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青藏高原
文/雨落江南(陕西)
一 途经陇原
车子一出了甘肃天水地区,便进入陇原的丘陵沟壑地区。这一区域的地形地貌显示为,两山夹着一道狭长的平原,俗称陇东原。
陇东原却并非青海或内蒙腹地那样一马平川的平原,而是塬区被严重的水土流失切割得支离破碎,形成大小不同、一小块一小块的平地,土地较瘠薄。

在这些瘠薄的小块土地上,种植着各种农作物。金灿灿的小麦正在收割碾打;胡麻和蚕豆快要成熟;玉米正在拔节生长。长势最喜人的,当属陇原远近驰名的红皮土豆,遍地的土豆花象一串串小小的白色风铃,正迎风摇曳,在向土地主人汇报着佳绩。
狭长川原两侧的山坡上,被修建成了层层叠叠几米宽的台田,种植着苹果和花椒。苹果被果袋包裹得严严实实,看不到它的美丽容颜。只有花椒树,一如它麻得让人又爱又怕又难以割舍的性格,早已羞红了脸等待主人采摘。
看来,今年的陇原大地,又是一个丰收年。
在如此瘠薄的土地上,不知陇原人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才能把庄稼作务得这么好?养活着一代又一代陇原人,在这里出生,在这里成长,在这里老去,繁衍不息。
远处苍黑的祁连山脉若隐若现,绵延近1000公里。祁连山植被极其稀薄,而城区附近山坡上的低矮林草,皆为人工栽植,且大多建设了专门浇水用的灌溉管道,可见建设成本不菲。目测,这些人工林草的成活率应该超过了80%。
发源于甘肃渭源县鸟鼠山的渭河水浑浊,水量也不大。河道里觅食的苍鹭、白鹭和野鸭们,不时昂起头和我打招呼,不知是对远道而来的客人,表示欢迎呢还是道别?
别了,陇原!别了,渭河!别了,水鸟!
我将沿着祁连山脉继续西行。

二 触摸黄河中山桥
我曾几次路过兰州,几次与黄河中山桥擦肩而过,却无缘相见。近距离触摸着黄河中山桥,这是第一次。
黄河中山桥位于兰州白塔山下,素有“天下黄河第一桥”的称誉,至今完好无损,早已成为了兰州著名的网红景点,只是不再通行车辆。
当年,黄河中山桥由美国桥梁公司设计,德商天津泰来洋行经理喀佑斯承建,设计使用寿命100年。中山桥于1907年2月(清宣统元年)开工建设,1909年8月19日竣工通行,铁桥桥长233.33米,宽度为5.8米,建桥资金由清朝庭全额拨付,共耗用库平银三十万六千六百九十一两八钱九分八厘四毫九丝八忽。你看,连“八钱九分八厘四毫九丝八忽”都决算出来了,足见德国商人做事的严谨及负责任的态度。

中山桥头矗立的“黄河第一桥”的碑刻,为当时的陕甘总督升允题写。题字的每一笔一画,古朴、苍劲而大气,穿越了114年历史沧桑而屹立如初。
历经一百多年风雨洗礼的钢铁大桥,似乎不再坚硬如铁。我从中山桥上缓慢地走过又走回,往返几次,用手轻轻触摸着桥身,温润的感觉通过手心传遍全身,仿佛触摸着一段厚重的历史。滔滔不绝的黄河水从桥下急速流过,我似乎穿越到了20世纪初的黄河岸边。
我在想,114年前的黄河水,是否与现在脚下的黄河水一般浑浊呢?水量比现在更丰沛吗?我不知道!
其实,还有一件许多人不知道的事情。就在2009年末,德国政府通过德国驻华大使馆,向中国政府正式发函,就黄河中山桥进行工程责任移交。函文声明:100年前由美国设计,德国承建、保修的中国兰州黄河中山桥,设计使用寿命已满100年,此后兰州黄河铁桥发生的任何责任事故,设计者和建造者将不再承担责任。
这一百多年间,黄河中山桥的设计、建设资料,是如何历经战乱而完整保存下来的呢?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由此可见,德国人的工匠精神,德国制造业的技术先进是有道理的。

