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叙过年
作者:赵玉文
过年了,这个最隆重的传统文化节日自我记事起就对她情有独钟,穿新衣、放鞭炮、吃饺子,还能有压岁钱。样样都感到快乐,天天盼过年,拿两毛钱买二十颗果糖,一天只舍得含一颗那也是快乐,现在这样幸福感再难寻找。

过年让诸多事有个终结,也有个开头,过年不折不扣给每个人增加一岁。每年一入腊月,就像列车要进站,每位旅客开始忙着收拾行装,生怕下车遗漏。擦玻璃扫房是家家户户第一桩大事,尤其要赶在立春前,这是多年风俗,经历了春夏秋冬,家里的墙壁屋顶,角角落落会落下许多灰尘,必须要清扫干净,迎接新春,那些残留在旮旯里的东西尤为重要,不清理,会给来年家里带来霉运,虽是风俗讲究,或有些道理,就像身上污垢,不洗漱,日久生疾。
选一晴天大日,无风,将被褥衣架等轻便家当一并搬出,让太阳直晒,杀菌消毒,将笤帚拴在木棍上,加长笤帚作业高度,从屋顶逐级扫下。光滑的墙壁十分配合,即使看不见灰尘,象征性也要过一下,图个吉利。而墙角处却马虎不得,或多或少总有些蜘蛛网,那纤细的蛛丝在光照下闪烁,实乃一个混混。之前,白灰掺麦秸墙面,粗糙不平,极易藏污,清扫费劲,更闹心的是桌子后面墙壁常有鼠洞,顺着墙洞老鼠可爬上屋顶,每到夜,天上地下全是老鼠世界,咚咚作响,有时还听到吱吱打架声。大量墙土扒得满桌底下。

说来这厮也乖,扫房日却无影无踪,听不见动静,遂把老鼠洞口堵上,下年它该扒还扒,据说自有人类以来就有了老鼠,人和老鼠已斗争两千多年,想消灭老鼠实非易事,或许天不灭鼠,人落得徒劳白费,在十二生肖中鼠据首位,让很多人挂在口上。横竖现在建房材料坚硬,在鼠面前可谓铜墙铁壁,想进房间除非穿越门口,然,鼠也在更新战术,总能伺机入室作案,钻在书桌里咬文嚼字,扫房时仍需注意。
小寒大寒杀猪过年,这是老百姓常说得一句话,其实,老百姓不杀猪,杀猪者只是专业户。在大集体时代,家家户户都喂猪,除挣工分外唯一的一项收入,有刷锅洗碗水加些植物叶子让猪吃,十分艰苦,猪有口难言,只有出槽前几天才掺些小麦麸皮或玉米面,涨涨肉,猪怕吃好人怕说好,甜言蜜语常有人上当,猪改善了伙食,预示离屠夫家近在迟尺。那时猪寿命都比现在长,都能活到一岁多甚至两岁,体重一百三十斤够格,远不如现在猪二三百斤,要论它们的命谁好谁赖?

这恐怕只要猪知道。有少数猪运气好,跟了“小康”家,一年长到一百八,主人自己杀了卖,肥猪肉很受青睐,猪彪子熬油炒菜极好。另外生产队有羊群,过年过节都要宰羊,羊肉按人头分发,不用出现钱,等到分红扣除。现在村里也有村民喂羊,每到年根,都要宰卖,虽价格偏贵,因天然食物喂养,可信度要比猪肉高,好多人买去送礼。
腊月二十三也称小年,灶王爷上天复命,家家户户要供奉,压黄表、燃香烛、摆供品,不知是灶王爷喜欢甜食还是怎地?不供馍不供果,几块灶糖足以。民间却说,让灶糖粘住灶王爷嘴不乱说。这灶王爷也可怜,受下边摆布,“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上香人念念有词,嘱咐灶王爷见了玉皇大帝,不要透露民间丢米撒面事。其实,老百姓不必如此,灶王爷只是一个小小地方官,他在玉帝面前不敢胡言乱语,坏话多了他也有责任。民间多多疾苦,日理万机的玉皇大帝怎能顾全?任凭下边奏章,本是怨声载道,却说一片大好,各自为阵,没有团队精神,缺乏担当,中饱私囊,甚至把玉皇大帝的旨意歪曲实施,以致民心不稳,起义四方,别说丢米撒面,肚子还填不饱。倒是现在浪费事及其严重,剩饭乱丢,糕点发霉,饭店图排场,点了饭菜不吃倒掉,朱门臭肉遍及四方。人们埋怨生活压力大,不结婚,不生娃,厌恶种地,长此下去能富强?灶王爷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真该向玉皇大帝反映,否则,你灶王爷的牌位将尚能存在?

