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家庭赋》序言
文/姚伟均
潘安兴先生作为共和国同龄人,老三届毕业生,以及曾下岗的地方国营企业职工,历经十五载光阴,用骈赋这一古典文学形式,完成了《中华大家庭赋》。全书近210万字,4200多篇赋作,共七十章,分上下两编。上编名为“全家福”,下编名为“中国心”,内容多角度、全方位展示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外加一个待定民族穿青人的地理、历史、文化、医药、交通、民俗、宗教、建筑、服装、餐饮、节日、人物、扶贫等方面,描绘出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此等宏伟文化工程,若无恒心与毅力,实难完成此艰巨任务。
上编按国家民族排列顺序,每族一章,共五十七章,每章篇目不拘一格。下编则包括民族演绎、民族机构、民族创造、民族精神等十三章。完成上编后,作者陷入无尽的沉思,无法自拔。他不断深入探索,如痴如醉,渴望进一步完善作品。朋友们戏称他为"达人"和"独行侠"。在漫长的取经路上,他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但他从未放弃。时间给予了他无限的想象空间,他不断完善和补充,最终实现了完美的终极目标。
作者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工笔画手法,细腻入微地刻画每个民族的餐饮文化,汉族十大名菜及各民族地区烹饪技艺尽收眼底。舌尖上的中国如同万花筒般绚烂,令人目不暇接。大家庭的全席长桌盛宴、饕餮大餐在神州大地的每个角落绽放。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大家庭成员的拿手好戏、看家本领琳琅满目,纷呈在历史的舞台上。共性中的独特与独特中的共性,是民族交流中的大合唱。诠释最具民族魅力的东西,才具有世界性。
无论是农耕民族还是游牧民族,在口头文学与手工技艺方面都纳入作者的笔端之下,展现在全书之中。作者满腔热情地讴歌他们对非遗创造与传承的贡献,支撑着中华民族的大厦。万壑争流、江汉朝宗,汇集成中华民族文化的汪洋大海澎湃于太平洋西岸,引领世界潮流。
民族的居住空间是国家文化地标。作者透过地貌去追寻久远的地质纪年,同时关注生活在土地上的人类在探索未知世界中萌发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神奇的地貌地质、气象万千的环境隐藏着钟灵毓秀的密码。或许对考古学的热爱,驱使作者从遗址发掘中追溯中华民族史前文明的起源。从元谋人、蓝田人到河姆渡文化、半坡村和三星堆遗址的先民们见证了民族的进化过程。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的碰撞融合诞生出和而不同的多元一体文明,出土文物共同见证了它们的命运交织。
作品致力于抒发民族认同与团结,这是历史长河的主旋律。从炎黄联盟到夏商周,华夏族逐渐演变为汉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其嬗变与扩容的过程,正是河洛文化的磁场在起作用,吸引着各族群加入其中。这种互动从春秋战国至魏晋南北朝,再到五代十国,鲜卑与契丹是其中的代表,主动融入这一大家庭。北魏孝文帝堪称少数民族汉化的先驱,是团圆饭的先行者。汉唐时期,怀柔四海、六合同风的胸怀,积极进取的精神,成为作者笔下的主旨。
民族英雄,是各族的共同情结。在每章之后,作者倾其所有,赞美那些为正义而牺牲、为抵抗外侮而奋战的英雄。尤其是近百年来在抗英、抗法、抗俄、抗日战争中的伟大人物与普通百姓。他们的正气之歌激荡着正能量,成为最好的爱国主义教材。
增强民族自信、自强、自立、自豪,是大家庭前行的动力。民族创造是中华民族的闪光点。作品中所展现的科学技术与文明成果,不仅有四大发明,还有天文学、岁时学、冶金学等方面的成就。这些都使中华民族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无与伦比。
铸魂补钙是本书的核心。在描述民族精神、标杆与楷模时,作者借助盘古开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神话传说,传递着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种精神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卓越非凡。尽管面临贫穷、困苦和浩劫,但中华民族始终坚守道义,扶贫济困,侠骨柔情。这些少数人的高尚品质犹如明灯,照亮黑夜。中华民族历经重生与崛起,再度登上世界之巅。
梦回中华,再燃辉煌之火,重返世界之巅,百年征程,英豪汇聚。本书追溯那些砥柱时代的人物与事件,铭记星辰璀璨的瞬间,展现先行者们的辛勤与智慧。
历史长河中,民族复兴之路曲折而坚定。作品细述清末、民国与共和国的风雨历程,挖掘各个领域的历史瑰宝,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勾勒出时代的脉络,展现那些引领变革的英雄身影。
作者生于华夏,长于红旗之下,对红色有着深厚的情感。书中多处描绘少年中国之梦想,回忆上海石库门聚会,镰刀锤头的旗帜下,聚集了无数劳苦大众,那是中国命运的起点与转折。历史的洪流中,英雄辈出,开天辟地,共创辉煌。红色基因在书中日益凸显。
难忘的历史之痛,宋代富而不强的尴尬,清朝割地赔款的屈辱,都使中国成为列强瓜分的对象。但中华民族从未屈服。读此书,令人回想起岳飞的《满江红》,决心重振山河,光耀中华。
知耻而后勇,中华民族的血性不容小觑。书中《𢇁绸之路赋》、《郑和下西洋赋》等篇章展现了汉武帝与明成祖的雄心壮志,他们开拓疆土,赢得战略空间。今日之中国,强健崛起,拥抱世界,耕耘四方。
本书融合了古今元素,内容丰富、趣味横生、可读性强、极具收藏价值。它不仅是一部旅游指南,更是一份赠友的珍贵礼物。走进《中华大家庭赋》的世界,仿佛置身于一个严谨而宏伟的宇宙。山川风光、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美食小吃等元素交织成一幅绚烂画卷。在这里,我们可以与古人对话,踏上中国的精神之旅。初唐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中云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这不仅是对作者的赞誉,也是对这部作品最恰当的诠释。
总之,《中华大家庭赋》一书,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与现代崛起。作者以典雅、流畅的文笔,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画卷,令人感叹不已。书中不仅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还有深情的民族情怀,读来感人至深,令人回味无穷。有感于上,是以为序。
姚伟钧
2024年1月30日(癸卯腊月二十)
姚伟钧简介: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会会长,湖北省和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武汉市文史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