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 宵 节
文/都 世 科
一
国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按习惯说是从腊八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正月十五便是元宵节、也称上元节,是春节收尾的节日,似乎是节中之节,但从古到今元宵节这个以观灯为主的节日,都是热闹非常又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因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宵节”。
椐史料记载:元宵节始于东汉,一种说法是:刘邦死后因吕后把控朝政,与族人吕禄等图谋废汉另立,齐王刘襄在周勃、陈平等老臣帮助下,正月十五平灭“诸吕之乱”。刘邦四子刘恒(汉文帝)登基后,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日子定为与民同乐日,每年元宵之夜,文帝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从此正月十五普天同庆闹元宵。另一种说法是与当时的佛教传入有关,汉明帝永丰年间,为崇敬佛法,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燃灯,史称:“燃灯表佛”。之后,元宵节放灯的习俗便由宫廷传至民间,正月十五这一天,不论士族或庶民都要挂灯,通宵灯火辉煌,唐代起元宵节便成了法定节日。到宋代时,元宵节活动又添新內容,更显隆重,宋徽宗要求将万盞彩灯扎成壮观的灯山,称之为“鳌山”,有诗为证:“玉漏铜壺且莫催,星桥火树彻明开,鳌山高耸青云上,何处游人不看来。”从古到今,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元宵节的诗词。张祜《正月十五夜灯》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宋代王同祖《京城元夕》
鼓吹喧喧月色新,天街灯火夜通晨。
玉皇不赐传柑宴,散与千门万户春。
宋代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楼,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元宵节逐步已形成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有些地方还开展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等民俗表演。由于封建陈规陋习,古代女子平时是不许出家门的,特别是未出嫁的姑娘,元宵赏灯却例外,女孩们穿上漂亮的衣服,结伴出来赏灯、猜谜,而公子们借机猎艳,在灯影朦胧中物色心上人,与其约会,成就了无数美姻缘。2008年,元宵节被选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
中国“四大名著”中对元宵节均有描述:《红楼梦》一书中共有五个章节涉及元宵之日发生的故事:其中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甄士隐女儿甄英莲元宵节因人多人杂而被拐骗丢失;第十八回“林黛玉误剪香囊带,贾元春归省庆元宵”中,描写了贾府庆元宵的盛况:到处张灯结彩,院内香烟缭绕、花彩缤纷,锣鼓喧天,燃放烟花,吃酒看戏、观灯猜谜,猜中者得赏赐。巜三国演义》中有关元宵节的情节有三处;一处是描述一代枭雄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元宵节夜,耿纪、韦晃等五位大臣歃血为盟,欲在许都诛杀曹操以清君侧,结果被曹军擒获,五家宗族老小皆被杀,血流成河;又一处是魏国灭蜀后,蜀国大将姜维图谋复国,说动魏伐蜀大将钟会元宵节与属下魏将以饮酒庆佳节为名而造反,结果这一鸿门宴也以失败告终,钟、姜二将也死于乱军之中。
元宵节因官兵皆欢庆而疏于防守,历来都是起事的良机,《水浒传》中也有三处写到元宵夜发生的故事:一处是元宵节梁山军马攻打大名府,因城中多设花灯、添扮社火、搭建两座鳌山,放灯五夜通宵不禁,一场混乱厮杀,烟迷城市,火烧楼台,三街六市遭难,千家万户受灾,鳌山倒塌,财产损失无数,城中军马死伤过半,梁山大胜。又一章节中则是宋江挑选十多名弟兄,一则到京城观灯,二则走门子欲求招安,结果因李逵鲁莽生事大闹东京,不仅扫了看灯观景的兴,还致京城大乱,且推倒跌伤四五百人,财产损失无数,梁山人马险些难出京城,为后来的招安埋下隐患.。

西游记中也有三处与元宵节有关的情节,其中九十一回中写道:师徒四人行至天竺地界,正值正月十五,在金平府观赏元宵灯会,但见三街六市灯亮,跳舞的、髦跷的、骑象的、装鬼的……热闹非凡,红妆楼上,双双美女贪欢;金灯桥上,三盞金灯硕大无比,灯油异香扑鼻。那曾想半空呼呼风响,出现三位佛身,倾刻间,收走金灯香油,掳走了正跪地而拜的唐僧。原来这三位佛身系青龙山玄英洞犀牛精所变,为救出唐僧,孙悟空同猪八戒、沙和尚与三妖数场大战,后搬来二十八 宿中的四木禽星才救出唐僧。