赶大集,买年货,年尾的集市总是热闹非凡,记得早年,年画和爆竹要占据大半个市场,崭新的年画吊在绳子上,从东到西一长溜,那一张张彩色年画带着无尽的喜气,或是蕴藏的力量,有伟人像,有丰收图,更多的是样板戏剧画,我最喜欢毛主席去安源像,那气吞山河的神态与英俊的身姿让我十分爱戴,记得还买过《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有一年买了幅《南京长江大桥》画,画上题词:天堑变通途,看着雄伟壮丽的大桥,我曾多少次陷入遐想,什么时间能身临其境,以睹真容?当这个愿望实现的那一刻真是激动万千,无以言表。
这足以说明,媒体与宣传给人的魅力,年画在那个平穷落后的年代启发了多少人,鼓励了多少人,又温暖了多少人。而那爆竹市场更是热闹,为了引诱人们,卖主隔三差五就放几声炮或燃一串鞭,使得整个市场噼噼啪啪响个不停,浓浓的年味给人们增添不少乐趣。如今,年画与爆竹早已退出市场,那激动人心的场面难以再见,替代她们的是各式各样蔬菜和猪羊牛肉,摊主们各个都有干电喇叭,喊得一个比一个响,摊铺后面停着大汽车,车上装满蔬菜,任凭顾客大包小包购买,现在春节最不怕的就是吃。集市上没了去菜店,菜店完了到超市,村里小卖铺随便一收拾,够你几桌吃不完。

腊月里是家庭妇女最忙的季节,除做饭带孩外,给孩子和丈夫买衣服,床单被带要拆洗,厨房要整治,玻璃要擦拭,准备正月干粮:蒸馍馍、炸油食、制粘糕,做面筋------还要安排家里的天地爷、土地爷、家堂爷、灶王爷、财神爷和祖宗爷牌位,香炉、黄纸、红蜡烛和香都要准备齐全,布置祖宗爷工序最多,有的挂家谱案,有的供长辈遗像,也有的从集市买一张祖宗爷贴墙,祖宗爷位置必须设在堂屋门口边,配幅对联:晨昏三叩首,早晚一注香。牌位上方与两侧用五色纸剪成细条装饰,供桌上摆苹果糕点和面食猪头,再放一碗捞饭(将小米煮熟捞出),插两双筷子。
除夕下午,院里院外打扫一遍,然后调馅包饺子,大年初一吃的饺子必须提前包好,末了准备晚上饭菜。晚饭不能吃得迟,年轻人要去村里转,给大辈拜年,转到深夜,手里还要提上一瓶酒。老人则在家里等待别人给自己拜年,准备好酒菜。

除夕夜是最温馨时刻,一家人欢欢喜喜高高兴兴,黄昏初尽,灯笼亮起,院外屋内灯火辉煌,喜庆气氛让家人幸福指数升到及至,在一片爆竹声中,亲们坐在一起,知心话、重逢情、祝福语,说不尽道不完。或许奔波劳碌的人就等这一天,或说这一天就是为了一家人团聚。清黄景仁的绝句写得好:“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送走昨天,迎来今天只在一刹那,在交夜之时,会炮声四起,彩光冲天。
两千多年来,中国有孝敬老人之传统美德,即使千乡百里,游子也赶回家中向父母请安。歌曲《常回家看看》唱得极好,它表达了亿万人民的心,一辈子图个平平安安,简单、朴实、真挚的祝福。晚辈敬老是永远的主题,不仅亲在,即使父母进入天堂,依然感恩,永不忘记。在我影响中,父母孝心对我教育至深,每年除夕夜开饭前,父亲总是先把饭菜端去朝奉,跪在地上磕头作揖,否则,决不会自己先动筷子。儿时感到好玩,只是跟着起哄,直到懂事,在父母的说教下,晓得礼仪。
从此,我亦如此,永远的除夕。

【作者简介】赵玉文,男,石家庄市作协会员,1960年出生,高中毕业。作品小说、散文散见于《天津文学》、《太行文学》、《当代小小说选刊》、《河北农民报》,更多作品在《天津散文网》、《浩缘文学网》发表,一些作品曾或优秀奖,现任《燕赵农村报》通讯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