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里的念
——赏读司马青山长篇小说《辽源往事》
文/孙艳波
看到书的名字就倍感亲切,“往事”对我向来存在着诸多的神秘感乃至诱惑。我有点迫不及待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开始阅读。果然,书中的故事深深地吸引、打动了我,把我引导到辽源的过去,我荡漾在既陌生又熟悉的过去中,然而那条始终不离不弃的“线”牵引着我认识辽源的昨天和今天,很惬意,也很让人沉思、思索……
作者定居嘉兴20多年了,虽身在异乡,牵挂一直萦绕在脑际,几乎缠裹在全身:乡土、乡音、乡情,乡思……故乡在他心中,在他梦里。正因这难以割舍的情怀缠缠绵绵,永永远远,作者才下定决心来完成这部构思已久的长篇小说《辽源往事》。
家乡辽源,是一座百年老城。军事重镇,这里曾经是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重要战场。当时,辽源是满洲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解放战争期间,辽源成为解放军的大本营之一,多次举行重要会议和战役。辽源还是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重要集结地,曾经有多个志愿军师团从这里参战……默默无言的老城,还有很多轶事未被挖掘。
这部长篇小说分三辑,来诉说久远的辽源往事。第一辑远东之恋,内容分为六章;第二辑南洋绝唱,内容分为十二章,再加上开头的引言和尾声;第三辑星火燎原,内容分为七章及尾声。回望历史,以一个全新的高度来演绎辽源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我觉得,这是一部有关辽源的史记,是一部震撼的关东史诗。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给读者带来深度的思索。
首先,是历史知识量丰厚。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及厚重的文化积淀,是无法写出这么流畅作品的。其次,还有思想高度,站位及格局也决定了作品的好赖。作者以质朴的语言来叙事,文中又蕴含了自己独特的思想,读起来有耳目一新之感。
这部书说是小说,又带有散文的美,用心,用情,用真诚来描绘发生的故事。一个个片段,一段段岁月更迭,一脉脉浓情泼洒,那些尘封已久的历史,在轻缓地流淌出了现时代的蓬蓬勃勃……
正如作者所说,有些事情并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淡忘,反而会在脑海里愈加清晰。在三十年代西安县矿业和商业都是很繁荣的,在方圆几百里更是鹤立鸡群,被称为“小奉天”。作者以第一人称“我”开始了历史回顾,开启了与辽源有关的前尘往事。文中穿插着一些当地方言,读着有亲切的新鲜感,作者非常用心地把文中的每个人物刻画得活灵活现。把警察署长蔡鹤龄与地痞流氓同流合污的那种老谋深算及坑蒙拐骗写得淋漓尽致,成功地把这一汉奸形象立了起来。而“我”作为一名组织派来做侦查工作的地下党,融入日常中去,特别是写玉壶春饭店那节,富有生活气息,笔下的东北特色菜,酸菜血肠五花肉,整得我都饿了,馋了……
紧接着把警察署长蔡鹤龄在饭店刁难人的嘴脸写得入木三分;朱掌柜斗智斗勇演绎得惟妙惟肖;厨师刘师傅“活鱼活吃”厨艺精湛,而“我”也感叹家乡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1931年,蔡鹤龄带着军警武装人员伙同皇姑屯的刽子手河本大作强行接管了西安煤矿,西安县从此沦陷,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蔡鹤龄成为日本人的忠实走狗,心狠手辣,残杀抗日志士,欺压百姓,无恶不作,大批地下党员遭到捕杀,西安县党组织工作停摆,“我”也被迫“冬眠”。1938年,“我”去长春上学,才与组织接上联系,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抗联第一路军联络员。
1939年,“我”,谷正夫和郑铁男执行锄奸行动,这次的行动那真是动魄惊心,命悬一线。在袭击蔡鹤龄过程中任务失败,郑铁男头部中枪牺牲了,被卖到窑子里的,善良的晓艳红为了掩护青梅竹马的谷正夫也死了,而谷正夫下落不明,“我”受了重伤。受伤的“我”得到了冯家二小姐,冯老先生一家人及开诊所的心地仁慈,医术高明的王先生的救助。在我养伤的日子里,冯家二小姐冯玥对“我”无微不至地照顾,日久生情,一切水到渠成。她的救命之恩,她的纯真善良,豁达开朗,都吸引着我。王老先生的睿智豪迈,冯玉,唐志伟,小沈,关营长,小李,尹连长……这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挺立在大地中,他们都是充满血性的值得赞颂的中国人!
