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亲心底最深的牵挂
作者 袁爱华
娘家对每个女人来说都是最深切的牵挂,母亲也不例外。
我的外公是读书人,早年读过私塾,他是家中唯一的男丁,姥爷从小到大都不会干农活,写的一手毛笔字,算盘打得溜溜转,姥娘是当家女人,前些年姥爷姥娘相继去世,母亲有三个哥哥和一个妹妹,我的大舅二舅三舅和姨妈,大舅大学毕业后工作分配到了信阳市铁一中,娶妻生子定居在信阳,大舅妈是铁路医院一名医师,三个孩子都进入铁路部门工作,我的父亲去世这数年里大舅每年春节前夕都会给母亲和姨妈寄钱补贴家用,二舅在新密矿务局做财务工作,大二舅妈生了两个男孩因为夫妻感情破裂离婚了,后娶的二舅妈是新密矿务局服务社一名工作人员,年轻漂亮,相貌出众,与二舅重组家庭后生育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前些年二舅和后二舅妈相继生病去世,三舅是一名民间剪纸艺人,两个姑娘一个儿子相继成家立业,家庭和睦。姨妈家四个女儿,领养一个儿子,也是千万普通妇女中的一员,姨夫精明能干,原本是体育老师,后来因为超计划生育弃文从商,现今也是当地一名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母亲也不例外。
腊月二十,我从郑州回老家,几天后通过跟母亲聊天发现母亲还是很牵挂她娘家的亲人,据妹妹说大舅去世的消息传来,母亲闻讯躺床上蒙起被子号啕大哭,我父亲离世的时候母亲表情淡漠,没有哭,甚至感觉不到一丝常人应有的哀伤,我无法理解父母的感情,我想他们大致是常年两地分居导致的吧!
近日,听说大舅家儿子年前又给母亲和姨妈寄钱了,我问母亲是否跟表哥通话,母亲说:没有。于是我建议妹妹帮母亲拨通大舅家儿子电话让母亲跟她的侄子说话,没曾想电话拨通那刻,电话那端传来信阳表哥喊大姑的声音,这边母亲情绪激动,声音异常高亢,一遍一遍喊着她娘家侄儿的名字,问问这个问问那个,又说了大舅离世后她的难过,真是血浓于水啊!母亲跟娘家侄子聊了一会,又跟娘家嫂子聊了半天,瞬间心情格外开心,挂了电话,趁机妹子又拨通了二舅家儿子的电话,因为每年腊月二十五是姥爷周年忌日,母亲不说,她记得很清楚,每年这个时候在市委工作的大表哥都要登门拜访母亲,母亲打电话的目的就是告诫他今年天气异常,大雪封路,怕路上不安全,不让娘家侄儿来看望,结果电话那端得到的答复是:只要天气允许我们还是要去的。
于是,今日一大早母亲起了个大早,早早就吩咐我和妹妹赶快铲雪,要铲出来一条路来,一边吩咐我们,一边给我拿鸡蛋做准备,我问:表哥来是下汤圆还是打鸡蛋茶?母亲答复:打鸡蛋茶。我再问:打几个?两个?母亲说:哪里兴这样?两个是骂人的,六个。于是,我按照母亲的吩咐把鸡蛋茶做好了温在煤火上,母亲又问:茶瓶里有没茶?我说:放心吧!我准备好了茶水,烧了两瓶,够他们喝了,茶叶也备好了,瓜子花生糖核桃放在桌子上,一切就绪,母亲开始一遍又一遍在院子里转悠,我发现母亲开始找抹布擦皮鞋呢,我说:妈,你想你侄子了吧,你干脆去门口接一下好了!说完这句话母亲才发现已到了午饭时间,母亲说:不等了,吃饭吧!
母亲的举动让我想到之前,只要在她面前说一句有关她娘家的不是,母亲马上就会生气,甚至要大发雷霆,从此以后我们姐仨都知道母亲的娘家人任何人无法触碰,娘家在她心目中永远都是第一位,我们小时候母亲不管家里多紧张姥爷姥娘生日她都铭记于心,过年过节回娘家是她的头等大事,父亲一直在郑州铁路部门工作,母亲和奶奶带着我们兄妹五个在老家生活,1990年父亲所在单位响应国家号召为我们全家办理了“农转非”,从此我们的生活跟周边人出现了本质上的不同,父母依然分居,只是我和哥哥姐姐弟弟跟随父亲在郑州生活,妹妹陪伴母亲在老家生活,父亲负担母亲所有的生活开支,衣食住行包括回娘家的所有礼物准备,如果有一次疏忽大意,母亲没钱回娘家她会几天不开心,母亲不善于表达,她会表情上带着不悦。
每次提到母亲的六个侄子四个侄女,母亲无比自豪,在母亲心里这是母亲最强有力的保护伞,娘家人丁兴旺。

母亲对子女似乎没有满意过,平日甚至很难看到她发自内心的笑容,即便我每次回去也没有看到她很欢迎和开心的样子,但是,在娘家人面前她展现出来的都是最好的一面,这就是我母亲对娘家人的态度,任何时候都无法阻止母亲回娘家的脚步,现今母亲年事已高,七十多岁了,眼睛青光眼做过手术,走路深一脚浅一脚,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内心深处母亲牵挂最深的还是娘家人,娘家的一举一动牵扯着母亲最柔软的心房,每次听到娘家人的消息她异常兴奋,母亲的表情也许是千千万万中国普通农村妇女的一个缩影吧!
因为大表哥在市委工作的缘故吧,母亲多次表示想去看望他的岳母,想跟她聊聊天,这次我答应她,等到春暖花开的季节姐妹俩陪她去信阳大舅家走一趟,弥补一下她心中的遗憾,再到许昌二舅家儿子那里去一趟,让她见见她侄子的老岳母,因为在母亲心里娘家人永远都是最好的!
我在想母亲一辈子心心念念的娘家人估计也是千千万万普通妇女内心深处最深的牵挂吧!

作者:袁爱华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专集《中原名人访谈录》散文集《黎明前的曙光》《活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