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过年习俗
文/宋晓英
春节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是最神圣的,它也是所有节日中规模最大、礼仪最多的一个传统节日。过年的时候,即使是在千里之外的人都会回来跟家人团聚,过一个和和美美团团圆圆的年。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年祭祀演变而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那些年俗所带来的快乐是无与伦比的。这也是人们盼望过年的原因。
那时的日子虽说清贫,但年味儿足。大人们也会变着法的让我们的年充满新意,祥和。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正像儿歌中唱的,我们城阳当地的春节从腊月初八开始把年数。腊八节早饭是用八样米粮煮成的粘粥,叫作“腊八粥”。粥内必须有枣和栗子,寓意早(枣)下力(栗)气,求得来年丰收。喝的时候,要是能喝到莲子,大枣,栗子真的像中奖一样高兴。因为在那个年代,这些果物平时是很难吃到的。
如今仍有吃粥应节的,但所用粮米已不限八样。腊八节有的人家还有腌制腊八蒜的习俗。
解放前,腊八这天放寒假。有“吃了腊八枣儿,搬起杌子往家跑”的童谚。腊八这天距春节还有22天,有“吃了腊八煮把年数,还有22天22宿”的民谚。
喝了腊八粥,就开始掰着指头盼过年。盼着能帮家长扫房子,盼着跟爸爸去赶年集,可以吃到酸甜的糖葫芦。
只要有空闲时间,一家人就开始欢欢喜喜搞卫生。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庭院,拂去尘垢蛛网,疏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忙碌、欢乐的气氛。
每年这个时候也是我最忙的时候,总是要帮妈妈把家里的屋顶、墙旮旯,边边角角的蜘蛛网、浮灰厚尘清扫一遍,把家具重新摆设一番。然后,还会有些意外的收获,比方说自己一直找了很久也没找到的一个东西,打扫卫生时找出来了。让我感到了劳动的惊喜!最后还得将饭橱里的碗筷统统用洗洁精刷一遍,再放到锅里煮一煮,消毒。忙完这些,我还得擦玻璃。我擦玻璃的技术可高了,擦完后,玻璃透亮的好像不存在了。看着干干净净焕然一新的家,心情也会跟着好起来。
我最喜欢在吃饭时到院子阴凉处的咸菜缸里捞一碗煮熟的黄豆芽,这黄豆芽是一进腊月门妈妈用早就挑拣好的黄豆生成的。生豆芽也是有技巧的,妈妈生的豆芽又长又新鲜,有的能拴铜钱。先将这些选好的黄豆泡一晚上,第二天开始每天用温水给泡好的黄豆“洗一次澡”,然后捞到盆里,在黄豆上面盖一块湿润的纱布或棉布,放到热炕头上,在盆上再盖上袄或一床小棉被,让豆芽在温暖的环境里发芽。每天都要如此用温水给黄豆“洗一次澡”不用几天,豆芽就长到八九厘米长。
豆芽生好了,放到锅里加水煮熟,捞到盆里晾凉,撒上盐,装到咸菜缸里放到阴凉处,随吃随取。使白菜、萝卜主打一冬的饭桌多了一道金黄的诱惑,吃豆芽菜一方面清刷肠胃,另一方面让我们对即将到来的年夜饭充满期待。
“春节未至,小年先到。”农历腊月二十三辞灶,又称“过小年”。这天晚上,家家户户在灶台上张贴灶马。
所谓“灶马”是民间木板彩印的灶王爷画像。又称“灶神”,“灶王爷”,其上方印有灶君骑马的小像。
辞灶时焚香纸、供糖瓜、煮饺子,谓之送灶王爷上天,以求“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如今仍沿旧俗,家家放鞭炮、户户吃饺子,庆贺小年。