三 夕阳下的塔尔寺
白塔是塔尔寺的标志性建筑,塔尔寺也是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圣地。
塔尔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鲁沙尔镇,占地面积600余亩,创建于明洪武十年(1377年),是宗喀巴大师(1357—1419)的诞生地。宗喀巴大师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创始人,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寺内共有大金瓦寺、小金瓦寺、花寺、大经堂、九间殿、大拉浪、八宝如意塔、太平塔、菩提塔、过门塔等大小建筑共1000多座院落,4500多间殿宇僧舍,最鼎盛时曾有僧侣3600多人,目前仍有僧侣800余人。
现在的塔尔寺,既是宗教活动中心,也是5A级旅游胜地。
我踏着夕阳走进塔尔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过门塔和寺前广场八座白色的八宝如意塔。金色的塔尖和塔尖部的银色装饰物,在夕阳下煜煜生辉。天空是水洗过一般的高原蓝,不染一丝杂色,白云如洁白的哈达一般纯净。

红墙金顶,木结构的歇山檐建筑,是塔尔寺的建筑标志。多座金色的殿宇顶,金银色的塔尖,金色的夕阳,和蓝天白云相互映衬,庄严肃穆,如佛光普照大地。
塔尔寺所有的殿宇金顶,皆为真正的纯金打造。每年,农历十月下旬有纪念宗喀巴圆寂的“燃灯五供节”和年终的送瘟神活动,各地信众云集,规模盛大。
在寺前广场处,我巧遇六、七位磕长头朝拜的佛教信徒。他们无论男女,均一脸虔诚,目不斜视,只专心匍匐在地,三步一叩首磕着长头。据说,来塔尔寺磕长头朝拜的信徒,要绕塔尔寺磕长头7圈。
磕7圈长头是圆满的意思吗?也许是吧!此情此景,瞬间可以让人的心灵纯净!
我不是佛教信徒,在我的认知里,人的生命不在于长短。活过,乐过,哭过,笑过,最好还能用文字留下一点活过的痕迹,人生已算圆满了!
走到一处较大佛殿门口,大门旁边靠门框立着一面小牌子,小牌上面的字在提醒游客:“殿内有佛事活动、游客免进。”
我站在门外朝院内张望,见有十几位年轻喇嘛围成了2个小圈,正在辩经。门外红墙下,也有5位喇嘛正在辩经。辩经用的是藏语,我一句都听不懂。
塔尔寺素有“艺术三绝”:酥油花、壁画和堆绣,我都无缘进殿内观赏,留下些许遗憾。不过,有遗憾便会再来。
塔尔寺,是一个可以让灵魂皈依的地方!
当我准备离开时,再回头看一眼夕阳映照下的塔尔寺大殿金顶,竟美得无与伦比!
返回住宿宾馆的路上,我和同伴们准备就近找间小餐馆吃晚饭。一抬头,正好看见一家名叫“阿依舍羊汤面杂碎”的清真小店,店门口摆放着几种西宁特色的烙饼在售卖。就是它了,我们走进小吃店,每人点了一份酿皮。吃完饭结账时,才知道这家店里的酿皮一份卖12.0元。
账虽然结了,但心里总觉得有些疑惑,湟中的酿皮不会这么贵吧?一边往回走,我们又顺路问了几家小吃店,这才知道其他小店的酿皮卖8.0元。看来,我们被“阿依舍羊汤面杂碎”的漂亮女店主宰了......
只是不知,在湟中,如此宰割外地游客的事情,只是偶发呢还是常态?
不管怎样,塔尔寺,都是你一生至少应该去一次,洗净灵魂的地方,无关信仰!

四 湟中的早晨
湟中的早晨与故乡宝鸡的早晨,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宝鸡的早晨,是被清脆悦耳的鸟鸣声唤醒的,而湟中的早晨,只能用两个字描述:寂静,出奇的寂静,静得恍如隔世!没有鸟鸣,没有鸡鸣狗吠,甚至没有风。难道这里的鸟儿们也在睡懒觉吗?还是聪明的鸟儿和家禽家畜们怕冷,想等到太阳冒出头才肯起床?
宝鸡的早餐店和早市,每天早晨6点一开市,就是一片热气腾腾的繁忙景象。去得晚一些的食客,当然需要排队等候了,而此时的湟中显然还在沉睡中。
6点半左右,湟中的大街上车少人少,显得异常冷清,连开门卖早餐的小吃店也很难找到。时间在这里,仿佛变慢了几个小时。早起且行色匆匆的人,毫无疑问,一定是外来的游客。
循着飘散出的牛肉汤香味,我在附近的街角处,找到了一家牛肉拉面店。走进店内还没来得及打招呼,店主大声说:
“还得等十几分钟。”
“不着急,我慢慢等。”我一边答应着一边找个位子坐了下来。随后,陆陆续续走进店里的顾客,都是与我同一辆车上的游客。

我点了一碗毛细牛肉拉面,香气四溢,味道正宗,吃得酣畅淋漓,连牛肉汤都喝得干干净净一滴不剩。哇,这正是我想要的!兰州的牛肉拉面虽然驰名海内外,其实牛肉拉面真正的起源地,是青海化隆县。
平日里,我们总是忙于生计,忙于赶路,而忽略了体验生活!
我多么想,就在这里住下来,在不紧不慢的湟中,体验一段慢生活的滋味。静静欣赏夏季的花开,感受青藏高原的静美!

