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绝唱歌曲什么意思?出处是哪里?
第三集
作者:毋治
长诗《千古绝唱》为金润河创作,包含四个以科幻视觉描写的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包括五部长诗《孟姜女》、《杜十娘》、《莺莺张生红娘子》、《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说》,讲的是五对俊男美女、才子佳人,因为意识与现实世俗的恶势力的破坏、阻扰,最后生离死别、悲惨分离的故事。
相传,在秦始皇坐江山的时候,山东一村庄中有孟姓、姜姓,两家隔墙邻居,相处很好。大比之年,两家公子同时得第,同朝奉君。这孟、姜二位大臣为官清正,为国为民忠心耿耿。常常劝秦始皇要爱护百姓甭做坏事。秦始皇是一个独断专行的暴君,把孟、姜二位大臣的劝说全当成耳旁风。孟姜二位大臣觉得为官不能为民办事,解民疾苦,便上书辞官回到家乡去了。
常言说:无官一身轻。孟、姜二人辞官后在家过着清闲的日子。这一年,孟家堂屋里住下一对巧燕。在那时候,据说燕子住在谁家,谁家就会吉祥如意。因此,孟家对巧燕十分爱怜。在巧燕住的第三个年头上,已经到了阳春三月,别人家住的燕子都飞回来了,就是不见自家住的燕子回来,一家人都很挂念。就在孟家人焦急的时候,忽然有一只巧燕扑楞楞直向堂屋飞来,落在屋正中的方桌上叽叽喳喳叫个不停,孟大人甭提多高兴了,走到近前一看,瞧见燕子的右腿缠着一道红布,心中一惊,他想,哎呀,是不是被谁家的孩子逮住把腿弄伤了?他慌忙上前捉住小燕子,小心地把红布解开。一看,红布里边裹着一个小纸包,上面写着“种上”二字。孟大人很奇怪,慢慢打开纸包,一看,原来里边包着一粒饱盈盈的葫芦籽儿,他二话没说,就把种子种在了朝阳的墙根,每天都要看上一遍,过几天,长出一棵又青又壮的葫芦苗,姓孟的全家很高兴。施肥浇水,精心养护。葫芦秧越长越旺,越长越长,很快地就爬上墙头又拖到了姜家院里长。姜家也是精心照料。说来也巧,就在秧子中间,墙头顶上结了一个葫芦,孟姜两家都怪喜欢。商量着待葫芦成熟后一锯两半,一家一半做个瓢用。
到秋后,葫芦长熟了。两家正准备摘下来锯瓢的时候,只听“嘣”地一声,葫芦崩开了,从葫芦里蹦出个小女孩。这女孩长得十分俊美,很招人喜爱,孟姜二人欢喜不尽,商量着给小女孩起个名字。说来两家对此女都有功劳,又是长在两家中间,算是两家伙着一个闺女,就按两家姓氏取名叫孟姜女。
孟姜女慢慢长大了,心灵手巧,尊大让小很懂事。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模样更是如花似玉。长到二九十八岁,提亲的踏破门槛。有的是王孙公子,有的是富家子弟,孟姜两家商量来商量去无有一家中意。两家的老人为孟姜女的婚事也都非常着急。
有一天,一个卖诗讨饭的书生来到孟家门口,孟大人一看写的那字远看是花,近看是字。再看那人虽是衣服破烂,但仍然不减潇洒风度。不禁顿起爱慕之心。让家人把他叫到屋里,好茶好饭给他吃,慢慢拉起家常来。原来这书生是孟姜俩人的当朝好友范世安之子范喜良。因秦始皇听信奸臣馋言将其父杀害,母亲气绝身亡,剩下范喜良无依无靠才落到这步田地。
孟姜二位大人对范喜良的不幸遭遇深为同情,当即收留了他,又把孟姜女许配给范喜良,了却了二位大人的一桩心事。
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范喜良和孟姜女成婚的第三天,秦始皇下令在全国抓派壮年劳力去北方修筑长城。范喜良在地里干活时被抓去了。孟姜女听说后哭得死去活来。一转眼就到了冬天,这年冬天又特别冷。不断有人从北方捎信来,说皇上只顾早日修好长城,不顾民工死活,冻饿而死的不计其数。孟姜女听说这些信儿更是坐卧不安。连夜赶做了几件棉衣辞别两家父母上路了。
孟姜女一路上,饥了吃带的馍,渴了喝口凉水,日夜赶路。这一天,终于来到长城跟前,四处打听丈夫的下落。问来问去问到山东民工,说是范喜良冻饿死后埋在长城里面了。孟姜女一听,心里很悲痛,放声大哭起来。一连哭了七七四十九天,感动了上帝。这一天,孟姜女正失声痛哭,只听“扑嗵”一声,长城倒塌了,露出一具尸体。孟姜女上前一看,正是自己的丈夫范喜良,她上前抱住丈夫,更是泪流不止。
