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回娘家
文//陈信
大年初二这一天,在我们中国的许多地方都有回娘家的习俗。这个习俗是从明朝时代开始的。
相传皇帝朱元璋的女儿安庆公主下嫁都尉欧阳伦,这年的除夕,安庆公主嫌婆家寒酸不愿回婆家过年,非要在宫里与父皇母后一道过年不可。历来对子女教育严格的马秀英皇后,不允许她在家里过年,要她回婆家过年。安庆公主就不高兴了,嘴巴翘得老高,娇蛮任性非要在家里过年不可。母后就很严历地,比情比理对她说:“你已为人妻,要敬公婆,体贴丈夫。他们多么想与刚过门的媳妇欢喜地过个团圆年。如果你仗着是皇帝女儿不回婆家,他们虽然不说什么来,但他们心里会高兴吗?将来你当了婆婆后,你的儿媳妇是公主,过年她不与你们团圆,你会高兴吗?”母后这一番话才说得娇蛮任性的女儿总算回婆家过年去了。可是,大年初一早上,朱元璋在皇宫里放鞭炮玩乐,忽见安庆公主与附马都尉欧阳伦来拜年了。朱元璋心想,昨天才把你们打发走,今儿一早你们倒又来了,便问公主:“你给公婆拜年了吗?”安庆公主摇头说没有。朱元璋大怒:“岂有此理!怎么不先给你公婆嗑头请安,反而大老远跑来给我们拜年呢?快回去!先给你公婆拜年,明天再来给我们拜年吧!”说罢将他们撵出宫去。打那时起,大年初二才回娘家拜年成了一种民间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所谓回娘家当然是指已婚女儿带夫婿孩子回到家里给父母拜年。正月初二、初三这两天,到处都可以见到走亲访友的人们热闹了街巷,特别是外嫁女携夫牵儿回娘家拜年的喜乐身影,成了城乡景观相辉成趣。
外嫁女回娘家拜年这一习俗,不仅体现春节浓浓的年味,更体现女儿对父母的一片思念、孝心、敬爱之情。一句亲昵的“爸、妈”,送上新年祝福,送上拜年礼品,给父母一个红包,给侄子侄女一封压岁钱,体现着血脉亲情,洋溢着新年的喜庆欢乐。当然,父母也会回敬女儿、女婿、外孙一个红包,表达心意亲情。女儿拜年的礼品,父母会喜滋滋地收下,但不会全要下,留下一部份择盒箩,表示有来有回的意头。父母还会回赠一点礼物,表示礼尚往来,放上几个年桔,压上一封小利市,图个大吉大利吉祥如意,给女儿带回家,女儿不能不要,这是礼俗。外嫁女回娘家,会到亲戚家和友好的姐妹家那拜个年,不忘亲情友情。虽然今天人人都有手机了,动一动手指便可在微信里互送问候祝福,但远不如见面来得亲切友爱、情意深厚。外嫁女回娘家,父母会做一桌丰美饭菜招待,一家子围桌食晏昼(午饭),享受团聚之温馨,品尝儿时久违的父母做的菜香,洋溢着天伦之乐,洋溢着新年的欢庆喜乐。吃过午饭,女儿路途远的父母会打发她早点回婆家,路途近的女儿也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父母不留过夜。为什么父母不留过夜呢?是因为有这么个说法,说外嫁女若是除夕、初一回娘家,会把娘家吃穷吃垮。有些地方的习俗,可见到外嫁女在除夕、或初一回娘家,必须在亲戚家或友好人家那里先住夜,到了初二才回娘家拜年。出于这说法,所以外嫁女初二回娘家,父母是不留过夜的。直至年去了淡了,女儿再回娘家父母才会留她过夜多玩几天。
现在时代不同了,人们思想开放了,不再那么循规习例了,但媳妇回娘家拜年的习俗,依然传承着,体现着女儿对父母的思念孝敬,洋溢着血脉亲情,洋溢着春节浓浓的年味。这一传承,千年不息,万年不变。
如今人们多幸福呀,生活在好时代,市场繁荣,物质丰富,想送父母什么礼物就会有什么礼物,而且又拥有摩托车、小轿车,媳妇回娘家,脚踩油门风吹似地快,嘟嘟嘟地就回到了娘家,既快捷又风光呀,真羡煞了我们老一辈婆婆啊!我们老一辈婆婆也曾有过年轻的时候,那时候50、60、70年代,我们做媳妇的春节回娘家是走路去的呀。肩上挑着盒箩,里面没有水果,那时物质匮乏,只有自家蒸的年糕、面包、艾饼、角仔糍,最多送上自家养的一只鸡或鸭鹅,礼品不多不重,但路远呀,领着孩子,身上还背个小娃娃,和丈夫一步一步走到娘家的。你说累不累人呀?累是累的,但是回娘家,那心情乐得没法说!
记得有一首歌叫《回娘家》,唱出了那时代我们做媳妇春节回娘家的心情与乐趣,让我仿佛回到了当年的情景。那歌儿是这样唱的:
风吹着杨柳嘛唰啦啦啦啦啦啦!小河里水流哗啦啦啦啦啦啦!谁家的媳妇,她走呀走得忙呀!原来她要回娘家,身穿大红袄,头戴一枝花,胭脂和香粉她的脸上擦;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鸭,身上还背个胖娃娃!咿呀咿得儿喂,一片乌云来,一阵风儿刮,眼看那山中就要把雨下,躲也没处躲,藏也没处藏,豆大雨点往我身上打呀!咿呀咿得儿喂,淋湿了大红袄,吹落了一枝花,胭脂和花粉变成了红泥巴,飞了一只鸡,跑了一只鸭,吓坏了背后的小娃娃呀,我怎去见我的妈…



作者简介:陈信,笔名阿信。珠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斗门区作家协会会员。热爱文学,喜欢看书听音乐,喜欢田园,喜欢大海,喜欢拾掇生活的花絮点缀成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