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关于近体诗
近体诗,也称格律诗,意思是说写这种诗要依照格律规范要求来写。
自南朝沈约等人起,诗歌创作开始讲究四声,强调语句整齐、语调富于节奏感。尔后对平仄、对仗、押韵等要求越来越严格,五言、七言诗体句式逐渐固定,于是便发展成所谓的“近体诗”。近体诗至唐代成熟,至宋代更加严密,在后来的科举考试中,对格律诗的格律要求则严苛到了僵化的地步。所以说,我国旧体诗歌的发展是由自然天籁到人为斧凿的过程,却又是虽不得已而不得不如此的必然结果。
近体诗分为绝句、律诗和长律。其中绝句分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两种;律诗分五言律诗(五律)和七言律诗(七律)两种;长律(排律)分五言长律和七言长律两种。现对近体诗作如下简述:
绝句——1、五言绝句:共4句,每句5个字,全诗共20个字。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2、七言绝句:共4句,每句7个字,全诗共28个字。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律诗——1、五言律诗:共8句,每句5个字,全诗共40个字。如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2、七言律诗:共8句,每句7个字,全诗共56个字。如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长律——有五言的,也有七言的,全诗至少10句,甚至是几十句、上百句的,如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琴》:“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尽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关于诗韵
古人作诗都是依照朝廷颁布的《韵书》押韵的。这种韵书也叫“官韵”。隋朝有《切韵》,唐朝有《唐韵》,宋朝有《广韵》、《礼部韵略》等。南宋时期的《平水韵》就是在《礼部韵略》基础上编纂而成的一部韵书。这部韵书跟以往诗人所用之韵情况基本相似,它把前人的206个韵部归并为106个韵部。南宋至元明清以来,科举考试诗赋和文人平时作近体诗,都是以此为依据,并且至今仍有许多人在沿用。
《平水韵》共有106个韵部,其中上平声15韵,下平声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现将已沿用700多年的《平水韵》按声调分列如下:
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文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上声: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六语、七虞、八荠、九蟹、十贿、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廿一马、廿二养、廿三梗、廿四迥、廿五有、廿六寝、廿七感、廿八俭、廿九(豆兼)。
去声:一送、二宋、三绛、四置、五未、六御、七遇、八霁、九泰、十卦、十一队、十二震、十三问、十四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廿一个、廿二禡、廿三漾、廿四敬、廿五径、廿六宥、廿七沁、廿八勘、廿九艳、三十陷。
入声: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十五合、十六叶、十七洽。
“五四运动”之后,在不少音韵学家的共同努力下,《中华新韵》诞生。新中国成立后,1965年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的《诗韵新编》问世;此后又作两次修订,于1989年10月出第二版。《诗韵新编》依照《中华新韵》将现代汉语归纳为18个韵部(依照《汉语拼音方案》普通话标准发音)。现将《中华新韵》和《诗韵新编》十八韵分别分列如下:
《中华新韵》十八韵
1麻a、ia 、ua / 2波o、uo / 3歌e / 4皆e、ie、ue
5支i / 6儿er / 7齐i / 8微ei、ui / 9开ai、uai / 10模u / 11鱼ü / 12侯ou、iu / 13豪ao、iao / 14寒an、ian、uan / 15痕en、in、un / 16唐ang、iang、uang 17庚eng、ing / 18东ong、iong
《诗韵新编》十八韵
1麻a、ia 、ua / 2波o、uo / 3歌e / 4皆ie、ue /
5支i (属声母zh、ch、sh、z、c、s) / 6儿er / 7齐i (属声母b、p、m、f、d、t、n、l、j、q、x、y) / 8微ei、ui / 9开ai、uai / 10姑u / 11鱼v / 12侯ou、iu / 13豪ao / 14寒an、ian、uan / 15痕en、in、un、vn / 16唐ang、iang、uang / 17庚eng、ing / 18东ong、iong