五 日月山的晨雾
青海一年只有两个季节,冬季和夏季,而青海的春季是从夏季开始的。
第二天一大早,吃过早饭,车子一路沿当年的唐䉒古道,向位于湟源县的日月山进发。湟源县,顾名思义,应是湟水之源吧。
日月山,古称赤岭,属祁连山脉,长90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是中原通向西南地区和西域等地的重要隘口,也是青海省东部的天然水坝,还是青海省内外流域的天然分界线。日月山在藏语和蒙古语均是太阳和月亮的意思。
相传文成公主远嫁松赞干布时曾经过此山,不慎失手,将“日月宝镜”摔成两半,正好落在两个小山包上,东边的半块朝西,映着落日的余辉,西边的半块朝东,照着初升的月光,日月山由此而得名。
一出湟中,眼前所见皆为另一番景象,视野变得开阔辽远。
不信你看,沿途金灿灿的油菜花开得正盛,青稞正在拔节,草原绿得晃眼,晶莹的露珠儿挂在叶尖上悠然荡着秋千,放蜂人正在侍弄他的蜂箱。这一切,恰好形成了高原独有的美景!
沿途所见,草原象翠绿的绒毯无限铺展开来,更远处未化的雪山隐隐可见;而近处,散落在草原上缓慢移动的羊只,耗牛,象夜空闪烁的繁星,不时向游人眨着眼。密布草原的狼毒花,开得热烈而张扬,白枝子花和紫堇花,则是这幅翠绿色巨毯上立体的堆绣,惊艳了众多游客。
最多的是芨芨草,一根根草茎直指天空,以顽强的生命力对抗高寒缺氧的高原,以示自己不屈的个性。
咦,草地上这么多牛啊羊啊,为什么不见一个牧民呢?原来牧区的牛羊,皆为放养模式。就是每天早晨将牛羊放归草场,到了晚上再赶回露天的牛羊圈。
这些顽强生长于高原的植物、动物们,是我的精神高原。
牧民定居的房屋或临时搭建的白色蒙古包,这里一座那里一座,散布在草原各处,均相距较远。很少见到关中地区那样聚集的村落。
这一天,天气阴沉得厉害,褐色云雾在头顶低低地悬浮着,看似雨马上就要落下来的样子。海拔越来越高,我开始头晕头疼,困乏无力,我知道这是高原反应的症状,同行的不少人也不同程度出现高原反应。幸好同行的田女士,随身带了预防高原反应的“丹参滴丸”,我含服了10粒丹参滴丸后,高反症状渐渐消失。
谁知马上到达日月山的路口时,却因日月山景点正在维修而关闭了,路口拉起了警戒线。后经导游与路口执勤的工作人员一再协商才被放行,但只允许我们在景区广场停留半个小时。
此时的雾气愈加浓重,眼看要下雨的样子。于是我们一行人,利用这珍贵的半小时在日月山广场,匆匆拍了几张照片留念。日月山顶和日亭、月亭,我并未真正登临,无法借今怀古,体会一下当年文成公主进藏和亲,途径此地时,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是我此次走进青藏高原后的第二个小小的遗憾。
六 风力发电场的滴灌设施
离开日月山,车子便进入了柴达木盆地。通往茶卡盐湖途中的大面积草场,已严重退化成了戈壁滩。而占据这片戈壁滩的,是一排又一排无比壮观的风力发电机组,少有牛羊或牧民定居点闪现。
有的发电机风轮,正在追随着风向缓慢转动;有的发电机风轮一动不动,静静等待一阵风来驱动......
车子开得飞快,我无法预估出这处风力发电场,究竟有多少座风力发电机?但至少占据了柴达木戈壁滩95%以上的江山。
难道是因为建设风力发电场而导致的草原退化?还是因为干旱缺水而导致的?我没有做过这方面的调查研究,不敢妄下结论。
青海省是我国最主要河流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江源头,被誉为“中华水塔”,怎么可能严重缺水呢?我没有走遍青海,对其他各地区的水资源状况并不了解,但至少我眼前看到的柴达木盆地戈壁滩,确实极度干旱缺水......
然而,就在这一段公路两侧,随处可见用于滴灌的黑色塑胶软管,铺满戈壁滩,延伸至远处。可见当地农业部门,正在为拯救退化的草原而付出积极的努力。我有理由相信,只要滴灌措施持续实施,并利用生态自然修复的能力,逐渐恢复这里的草场一定大有希望,我确信。
为此,我深感欣慰!

