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行观德
青海 马学忠

一
说某人德性好,一般是看到了某人心平气和状态下,或没有利益冲突时的表现,而给予的正面评价。说某人德性不好,一般是看到了某人生气状态下,或心情差,或发生利害冲突时的表现,而给予的负面评价。
所以,这样的评价难免有失偏颇。不准确的评价,将会严重误导人,严重影响人际交往等一系列社会行为。
那么,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某人呢?
笔者以为,不妨凭行为识人,观德。
因为在你好、我好中,双方都谦让、客气、客套,都彬彬有礼,都显示出良好的教养。所以,在道貌岸然下,焉能发现其真性情?在道貌岸然下,又焉能分辨出德性优劣?更焉能做出客观公允的评价?
现实中,有些人一旦触及到自身利益,就受不得半点委屈,全然不顾平时形象,管你什么信仰,管你什么良心,暴跳如雷,唯我独尊,俨然老子天下第一,俨然是真理的化身,评判的标尺,信口雌黄,栽赃冤枉,前后判若两人,使人失望。
两种状态下,为何差别如此之大?
知行合一难!
知得精,好用功。知,就是学习掌握何为“德”。行,就是身体力行“美德”。

二
中国文化对“德”早有比较全面明确的论述,此处笔者不再赘述,现仅列出几个词语供读者老师们体会:
“以德报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厚德载物。”(《易经·坤》)这里的“厚”,是个形容词动用,意思是增厚;“载”,意思是容载;“物”,意思是万物(众人)。“厚德载物”指品德高尚的人必有福可享,今义指增厚道德,就能容载万物,也指以高尚的品德去容载万事万物。“厚德载物”,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理念。
前秦大将军蒙恬临死说:“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古人注重形象,珍惜名节,竟然到了如此境界,真的令今人叹为观止!

三
阿拉伯文化对“德”也有明确的所指,限于篇幅,此处也不再赘述,仅原封不动地摘录贤哲们对“德”的论述,以供读者老师们了解:
谢赫·卡尔玛尼说:“美德的标志是不去伤害人与承受伤害。”
艾布·哈夫赛说:“美德就是‘你要原谅,要劝导,要避开愚人。’”(高处章第199节)”
有人说:“美德就是以好的忍耐承受不幸。”
有人说:美德是不吵闹地、平静地接受他人不好的表现和……判决。”
有人问左农:“什么样的人烦恼最多?”答曰:“品德最差的人。”
良好的品德是一个人最有价值的内涵的体现,一个人因品德被隐藏,因品德被见证,但是,“美德”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不断磨砺的结果。
叶哈雅·本·宰雅德有一个桀骜不驯的仆人,有人问他为什么一直留下他。他说:“为了以他而学习宽容。”
一个人追着艾哈奈夫·本·盖斯破口大骂。快接近村口时,艾哈奈夫对他说:“年轻人啊!如果你还没有解气,没有骂够的话,请你小点声,不要让我村里的混账人听见。否则他们会打你的。”

四
综上,只有充分结合某人正反两个方面的表现,才能对其作出客观公允的评价。
如果听信为一己私利而信口雌黄之人对某人的评价,那就大谬矣!相反,智者从其胡说八道中会听出弦外之音,从其言行中明察其德性,进而识透其伎俩,不会冤枉一个好人,也不会偏袒一个坏人。
某些人在社会生活中其德行如何,应以古今中外外经典的的标准评判,应以国家法典尺度盘点其行。检测某君是人是鬼。
国民教育、家庭教育教育必须结合实际情况,事前有针对性地开展“德性”讲解,让每个公民较为系统的学习掌握“美德”的内涵和外延,司法部门的裁判文书作为最后一道防线,应以强制力来规范、指导、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逐步完美人们的“德性”。
2024年2月11日星期日
作者简介:

马学忠,网名,西海天马,青海省海东市人,法律研究生。曾任教师,情钟于史学,文学,哲学,国学,现为自由作家,善长诗歌,散文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