辞了灶,年味更足了。接下去几天,人们忙着赶年集,置办年货:买对联年画,新筷子新碗,新鞋新袜子∙∙∙∙∙油盐酱醋茶,力求样样齐全。
豆腐豆腐,寓意“都福”“都富”自然是取个吉利,所以年集上总要买个豆腐。父亲买年货时,不忘给我买一支糖葫芦,奖励我在年集上给他看年货,他好放心的在集市多逛会儿。啃着甘甜的糖葫芦,儿时的我是那么的心满意足。
庭院的背阴处就是天然的冰箱。家家户户把过年要准备的鸡鸭鱼肉,豆包,馒头等用塑料纸或报纸包好放到庭院的阴凉处,到过年都冻得嘎嘎的不会坏。
女人们此时比男人还忙,她们用自己的巧手将扯回家的布料给家里人做新衣新裤。磨面碾碾,用或粗或细粮面,做汽馏、包豆包、蒸饽饽、做米糕。儿时的我帮着母亲揉搓着一块块面团,她从我手里接过揉好的面团,稍微揉搓两下,那一个个神态各异、活龙活现的面鱼、枣饽饽、大馒头等就呈现在我的面前,让人爱不释手。
煎鱼炒肉……大街小巷到处飘着年味儿,喜迎渴盼已久的年。
年除日,即除夕。指的是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大月农历腊月三十,小月农历腊月二十九。早晨起来父亲把家里的水缸先挑满,这是因为过年用水多,不到初二送年不能去挑水,寓意新的一年能少出力。再备好一个盛脏水的水桶,这是因为过年不能乱泼脏水。
年除日上午吃过早饭,我和父亲用母亲熬好的糨糊贴对联、“福”字、窗花、年画。在堂屋正北高挂宗祖谱系的“祝梓”,在“祝梓”下方的供桌上置香案、摆贡品。忙完这些,天已傍晌,放完一挂鞭炮,开始吃中午饭,只有一道传统的大白菜五花肉炖粉条,为晚上丰盛的年夜饭做铺垫。
吃过午饭后,母亲开始剁饺子馅儿,包饺子。“接年”吃的饺子馅儿极其讲究,馅儿里要放洗干净的硬币,俗称“小银子”,还有栗子、红枣、豆腐、糖果、年糕。年夜饭谁吃到饺子里的“小银子”意味着“有钱花”,吃到大枣为“早发财”,吃到栗子是“知书达理”,吃到糖果则“有甜头”,吃到豆腐意味着“有福气”,吃到年糕肯定“年年高”。
傍晚,男人带着儿孙去祖坟,告祭祖先回家过年。每家每户烧纸燃香,大街小巷鞭炮齐鸣,人们用美酒、饺子等供品“接灶”,迎接下凡归来的灶王爷。
晚饭后开始看春晚“守岁”,孩子们穿着新衣,成群结伴在胡同和大街上玩耍,放鞭炮。大人们则聚集在炕头,喝着小酒,述说着新一年的美好。
时光不知不觉到了午夜时分,此刻正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时刻,家家户户红烛高照,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一派欢乐祥和的气氛,饺子在锅里欢快地翻滚着,除旧迎新的“接年”时刻到了。全家人团聚,吃着年夜饭,相互祝福,孩子们向长辈磕头问好,长辈们给孩子们压岁钱。随后,人们借着夜色,到村里族人和左邻右舍拜年,那一声声问候,暖透了寒冷的冬夜。
乡村的年,朴素简洁,情深温馨,醇厚绵长,回味无穷。多少年过去了,那浓郁的年味凝结成化不开的乡愁,依然萦绕在心头。作者简介:宋晓英,笔名欣原,职业教师,城阳区作家协会会员。自幼酷爱文学,业余爱好写作。曾在《城阳文艺》上发表《樱桃熟了》《古岛河》等多篇文章,其中《古岛河》还被推荐发表在“知乎”网,引起广泛好评。在《黄河文艺》上发表《家乡的槐花》:参与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棘洪滩民间故事集》的编辑,并有搜集整理的10篇民间故事收入集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