七 天空之境——茶卡盐湖
茶卡盐湖,别称茶卡或达布逊淖尔,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为天然结晶盐湖。茶卡盐湖面积约为105平方公里,我实测海拔高度为3173.0米,是柴达木盆地四大盐湖之一。据史料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茶卡盐湖出产的青盐,已在西北、中原地区享有盛誉,是中国最早开发的盐湖之一,目前仍在正常生产湖盐及衍生产品。
而茶卡盐湖的盐矿储量,则足够全世界人民食用2000年。够震撼吧!
同行的张姐告诉我说,她小时候在新疆长大,每年冬季家里腌咸菜用的,就是这种大粒青盐。
走近茶卡盐湖,不远处矗立着一座约10层楼高的黑色方形高塔,塔身上“茶卡大青盐”5个醒目的湖蓝色大字,告诉游客茶卡盐湖已经到了。
此刻,眼前的一切都是白色的,白得耀眼,白得一尘不染,白得让人目眩。就连脚下走的,也是白色青盐粒铺就的人行道,脚一踩上去,发出“咔嚓咔嚓”的轻响。

几座大型的白色盐雕、纯洁明净的白色盐湖、棉絮一样轻盈洁白的云朵,连同飘然若仙的红裙女子的身影,倒映在光洁如镜的湖面上,与天空水洗过一般的宝石蓝,相互映衬,美得让人惊叹,美得让人窒息!
我仿佛正身处在晶莹的白色童话世界当中,全然忘记了高原太阳的暴戾。在这里,如果不用纱巾把头脸包裹严实了,短短几个小时内,便会给脸上均匀涂抹上紫红色胭脂,从而省去了化妆的麻烦。
有人穿上景区租用的靴子,走进盐湖中央去拍照,感受湖水的温度。我没有下水,选择站在岸边悠然自得地欣赏着,美女们各种摆拍的姿态,过足了眼瘾。
茶卡盐湖不愧被称为“天空之境”!难道这是上天赐给人间的仙境吗?

八 夜宿黑河镇
傍晚时分,车子停在了住宿地黑河镇,黑河镇其实已经处在青海湖边了。推开宾馆的后窗,青海湖隐隐可见。
黑河镇不大,新修的街道宽阔平坦,小镇干净整洁,傍晚的气温凉爽舒适。街上为游客提供服务的小型宾馆、小餐馆、烧烤店、超市、地方特产店、服装店等城镇功能一应俱全。
街对面的路边,是一处小型的露营基地,有数座可供游客租用的蒙古包,有为自驾游者提供方便的停车场地,也有露天的烧烤摊位。
距离黑河镇不远处,是一个规模较大的村庄。这是我走进青藏高原几天以来,第一次看到类似于内地的较大规模的村庄。

正是夕阳西下。我办理好入住手续后,匆忙洗了一把脸,披了件外衣,迫不及待地跑到宾馆外边的草原上,独自去欣赏草原日落。
此时,眼看快要隐入地平线以下的夕阳,给西天边厚厚的一大团云层,给草原上密布的狼毒花,零星的白枝子花和紫堇花,及目之所见的所有建筑,均镀上了一层亮丽的金边,美丽极了!
这里的草原上遍布小小的水潭。哦,在青海湖的周边,一定不会缺水吧!
就在我前方一百多米远处,有一处用铁丝围栏围起的露天羊圈。在夕阳的余辉里,每一只羊只身上白色的长绒毛,也闪着柔和的金光。我跑到羊圈近前去拍照,羊儿们一点也不怕生,静静地与我对视着,我打量着它们,它们也好奇地打量着我,仿佛亲人重逢。
羊圈外边,一位牧羊归来的年轻姑娘,正盘腿坐在草地上,双手合十,默默地诵经。神情庄重!原来高原牧民的生活,竟能如此自由而惬意!
我闭上眼遐想,我就是这位牧羊的姑娘......
被束缚已久的我,被眼前这一幕温暖的画面深深感动着!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我索性躺在绿色绒毯一样舒适的草地上,静静地、静静地欣赏着黑河镇,如巨幅油画一般壮美的草原暮色,陶醉在静美的夕阳下!
直到夕阳从西天边完全落入地平线以下,夜晚正式到来!

