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改革浅议
文/牟福明
文学创作要大众化,要有灵感,要有激情,要反映真实的生活,要反映真实的心灵世界。文学一旦离开了生活的本质,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倘若文学只是个别高雅之人的事,只是关门创作,就不能称之为文学了。文学要大众化,如果大众都不喜欢阅读,还有意义吗?鲁迅先生在《文艺的大众化》一文里说:“文艺本应该并非只有少数的优秀者才能够鉴赏,而是只有少数的先天的低能者所不能鉴赏的东西。倘若说,作品愈高,知音愈少。那么,推论起来,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杜甫的史诗,贴近生活,反映现实,至今广为传诵。白居易的诗,据传写好之后读给老太太听,因此易懂易流传。王维的《渭城曲》送别友人真情流露,是用心写作。没有被阅读的作品不是真正的作品,没有读者的作家不是真正的作家。
当前提倡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和习近平主席对文艺工作提出的新思想新要求,不忘初心,深入到生活中去,到群众中去,以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密切相关的。
如今文坛看似繁荣,诗人、作家甚多,实则危机重重,试问:当今真正的作家又有多少呢?当今的诗人又有多少呢?当今真正的文学作品又有多少呢?文学的出路到底何在呢?正如鲁迅先生于《文人无文》所言:“不近人情的并不是‘文人无行’,而是‘文人无文’。”文人不务正业,没有好的文章涌现,老凑热闹,大作难产,甚至抄袭丑闻不断。花钱上刊物,没关系就难以登报上刊,不提携新人,不挖掘新作,老是搞所谓“圈子”文化。某些报纸刊登的几乎都是名家之作,而新人难以有上榜之机会。其实,所谓名家不也是从年轻中历练出来的吗?所以,多刊登一些青年人的作品,充满活力,意义重大。鲁迅先生在《批评家的批评家》一文指出:“因为他们往往用一个一定的圈子向作品上面套,合就好,不合就坏。”圈子害人不浅,其实是“拉关系,走后门”。因此,骂杀与捧杀,都是走极端与偏激的倾向。
当今写作的人很多,写作的微信群很多,附庸“作家”称号的不少,甚至加上“著名”二字。此乃贻笑大方。倘若只是兴趣乐在其中,应该真心鼓掌叫好。而为了博眼球,哗众取宠,或者有其他目的,那就无聊了。真正的作家是少而又少,真正的好作品是寥寥无几,而著名的作家更是屈指可数。至于本地区相互捧场,围成一个小圈子,号称“名家”,人云亦云,滥竽充数,拿出手的作品都没有,只是愚弄外行人,也权当娱乐而已,何谈作家?何谈“著名”呢?其实,杂文虽小而五脏俱全,杂文创作比一些所谓“大家”的作品都强百倍,因为接地气,写的真实,写的符合大众生活。
真正的写作是很神圣的很严肃的事,真正的作家必需真正的作品,是有高尚品德的,试问:能符合者,当今又有几许人哉?因此,说爱好可以,说雅趣可以,切忌别说是作家更别说“著名”的作家。
称谓作家,是很高雅,是让人敬仰的。众所周知的作家,如韩愈、欧阳修、苏东坡等是颇有地位的,不是随便写文章的都可以称谓作家,能以“作家”称谓的皆不是凡夫俗子。而今有些变味了,写了几首诗、几篇小文,在刊物上发表了,便以为是作家,岂不笑话!请问:这是真正的作家吗?奇哉,怪哉!微信文学群看似热闹,一首诗接着一首诗发,一篇文接着一篇文发,可笑又有多少的读者真正去拜读大作呢?正如鲁迅先生《读几本书》里所言:“现在是批评家在发牢骚,因为没有较好的作品;创作家也在发牢骚,因为没有正确的批评。”甚至有些作家协会的主席的作品也不配享有作家的崇高称号,因为人民是不需要这样所谓作家的。
文学评奖大赛的确不少,获奖者多是名家之类,争议甚多,难以服众,自然难以有真正的大家和佳作涌现。所谓的名家名作已成茶余饭后之笑谈。鲁迅先生在《“商定”文豪》里说过:“一看杂志的广告,作者就个个是文豪,中国文坛也真好像光焰万丈,但一面也招来了鼻孔里的哼哼声。”此乃令人不齿且贻笑大方矣。
写作仅凭道听途说,好写乱七八糟的东西,语言不知所云,自谓博大精深,晒晒朋友圈,在微信上拉选票,自谓为了得个小奖。且苟苟营,相互吹捧,自鸣得意,脱离了群众,脱离了实际生活,这样的写作有意义吗?像巴金、艾青、臧克家等老作家的写作都是深入生活当中的。闻一多先生告诫写诗要“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试问:又有几许人、几许作品能够切实做到了呢?
真正的作家为生活写作,真正的作品来源于生活,不是为钱不是为权不是为色。倘若为钱为权为色而写,即使获奖,即使眼前名利双收,但经不起时间与历史的考验,最终会被扫入垃圾堆里。如炫耀一时的宫体诗,多时髦多吃香,试想:哪有几首名传千古的作品呢?哪有几位真正流芳百世的诗人呢?鲁迅先生在《文学上的折扣》里讲:“‘文学家’倘不用事实来证明他已经改变了他的夸大,装腔,撒谎……的老脾气,则即使对天立誓,说是从此要十分正经,否则天诛地灭,也还是徒劳的。” 呜呼!如果就此认定文坛混乱,悲哀至极,那就大错哉!纵有种种不足,而要相信文学的前途不会混乱,只会越来越光明。鲁迅先生在《“中国文坛的悲观”》里言:“历史决不倒退,文坛是无须悲观的。”文学是要前进的,是要发展的,故无需悲观,当前所要做的只是必须改革,文学迫切需要深入改革。
由此,当今的文学已经到了改革之时了,文学改革的时代已经到来,理应提到日程上来,否则难以发展。文学要与大众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要反映现实,一切要为广大的人民服务。而无论诗歌也好,还是其他文学体裁也好,要出现好的作品、好的作家,就必须进行一场文坛改革。究竟怎样发展文学创作,那么必须进行文学改革,理由很充足:不改革死路一条。
可见文学的改革,必须真正深入生活之中,必须为人民群众服务,必须要有真情实感,切忌无的放矢,切忌人云亦云,切忌胡编乱造。要有伯乐精神,应当多提携新人,多刊发新作。要从生活出发,须有真情实感,方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方能产生真正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