其中规定有七类韵部可以通押:在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等中,波歌、支儿齐、鱼姑、东庚等四类可分别通押;在入声中,麻波歌皆、支齐、鱼姑等三类可分别通押。
尔后,诗词学界整理出了《中华新韵表(十四韵)》。此《韵表》的韵部划分以普通话《新华字典》的注音为读音标准,将《汉语拼音方案》中35个韵母划分成14个韵部。每个韵部中发音为一声(阴平)、二声(阳平)的字为平声字,发音为三声(上声)、四声(去声)的字为仄声字。入声字不再区分,被分别派入所属的韵部中。现将《中华新韵表(十四韵)》分列如下:
《中华新韵表(十四韵)》
1麻a、ia、ua / 2波o、e、uo / 3皆ie、üe / 4开ai、uai / 5微ei、ui / 6豪ao、iao / 7尤ou、iu / 8寒an、ian、uan、üan / 9文en、in、un、ün / 10唐ang、iang、uang / 11庚eng、ing、ong、iong / 12齐i、er、ü / 13支-i(称零韵母) / 14姑u
其中13支的韵母-i只是音节书写形式的需要,并不参与与声母相拼,所以称“零韵母”。
大家知道,《汉语拼音方案》韵母是35个,加上拼写规则所需要的-i、er、ê,一共38个。韵母分单韵母和复韵母,单韵母即由单个元音充当,复音母是由两个或三个元音充当。《中华新韵》规定:单韵母直接作韵,复韵母就要看韵头(也称“介母”)、韵腹和韵尾,作韵头只有i、u、ü等三个元音,作韵腹主要有a、o、e、ê,而i、u、ü、-i、er也可以作韵腹。诗歌讲的韵主要是指韵腹和韵尾,凡是韵腹相同或相近的,都属于同一韵;如果有韵尾,韵尾也要相同,作韵尾有i、u或n、ng等。现将《汉语拼音方案》声母和韵母分列如下:
《声母》
b玻p坡m摸f佛 d得t特n讷l勒 g哥k科h喝 j基q欺x希 z资c刺s思 zh知ch吃sh诗 r日
《韵母》
a啊 ai哀 ao熬 an安 ang昂
o喔 ou欧 oug轰的韵母
e鹅 ei诶 en恩 eng亨的韵母
i衣 ia呀 ie耶 iao腰 iou优 ian烟 in因 iang央 ing英 iong雍
u乌 ua蛙 uo窝 uai歪 uei威 uan弯 uen温 uang汪 ueng翁
ü迂 üe约 üan冤 ün晕 -i er ê
至此,需要提及的是《中华新韵》尚存在值得推敲的地方:如“寒”韵部中的an(安)、ian(烟)、uan(弯),其中ian(烟)跟an(安)和uan(弯)的发音相差较远,似乎不应该列入寒韵部;又如“痕”韵部中的en(恩)、in(因)、ün(晕),其中in(因)跟en(恩)和ün(晕)的发音相差较远,似乎不应该列入痕韵部;再如“庚”韵部中的eng(亨的韵母)、ing(英),其中ing(英)跟eng(亨的韵母)的发音相差较远,似乎不应该列入庚韵部,倒是eng(亨的韵母)跟痕韵部的en(恩)较为相近,等等。据此,本人将在“附三:草人诗韵(十八韵)”中作大胆调整,供后人参考与评判。
其实,诗韵也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在不断改善,但必须坚持“音随意定,韵依音归”的原则去改善它。“韵依音归”这一点很重要,音都不同,何以同韵?
我们平时用普通去读旧体诗词时,有些诗句并不押韵,是因为时代发展了,语音发生了变化,有些字古读音跟今天普通话读音不一样。例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白云深处有人家(jiā)。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过去“斜”不读xié,而是读siá,跟现在上海方言“斜”的读音相同。又如李益的《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qī)。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ér)。这里的“期”和“儿”读古音是押韵的,如按现在普通话来读,就不押韵了。
许多古音读音字是当时的方言读音。如古声韵中的入声字,普通话里就没有这个声调,或者说就没有区分入声字,只有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第三声(上声)、第四声(去声)和轻音,但是在我们南方的方言里入声则普遍存在。入声是一种短促、难读晌亮的音,但入声字也有一声、二声、三声、四声等声调,各自有其声调归属,所以普通话就没有列出入声字。
诗韵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应该随着语言的发展而不断改进,否则,诗歌就会跟不上时代。例如《平水韵》,它沿用至今已经七百多年,远远脱离了现代语言的实际,早就不适合再作诗歌用韵的依据了,许多字的读音已经与现代汉语普通的读音存在较大的不同。因为现代人的诗是写给现代人读的,应当以新诗韵为依据,以普通话读音为准。正如《诗韵词韵速查手册》“写在前面”中所说那样:“当前越来越多的人都在格律诗词的写作中提倡和使用新韵。格律诗、词使用新韵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意义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