九 青海的眼睛——青海湖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总面积4625.6平方公里的青海湖,是中国内陆最大的封闭咸水湖。距今大约100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时期,由祁连山脉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我实测海拔高度为3193.0米。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
环青海湖公路全长360公里,是每年举办“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事”的首选地。
青海湖是青海的一只眼睛!
是的,借助这只眼睛看到的,是一望无际铺展开来的大面积金黄色油菜花海,长势茂盛,油绿油绿的青稞田,和脆绿色绒毯似的草原,交替铺成。
我大胆猜测,这种耕地与草地相间的模式,应该是在对土地实行休耕、休牧轮作,从而对土地进行自然生态修复。哦,牧民的智慧是无穷的。
远看青海湖,水天连成了一线,无限淼远,根本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天空。近岸边绿绒绒的草地,一丛一丛风中摇曳的紫色千屈菜,和距离岸边不远处水中的几座大型雕塑,成为美丽的青海湖的饰物,给人一种空灵之感,使人的身心顿时变得通透起来。
湖水清亮透明,水里欢快畅游的青海湖湟鱼,以及深水处的水草,一眼就能看得清清楚楚。成群的鸥鸟贴着湖面翩翩起舞,争抢游客投喂的食物,与游人互动。
水草为湟鱼提供了营养,而湖里的小鱼小虾,又为鸟岛无数的鸟儿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这些小精灵们,正是维持青海湖生态平衡的功臣。
青海湖的水上游乐项目不少,小型游艇船票较贵;摩托艇极快的冲浪速度过于刺激,胆子小的人轻易不敢去冒险。我和姐妹们选择了一种既操作简单,又安全的水上双人踏板车,体验了半个多小时。
穿好了醒目的红色救生衣,我双脚蹬着水上踏板车晃晃悠悠出发了。正着蹬反着蹬都无所谓,反正偌大的青海湖面就属于我了,当然被一条警戒带限制在浅水区。蹬累了就停下来,任踏板车漂浮在水面上,拿出手机从不同角度选景拍照,或静静地眺望远方,不失为另一种浪漫。即使几辆踏板车连环相撞也无妨。
而远方,除了水还是水,天空像湛蓝的蓝宝石,摄入相机镜头的,只有无边的水和湛蓝的天。青海的天很大,大不过青海湖的水......
不时有摩托艇从眼前急速蹿过,激起的水浪,很快打湿了衣裙。不过,衣服很快就风干了。但含盐度较高的湖水湿了鞋袜后,走起路来,脚部被咸湖水腐蚀得生疼。很快,就有人脚上因此磨出了伤口。这一点,是我没有提前预料到的,否则,完全可以用塑料袋套住双脚的。
离开青海湖时,我一再回眸,想给旅程中的这一处驿站,留下永久的纪念!
十 精美的雕花木门
返程的路上,车子停在了一个不知名的小镇上准备吃午饭。
刚一下车,眼前出现的是一座原木色雕刻精美绝伦的雕花门楼,这正是我们将要就餐的餐馆大门。
木雕门楼共有5层雕刻,皆采用立体透雕。门框上方的两侧,雕刻着两只栩栩如生的凤凰;第二层木雕为浪花和树叶叠加的缠枝花纹;第三层木雕为透雕牡丹花;第四层为透雕石榴花;第五层也是最上边一层,则雕刻着梅花。五层木雕上方,才是延伸出来的木门檐头。
我赞叹不已,一时竟难以找到最恰当的词汇,来形容雕花木门楼的美。我曾经从一些纪录片中了解到,甘肃青海一带的不少地区,盛行这种精美的雕花木门。但如此近距离的欣赏,还是第一次。
此刻,我陷入遐想中:这么繁复的木雕图案,每一种一定含有不同的美好寓意吧?只是我不知道罢了,而且,雕花木门楼的造价一定也不低吧?那么,建造如此豪华的雕花木门,是殷实人家的象征吗?
对青海的雕花木门,我怀着诸多猜想,踏上了返程的旅程。
此行,留下点遗憾也好。有了遗憾,一定还会再来!
(注:部分资料来自网络。)
2023.7.13(字数:7418)

作者简介:
雨落江南,本名苟筱霞,陕西陇县人。陕西省作协会员、西部散文学会会员。诗歌散文作品散见于多种报刊、网刊、微刊,入选十多种选本,诗歌散文作品获奖数次。已出版诗集《走过四季》,散文集《人间如此美好》。曾主编葛千荣诗集《陌上吟》、小美文集《云朵依旧很美》、散文集《西府散文百家》。现为微刊《在水一方诗刊》主编,《关山》季刊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