴子,人家再回一个欢迎的贴子,表演完对方村还得适当犒赏,以礼相待。
(5)报节目类:疯公子安排节目及入场、离场,自始至终不用道白,全程用唱段,别具特色。
(6)敬神类:即专门用于请神、祭神(包括祈祷)、颂神(包括娱神)和送神。

这种传统民俗在三年大疫中全面暂停,今年又隆重兴起。
秧歌唱的是歌,也是诗,是一种别具一格的文体形式和演唱方法,这种久传不衰的传统文化是经过岁月的磨洗和沉淀传承下来的,它的兴衰也将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019年写,2023年12月删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