三
关中西府地区的元宵节习俗是从正月初六开始灯会就算登场,大年初二至初四,是小辈人给长辈亲戚拜年的时日,初五称破五,不宜走亲串友,从初六开始至正月十四是长辈给小辈“送灯笼”的日子,辛苦一年的庄户人家,平日忙忙禄禄,亲戚家也少有走动,但春节后的送灯笼一定得去的。
大年初一过后,从正月初二开始,灯市就开始了,做灯笼生意的人一年就这么个红火时日,绝不会躭误的,大街上、乡村集镇乃至农村街道,可看到各种造型的灯笼;免子灯、鱼灯、鸡灯、窗花灯等目不暇接,更有花炮、蜡烛,近代兴起的各种电灯笼。外爷、舅舅给外孙、外甥送的灯笼不仅会选择最好的,还会选好几个花色品种,亲戚广泛送灯笼也为孩子们从初六晚上开始游灯创造了条件,夜幕降临,村里的大街小巷便成了灯的海洋,孩子们手里挑着的,拉着走的(带轮子的灯),大一些小孩喜欢放炮放烟花,有时火星会把别人家的灯笼烧破,惹得年令小的孩子生气地跑回家再换新灯。孩子们游灯本就是戏耍热闹的游戏,大小孩经常会哄骗年令小的说灯笼下面有虫子,幼稚的小小孩倒过来看,哗一下灯笼着了,引得一阵戏笑声。纸糊的普通灯笼是不隔年使用的,孩子们玩到十五那天夜里,如完好无损也就有意烧掉了,只有工艺复杂的大灯和布质的灯笼才会保留。
大年初一到元宵节,都是传统的过年时间,这半个月农事活动基本停止,人们除了走亲串友,就是参加娱乐活动。笔者的记忆里,邻近不少村子都有村里立的古会:什么“春风会”、“上九会”、“十三会”等,这些古会每逢丰年都会唱大戏,集中热闹几天,锣鼓社火表演、放焰火等。
(摄影张社生)
老家与慕仪镇相邻,孩童时期慕仪镇附近有座关公庙,也称老爷庙。每年正月十三是这里的庙会,这个庙宇比较大,镇上十多个村子轮流办庙会,每个村一年,每个办会的村会老早动手请大戏班子、练锣鼓、划旱船、装扮社火,从正月十一晚上大戏开台到十四晚上结束,十多个村都使出不同招数准备游乐项目,在会期集中表演,不是比赛,胜似比赛,每个村都想赢得赞誉。看吧,游演队伍过来了,走在最前边的是举着村名牌子的人和彩旗手,紧接着便是镢把炮手,(一种木棍上安装的铁头袍)大村子前边有十个扛着镢把炮的青壮小伙子,走一段路便会停下来,放一次炮再继续向前走,装满黒火药的镢把炮点着后,引线哧哧地冒着火星,突然咚一声巨响,距离近的人都不由得会捂上耳朵;紧随其后的是锣鼓队,大村子的锣鼓队都是一二十面左右的走龙彩色鼓,鼓手们身穿一色服装,头上扎着白羊肚毛巾,鼓锤尖上扎着彩条,小伙子们神采奕奕地挥舞着鼓锤,加上钹声、得锣声震耳欲聋;锣鼓队之后是社火,当年的社火大都是马社火,并排的几匹马上,装扮古典戏剧中不同人物,也有胶轮车上拉着的古装人物,展示某出戏剧片断场面;社火队后面的高跷,旱船扮演人员不时与两侧看热闹的人发生些挑逗动作,引得大伙笑声不断。

四
凡有大戏助兴的古会,也是物资交流会,各类餐饮、食品、百货、山货应有尽有,各色灯笼更是品类齐全,看热闹的不少外村人,上午出门,看完夜戏才回家,有些对热闹场景看不够,或者戏迷,带个櫈子每天都会早岀夜归。正会的那天晚上,大都在开戏前会放焰火,曾记得十三会还是那家的古会某年放过“半架花”,由焰火厂负责安装燃放,将花炮、烟花全安装在用细圆木搭建的架子上,用火药绳子串在一起,名曰码子,先点着几个角的大炮,随后钻天炮嗖!嗖!嗖!地冲上天空炸响,紧接着便是不同造型的烟花,一串十,十串百地依次燃放照亮了夜空,五彩缤纷的焰火花儿使观者看得入神,不时发出叫好声,足足半个多小时,才燃放完毕。
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也是挂灯、赏灯的高潮之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在角角落落挂上灯笼,一到晚上,从院落到室内无处不亮灯,亮灯代表驱逐黑暗,祈求光明和幸福。大街小巷彩灯辉煌,锣鼓喧天,鞭炮声此起彼伏连绵不断,连日来进行的各项民俗表演活动,在最后一天里,拿出最精彩的做最后表演。家庭准备的大小花炮、烟花今天晚上毫无保留地全部拿出来燃放一空,孩子们刚看到这家燃放,又一家也开始了,高兴地跑个不停,看热闹跑得满头大汗,夜里零点,乡村总算归于平静,元宵节活动落下帷幕,应该说春节所有活动也算终结。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电视机、电脑和手机的普及,城乡群聚式的热闹场面有所减少,但地方政府组织的少而精的传统节庆娱乐活动又更显隆重与精彩。

元宵节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食俗就是吃汤圆,早饭时间,家家户户吃汤圆,汤圆宝鸡人也叫元宵,吃元宵象征家庭团圆和睦,也是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元宵节,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和情感的传统节日,历经两千多年而生生不息,已经深深地根植于亿万人的血液之中,每年通过元宵节一系列民俗文化活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加深亲情与民族凝聚力,也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生活的期盼。
作者简介:
都世科,宝鸡市陈仓区人。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新闻采、编和管理工作。高级编辑,曾获宝鸡市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
多年来采写新闻、通讯、报告文学等新闻类稿件,其中200多篇被《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日报》、《光明日报》、巜陕西日报》省电台等采用。其中通讯、报告文学《绿色王国的保护神》、《闯出国门天地宽》、《创新潮头唱大风》等在省内外颇有影响,20多件作品荣获省、市新闻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