长城被哭倒一事,很快就传到秦始皇那里。秦始皇得知后,便亲自坐车来到长城脚下查看。见一女子抱着个尸体痛哭不止,便上前去看。秦始皇一看,这女子长得俊秀无比,真有沉鱼落雁之容,就动了邪念。想把孟姜女封为宫中娘娘。孟姜女不肯依从。可秦始皇逼着不放。最后说:“要不从,就是违抗圣命,违抗圣命就要来杀九族,你看着办吧!”孟姜女为了丈夫和全家只好假意应允了,说:“皇上将我封宫是民女的造化。不过丈夫尸骨还没有收敛就随你进宫,恐怕天下人耻笑我贪图富贵,没有人情,还恐怕有人说皇上为了一个宫妃失去礼仪,要我进宫得答应我三件事。”秦始皇一听:有门。忙说:“你说的在理,别说三件,十件八件件件应承。”孟姜女说:“头一件,埋葬范喜良时要满朝文武披麻戴孝。”秦始皇说:“中,第二件?”孟姜女说:“第二件把范喜良金鼎玉葬。”秦始皇说:“行。那第三件?”孟姜女说:“请皇上放我回家告知我家二老,也好有个交待。”秦始皇说:“中,件件照办。”随后,按照孟姜女说的下了圣旨。前两件办完后,秦始皇就派了两名御林军套一车辇把孟姜女送到家中,以后再接回来。
“少心”、“没肺”两个御林军赶着车子拉着孟姜女上路了。这一天,走到大山之中,那山道是又窄又弯,车子行到一山崖拐弯处,“少心”在后边喝水没跟上来,只有“没肺”一人坐在车子前边。孟姜女一看前后无人,手掀车帘,乘“没肺”不防备使劲一推,就把“没肺”推到山涧里去了。只听“哎呀”一声,肉跟石头就见面了,三碰五碰到了沟底人也就断气了。等到“少心”赶上来看,“没肺”掉到沟里死了,便哈哈大笑:“死得好,死得好,这回没人碍我的事啦。”又往前走了一段,“少心”这家伙顿生歹意,要糟塌孟姜女。孟姜女想:我要和他打,一个弱女子是打不过他,我要自杀,让他活着回去怪便宜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说:“好”,说着就走下车来。孟姜女看到路边的沟有一丈多深,走到沟边手一松,就把手巾掉到沟里啦。忙喊“哎呀!我的手巾掉啦!”“少心”忙问:“掉哪啦?”“那不,掉到沟里啦。”“咱不要啦,等到城里我给你买一块。”“不!不!买的没有我的好。”“那咋办?”“你给我拾上来。”“一个小手巾不值得费恁大劲。”“你要不拾,我就不答应你!”“好,好,我去拾。”说罢,就跳下沟去拾手巾。孟姜女一看,时机已到,搬起石头就往下砸,一砸、两砸、三砸,“少心”头上开花去找“没肺”去了。
孟姜女独自赶车往前走,边走边想:当今皇上昏庸无道,害死我夫,又来害我,丈夫尸骨未寒,皇上就要封宫,如若不从,违抗圣命,还要家灭九族,思来想去,还不如随丈夫一同前去。这时,车子正走到一江边,孟姜女下车后高喊一声:“范郎,为妻随你去了!”便跳江自杀。
后人唱道:
葫芦结籽生孟姜,喜结良缘遇范郎。
遇上昏君秦始皇,拆散一对好鸳鸯。
范郎修筑长城死,孟姜哭倒长城墙。
贞烈女子性情刚,为保全节跳了江。
孙富差家童到船头候信。杜十娘微窥公子,欣欣似有喜色,乃催公子快去回话,及早兑足银子。公子亲到孙富船中,回复依允。孙富道:“兑银易事,须得丽人妆台为信。”公子又回复了杜十娘,杜十娘即指描金文具道:“可便抬去。”孙富喜甚。即将白银一千两,送到公子船中。杜十娘亲自检看,足色足数,分毫无爽,乃手把船舷,以手招孙富。孙富一见,魂不附体。杜十娘启朱唇,开皓齿道:“方才箱子可暂发来,内有李郎路引一纸,可检还之也。”孙富视十娘已为瓮中之鳖,即命家童送那描金文具,安放船头之上。杜十娘取钥开锁,内皆抽替小箱。
杜十娘叫公子抽第一层来看,只见翠羽明彆,瑶簪宝珥,充牣于中,约值数百金。杜十娘遽投之江中。李甲与孙富及两船之人,无不惊诧。又命公子再抽一箱,乃玉箫金管;又抽一箱,尽古玉紫金玩器,约值数千金。杜十娘尽投之于大江中。岸上之人,观者如堵。齐声道:“可惜,可惜!”正不知什么缘故。最后又抽一箱,箱中复有一匣。开匣视之,夜明之珠约有盈把。其他祖母绿、猫儿眼,诸般异宝,目所未睹,莫能定其价之多少。众人齐声喝彩,喧声如雷。杜十娘又欲投之于江。李甲不觉大悔,抱持杜十娘恸哭,那孙富也来劝解。
