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家庭灾难
时光倥偬,寒来暑往,冬去春来,不知不觉到了1875年,光绪元年乙亥。这年慈禧太后之子刚刚十九岁的同治帝得梅毒暴病而亡。为了继续垂廉听政,慈禧便立自己姐姐与醇亲王所生的儿子、刚满六岁的光绪为帝。
此时,国昌已虚岁二十,长成一个英俊倜傥的青年。
然而,正当贺家兴旺昌盛之时,不料天灾人祸接踵而至。年轻的贺国昌经受了几次人生命运的磨难。
这年春天,他的第一个妻子未娶进门便因病而亡。
接着从天边传来噩耗,他的父亲培桢正值中年,便因操劳过度,得了肝病,于任上爆病身亡。
国昌妻丧父亡,祖父白发人送黑发人,使全家沉浸在深深的悲痛之中。
给父亲送葬归来后,国昌泣不成声,双膝跪在六十多岁的老祖父跟前,流着泪劝老人家:“公公啊,您老人家不要过于悲伤,要保证身体呀!从今以后,国昌一定不辜负您的教导和父亲的期望!一定会挑起家庭的重担!”
祖父不由老泪纵横,哽咽着说:“我和你父亲在外做官,本想他成为我的接班人,却不料他中年暴病身亡,家庭遭到这么重的灾难!”老人痛不欲生。
孙儿苦苦劝慰,老人才稍稍安静。他心里说:“唉!人死不能复生。生死都是上天注定的。儿孙们正眼巴巴地看着自己,作为长辈,决不能躺倒,要为后人树个好榜样啊!”
看到孙儿这么懂事、孝顺,且勤奋好学,学问不断长进,祖父心里感到些许欣慰。
国昌劝罢老祖父又要面对肝肠寸短的母亲和两个未成年的弟弟国光、国章。
可怜国昌母亲谢氏中年丧夫,年方三十七岁便失夫守寡,自是眼泪长流,叹自己命薄。
二娘刘氏年方二十,多年随培桢远在山西,生一子国襄,此时,也已成为孤儿寡母。
家里失去了顶梁柱,一时生活陷入困境。国昌作为长子,年纪轻轻便不得不担起全家生活的重担。从此,他里里外外一把手。
这天傍晚,祖父把全家人召集到他身边,强忍悲痛吩咐:“你二叔培芬、四叔培勋无子,按照你父亲遗嘱,国光出抚二叔培芬为后,国章出抚四叔培勋为后吧。”
就这样,好好的一家被分割得七零八落。
却说贺家祖祖辈辈勤耕苦读,在当地成为盈富之家,并历代都以诗书传家。为造福桑梓,贺家早年为乡亲们办了私塾,一方面教授自家子弟,一方面为邻里儿童传授文化知识。
国昌兄弟自小接受祖父和父辈传授文化知识,加上自己的刻苦努力,学问日进,远近闻名。
国昌十六岁时便担任了私塾教师,教书育人。
他家里还有几亩薄地。课后,农忙,国昌也常到田间风里雨里泥一脚水一脚地劳作。
不久,经人介绍,国昌与湖南礼陵东乡富里李氏结合。
李氏大国昌一岁,婚后十年却未能生下一男半女。更不幸的是,光绪十年,李氏便一病不起,撒手人环。
国昌又遭丧妻之痛。继娶和他同年的广西玉山县小西门詹氏女为妻。后仅生一女,名燕云,又因难产而亡。
接二连三丧妻,不久,母亲又病故,国昌不由心灰意冷。想是自己八字太大太硬,先后克了几个女人的生命,一段时间里,他不愿再谈婚配。
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长孙到了而立之年仍无子,七十多岁的老祖父严令他再娶。孝顺的国昌出于无奈,只好从命,和比自己小十岁的萍西长寿公之女殷氏结为夫妻。
国昌与殷氏婚后先后生下二子四女:长子经武、次子伟武,女罗云、源云、南云、黔云。
于是,家庭又是人丁兴旺。
然而,不久,在山西任职三十余年,七十岁才告老还乡的老祖父,因年老病重,撒手归西,享年七十九岁。
临终前,老人交给国昌一面锃亮的铜镜,喃喃地说:“这面铜镜是我贺氏二十世祖、莲花开基祖凭公手里传下来的,是我们家的传家宝!孙儿啊,看来要继承我贺氏家传,你一定得去参加科举考试,只有这样,你才能取得功名。但如果你今后有机会做了官,一定要做个清官啊!记住,你做了清官,才能把这面铜镜传下去!”说完,祖父就咽气了。
国昌双手接过祖父交给他的这面象征着清官的铜镜,跪在地上向老人家默默发誓:“今生今世我若能为官,一定要做个清官!”
第五章 心明如镜
这天,正值新年即将来临的时候,县衙派官差敲锣打鼓送来喜讯:“贺国昌参加恩科考试高中举人了!”