杜十娘推开公子在一边,向孙富骂道:“我与李郎备尝艰苦,不是容易到此。汝以奸淫之意,巧为谗说,一旦破人姻缘,断人恩爱,乃我之仇人。我死而有知,必当诉之神明,尚妄想枕席之欢乎!”又对李甲道:“妾风尘数年,私有所积,本为终身之计。自遇郎君,山盟海誓,白首不渝。前出都之际,假托众姊妹相赠,箱中韫藏百宝,不下万金。将润色郎君之装,归见父母,或怜妾有心,收佐中馈,得终委托,生死无憾。谁知郎君相信不深,惑于浮议,中道见弃,负妾一片真心。今日当众目之前,开箱出视,使郎君知区区千金,未为难事。妾椟中有玉,恨郎眼内无珠。
命之不辰,风尘困瘁,甫得脱离,又遭弃捐。今众人各有耳目,共作证明,妾不负郎君,郎君自负妾耳!”于是众人聚观者,无不流涕,都唾骂李公子负心薄幸。公子又羞又苦,且悔且泣,方欲向杜十娘谢罪。杜十娘抱持宝匣,向江心一跳。众人急呼捞救,但见云暗江心,波涛滚滚,杳无踪影。可惜一个如花似玉的名姬,一旦葬于江鱼之腹!。
三魂渺渺归水府,七魄悠悠入冥途。 当时旁观之人,皆咬牙切齿,争欲拳殴李甲和那孙富。慌得李、孙二人手足无措,急叫开船,分途遁去。李甲在舟中,看了千金,转忆十娘,终日愧悔,郁成狂疾,终身不痊。孙富自那日受惊,得病卧床月余,终日见杜十娘在傍诟骂,奄奄而逝。人以为江中之报也。
这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多少年以来就流传在上虞的曹娥江畔、流传在俊美的龙山脚下。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祝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祝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
梁山伯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山伯同学三年,情深似海。祝英台深爱梁山伯,但梁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催归甚急,祝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山伯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祝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梁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祝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梁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祝英台许配给家住鄮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
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令。然梁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鄮城九龙墟。祝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祝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祝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山伯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著名民间传说。主要描述由白蛇所变的白娘子与青年许仙的恋爱婚姻悲剧。白娘子同其侍女小青清明节在 杭州游西湖时遇雨。青年许仙以伞相借。后来白娘子以送伞为名,向许仙剖白爱情,定下姻缘,二人迁往镇江开设药店为生。金山寺法海和尚见了许仙,说他面有妖气,叫他在端午节让白娘子喝雄黄酒。白娘显形,吓死 许仙。白娘与小青盗仙草救活许仙,但法海又将许仙骗至金山寺,使夫妻分离。白娘子前去索夫,水漫金山后,与许仙断桥相遇,和好团圆。法海再度前去破坏,将白娘子镇于雷峰塔下。
白蛇传说最初起源于民间发现巨蟒的传闻。并受到 唐传奇《白蛇记》的一定影响。据杭《净慈寺志》记载,在宋代该寺附近山阴曾出现过巨蟒,并会变女人时常害人,而陈芝光《南宋杂事诗》中,也已见“闻道雷峰蛇怪”之说。此外,民间还有法海作了坏事,竟躲在田螺壳里不敢出来的传说,也是这个故事的片断材料。还吸收了一些金山原有的僧龙斗法传说。《西湖三塔记》中进一步反映了白蛇故事的梗概。女主人为白卯奴,清明在西湖迷途,得到奚宣赞的救助,其母欲吃奚宣赞的 心肝,两次都为白卯奴所救出。最后白氏母女均被镇压在西湖三塔下。这里,故事被加上了人妖不可共居的色彩。
明末冯梦龙所编《警世通言》中收有《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通俗小说倾向也是如此。故事中许仙性格懦弱,听从法海安排,不顾前情,主动捉妖。故事的矛盾,主要在许仙与白蛇之间展开。清代初年的《雷峰塔传奇》,减弱了白蛇的妖气,突出了她坚决追求自由爱情的勇敢性格。故事的主要矛盾,转变成白蛇与法海之间的矛盾,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意义。《义妖传》和《白蛇宝卷》也表现了同一倾向,其中法海成为干预和破坏幸福婚姻的恶势力代表。白蛇传说进入戏曲以后,情节更为丰富,人 物性格也更加丰满。白蛇传说从最初的雏型发展到基本 定型,其中既有民间文学自身的流传变化,也接受了说唱、小说、宝卷、戏曲等俗文学的影响。
主要描述由白蛇所变的白娘子与青年许仙的恋爱婚姻悲剧。白娘子同其侍女小青清明节在杭州游西湖时遇雨。青年许仙以伞相借。后来白娘子以送伞为名,向许仙剖白爱情,定下姻缘,二人迁往镇江开设药店为生。金山寺法海和尚见了许仙,说他面有妖气,叫他在端午节让白娘子喝雄黄酒。白娘显形,吓死许仙。白娘与小青盗仙草救活许仙,但法海又将许仙骗至金山寺,使夫妻分离。白娘子前去索夫,水漫金山后,与许仙断桥相遇,和好团圆。法海再度前去破坏,将白娘子镇于雷峰塔下。
崔莺莺与张生的故事
唐朝贞元年间,有个叫张生的人,性格温和有善,一表人才,内心坚毅孤傲,不合礼仪的事情不做。有时与朋友一起游览饮宴,在那混杂的地方,别人都喧闹欢腾,好像自己不如别人,而张生还是柔顺,始终不乱。虽然已经二十三岁了,还没接近过女色。知道的人便问他,他说:“登徒子不是好色的人,是有不合礼制的行为。我倒是喜欢美丽的女子,却总也没让我碰上。为什么这样说呢?大凡出众的美女,我未尝不留心,凭这可以知道我不是没有感情的人。”
崔莺莺与张生的故事出自唐代传奇小说《莺莺传》,主要讲述的是贫寒书生张生对没落贵族女子崔莺莺始乱终弃的故事。故事的开始是书生张生在蒲州普救寺发生兵乱时,出力救护了同在寺里的远房姨母郑氏一家。郑氏为了答谢张生,请张生来家里吃饭。宴上,张生对表妹莺莺一见钟情,崔莺莺的侍女红娘帮助两人传递书信,经过一段时间的书信来往,两人终于花好月圆。
后来张生在科考中落榜,就在京城停留,这段时间一直与莺莺互赠情书、信物。但张生最后变心,认为莺莺是天下“尤物”,沉迷于与她的情爱只会让自己堕落,还举例纣王,周幽王亡国的例子,证明自己“德不足以胜妖孽”,就离开了。
一年多后,莺莺嫁人,张生另娶。一次张生路过莺莺家门,想要相见,被莺莺拒绝,并且回诗“弃置今何道,当阿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小说站在张生的立场上,认为他“始乱终弃”的行为是对的,但不能否认张生就是一个始乱终弃的薄情郎。