国昌虽是一介教书先生,但自小在优良的家教氛围中长大,且于授课之余种菜于菜园之中,农忙时节也常下田地劳作,因而身体非常健壮,并养成了勤劳俭仆为人谦逊的美德。亲友邻里都来庆贺他高中。在“光宗耀祖”、“官运亨通”、“富贵荣华”的一片祝贺声中,老婆殷氏忙着泡茶端水。
国昌在致来宾的答谢辞中谦虚地说:“承蒙亲友族的关怀厚爱,本人在学业上稍有长进。我的前半生是在书斋中度过的,虽说是教书育人,然而因为才蔬学浅,恐怕有误人子弟之虞。在下人到中年,于国于民愧无作为。本人的祖先东晋人贺循,官至太子大傅、中书令,虽位高权重而不谋私利,居陋室而忧天下,生活敛朴,晋元帝为之感动,赐以六尺牙床簏、席等,并钱三十万,循公辞而不受,帝感其忠,赐‘冰清玉洁’匾。我十六世祖知章公,官至唐朝礼部郎中、集贤院学士、尚书令、光禄大夫,八十高龄后才告老还乡。他为官清正,盖棺论定,唐玄宗亲笔书:‘冰清玉润篇’以扬其德。他回家时还写下了千古名诗《离家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归,乡音未改鬓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此后,为官清正为我贺氏做官之祖训。我祖父临终前 将莲花开基祖凭公留下的这面象征着为官清正的铜镜交到我手里。从今后,本人不敢忘记祖训,当立为官清廉、为民勤政之志,决不让这面铜镜生锈、变黑!各位亲属和乡亲的心意,在下愧领了,但贺礼恕不能收!”
就这样,贺国昌怀抱锃亮的铜镜,慷慨陈辞,一番肺腑之言,表达了自己做官为民的志向,并婉言谢绝了亲友的贺礼。
这时有人提议要请国昌书写对联。的确,他的书法经多年来的练习很得柳体神韵,他题写的对联也已是远近闻名。往年每逢春节,国昌都要提笔为乡亲们书写春联,平时有人请他写对联,他也从不推辞,并不取分文,且他并不像其他先生一样家家都是一个调、年年都是老一套,他会根据每年的不同情况和各家各人的特点分别撰写。此时,听到有人要他题写对联,想到也许自己以后为乡亲们服务的机会更少了,他便欣然叫妻子准备好文房四宝,并吩咐二儿子伟武磨墨。
来者云集,都向他索要对联墨宝。
第一来索要对联的是外号叫“贺济公”的族弟,他靠耕种度日,以吃素为生,请客人也只用素菜淡饭。国昌高兴地提笔凝神片刻,挥毫写下:“嚼菜根淡中有味,守国法梦里无惊。”
贺济公得了这副对联乐得像醉汉似地哼着小调迈着蹒跚的步子飘然而去。
族弟贺继三是个胯丸子弟,家境颇富,但他不务正业。国昌沉思良久,笔下字字千钧:“骄奢最是穷源头,勤劳方为富根本。”
继三脸上一阵红一阵白。
国昌语重心长地说:“你是我的长辈,我作为晚辈不便多说,但古人云‘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切莫做为富不仁之人,切记,切记啊!”说得继三不由脸红耳赤。
房叔贺才显是个种田汉,但有赌博、嫖女人、抽大烟等恶习,这时也前来凑热闹。国昌大笔一挥,写下:“勤耕苦读正家风,赌场柳巷莫沾染。”
这位房叔羞愧地接过对联走了。
亲友们走后,国昌暗自思忖,自己出生在这个书香、官宦世家,却并没有因此而大富大贵,这在官场腐败之风盛行的清朝末年,“十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不是什么稀奇事。然而,贺家却并没有什么万孔家财。祖父贺树恩是清咸丰时翰林庶吉士,曾任太原曲沃知县和永甯、浑源、朔州等知州和知府,所任之处,口碑甚佳。父亲贺培桢是贡生,曾任直隶顺天府永清县知县,中年死于任上。二叔贺培芬贡生,历任陕西定远、敖屋等县知县,后以政绩保升知府。虽然是官宦之家,国昌的家境却很是清贫。父亲死在永清任上时,离领饷还有几天,无资运棺回乡,只好瞒着外人,等发饷后才报丧运棺返乡。母亲谢氏带着几个儿女长期住在娘家,四十岁时死在娘家葬在娘家。国昌十三岁时,才由他叔父贺培源从礼陵接回家乡。从此,国昌发愤读书,并表现出过人才华。
入夜,国昌和往常一样点上桐油灯,在昏暗的灯光下,读书写作。他翻阅着自己几年来写下的诗章,借诗以言其志。
古井寒泓
林陬碧漾一痕横,古井寒光照镜明。
养得源头如许好,出山泉水自能清。
不难看出,这首诗的字里行间的意蕴,是借写古井水之清表白了要求自己清正为官,以祖上清官为榜样的志向。
楼阁书声
纸窗旭日正清明,楼外青山山外声。
积得牙签三万轴,封侯不羡羡书声。
这首诗表达了贺国昌淡薄名利、追求学问、人格的心愿。
“牙签三万轴”出自宋代陈著的《次韵戴成叔》。陈著,字谦之,一字子微,号本堂,晚年号嵩溪遗耄,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寄籍奉化。宋理宗宝祐四年(一二五六)进士,调监饶州商税。景定元年(一二六○),为白鹭书院山长,知安福县。
《次韵戴成叔》
宋代 陈著
雪溪后人贤,门户郁相扶。牙签三万轴,研究勤三余。
天命未可期,毋嗟失东隅。但问道在己,穷达何关儒。
烟雨春耕
农事匆匆陇畔行,儿随老父弟随兄。
一蓑烟雨空蒙裹,不辩何人叱犊声。
此诗则似乎飘迨着陶渊明的清静无为的田园诗风韵,好一幅春耕图景。
此时,夜已深,但想到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还有多少事要自己去做,他便枕着铜镜慢慢地进入了梦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