河南的元稹亦接着张生的《会真诗》又和诗三十韵。诗曰:月色照闺阁,微光满天空。天际还缥缈,矮树犹朦胧。风过竹龙吟,鸾声惊井桐,罗绡似薄雾,环佩轻风响。仪仗随王母,云中站玉童。夜深人无声,晨会雨霏霏。鞋上珠玉闪,花纹隐隐现。美女走凤凰,披肩胜彩虹。来自神仙居,要到碧玉宫。游玩在城北,偶遇东邻女。调戏遭微拒,心中已默许。低头发髻动,回家足蒙尘。转脸赛花雪,上床抱丝被。鸳鸯乐嬉戏,翠鸟聚欢乐。黑眉聚羞涩,朱唇色变浅。气如兰花香,肤润玉肌丰。瘫软人无力,多娇爱躬身。汗珠点点亮,发乱如细柳。方喜千载逢,已到五更时。流连时间短,缠绵无结期。脸露忧愁态,天盟又海誓。赠环永相合,留结表心同。梳妆泪粉流,飞虫绕残灯。妆后光彩鲜,旭日已东升。乘骛归洛水,吹箫上嵩山。衣上沾麝香,枕滑留残红。密密塘边草,飘飞似蓬草。琴声如怨鹤,祈盼鸿雁归。海阔难飞渡,天高不易冲。行云无处所,萧史在楼中。
千古绝唱歌曲音乐一开始就非常有特色:鼓点和镲的短暂过渡之后,京胡几乎挤压出来高昂的京剧旋律作为前奏,引出第一句委婉悠长的引子乐句:“看山高水长,万里风光;琴曲悠扬,和千古绝唱。人世间潮来潮往,总有情事流长。哪一段最难忘,夜来入梦还乡,对镜梳妆,醒来已是泪千行。前生太远啊!来世太长,人海苍苍啊!两心茫茫,莫笑我多情痴狂。地老天荒,谁来和那曲千古绝唱。看山高水长,万里风光;琴曲悠扬,和千古绝唱。这一句歌词大气恢宏,于抒情中见博大,把绵绵深沉的感情放在天地之间而不是抑于个人心底,足见抒情者将感情寄予天地之间、沧海之上的豪迈之气。而旋律和歌词的风格紧紧协调着,荡气回肠、惊天动地!丝毫不掩饰至深之情的畅快淋漓的表露。四个小节的过渡后,进入正歌部分。
“人世间潮来潮往,总有情事流长,哪一段最难忘?夜来入梦还乡,对镜梳妆,醒来时泪千行。”歌词像一位民间的怨妇对命运、对情感的无奈哭诉;又像被负的女性望眼欲穿对负心郎的苦苦期盼和倾诉。正歌旋律更是千曲百折展开不得,怎么绕也绕不出京剧音乐营造出的惆怅、忧伤的圈子,让人听了愁眉不展,心思都紧紧地揪在一起。让听者不禁叩问自己:哪一段流长的情事你最难忘?。
民间的歌,唱出的是百姓的心声,唱出的是对生活真实体验的实实在在的道理。它的动人之处是道出了凡胎肉身的我们都能体验到的人生经历和道理,它的光辉使文人的矫柔造作和酸腐之气显得苍白贫血和令人作呕。老百姓的歌跟老百姓的话一样,朴实、真切,一针见血,有血有肉。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千古不易的真理,自然的法则。好男儿见到好姑娘砰然心动,好姑娘见到好男儿倾慕不已,这是最合乎自然,最合乎人性的冲动,才是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怪事。
妙龄少女怀春,翩翩少年钟情,大概应该算作人间永恒的主题。真挚动人的情歌,也可以说是千古绝唱。男欢女爱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是有人偏要就此去考证发掘,钻进牛角尖去寻找微言大义,也有人扳起面孔做论文说废话,还有人意在此而故意言彼,更有人无病呻吟故作多情。人这个怪物,总要无事生非地造出一些鬼来吓唬自己,总是造些枷锁来给自己套上,就是不愿意对着镜子正面地、里里外外地看着自己。
时代在变,莫非人性也真地在变?男的不男,不长胡子,不骑马打枪,浑身奶油,手无缚鸡之力,不称“男人”而称“男孩”。女的不女,粗声大气,财大气粗,膀大腰粗,男孩不敢做的敢做,男孩不敢说的敢说,姑娘能做的不能做,姑娘会唱会说的不会唱不会说。工业化不仅把人变成流水线生产出来的产品,也把男欢女爱的真情实感变成流水线生产出来的罐头、方便面、巧克力、化妆品、洗发香波、泡泡糖……和古人相比,这是我们的幸运,还是不幸?。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定型的词。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成语多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有些成语本就是一个微型的句子。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惯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末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