特别是在林海雪原和日本小鬼子的这场殊死决斗中,抗联战士身手敏捷,全歼了这股日军。在描写胡子大当家占山虎和二当家二龙多用了一些笔墨,替天行道,劫富济贫,抗日救国,同仇敌忾,气势如虹,自然势如破竹。
远东之恋,这一章节我很喜欢。可能是身为女性,更爱看花前月下的这种风花雪月。1943年,基于抗战的需要,“我”被派去海参崴的国立远东技术大学医学系短期培训,这里写到恋人的重逢。当日思夜想的冯玥突然出现在眼前,这块儿心理描写很真实,把一娇柔的小女子写得高大而坚韧,她在狱中在严刑拷打之下坚强不屈,“我”和她这对革命夫妻历经九死一生终于走到一起了。娇小的身材,粉红色的布拉吉,乌黑的长辫子,正是“我”记忆里最熟悉的身影。乌黑的长辫子是一条主线,衔接“我”的朝思暮想,沉醉于大辫子所散发的香味,如醉如痴……看到布拉吉这几个字,让我一下子想到了那些逝去的美好时光,年少时我也有几条漂亮的布拉吉,那是我们那个年代每个女孩曾经的最爱,也是当时最为奢侈的裙子了。
主角“我”深入敌后,功勋卓著。我的工作也由地下转为地上,终于可以回家了。“我”和冯玥在战火纷飞岁月里,经受住了血与火的考验,喜相聚。正义从来不会缺席,蔡鹤龄、蔡九龄兄弟和其他罪大恶极之人被押上了断头台。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辽源往事》不仅仅是一个故事,其实,它更是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用真挚的情感书写着,无论是写人,写景还是写事都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受,把平凡的事写得有血有肉,生动而耐人寻味。巧妙地把历史文化及哲思融在一起,赋予了作品的深度、厚重感及生命力,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到辽源往昔所发生的场景。
通过这部小说,让我们真实地感悟到了先驱们面对磨难和挫折永不退缩,勇往直前,是岁月苍茫的泣血之刃!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激烈厮杀的时代,回到了那洒满血泪的历史瞬间。曾经发生过的一切和一座城市荣辱与共,和一段历史息息相关……
小说,特别是长篇,那是洋洋的浑厚和庞大的述事结构,如果没有庞大的胸襟很难布局情节,也很难驾驭人物走向与文字对其的“勾勒”、塑造;如果没有浑厚的内储,也无法让人成为人,让故事摆脱“故事会”的窠臼。小说需要故事,但一定区分两个故事要求的本质。故事会只来龙去脉了故事即可,而小说的故事与人物是混在一起的血肉体,故事带动着人物在走,在行动,在“熬煎”着人物的情感,性格上的各种无法掩藏的“表现”,如此了人物便有了形象。而人物的喜怒哀乐推动着故事跌宕起伏乃至是命悬一线的提心吊胆……
语言在小说中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在人物的语言上,一人一个“独特”是必须的,如不能做到,小说是失败的。作者也基本如此追求了,尽管不是炉火纯青,但也尝试了,呈现了比较完美的艺术要求。背景和景物在小说中同样重要,如果作者不能把背景、景物与人物与故事浑然一体,那么这部作品也是不完善的,作者同样做了这样的努力。
由于琐事羁绊,这部36万字的长篇小说没能仔仔细细地研读,只能把读后浅显的感悟分享给大家。作者在自然景色、社会环境等方面能够很好地点面结合,倾注了情感,重点渗透了感情。比如写谷正夫与晓艳红(桂珍)历经磨难,有情人终成眷属,成为最佳搭档的革命夫妻就很感人。心如蛇蝎的女特务刘凤仪迷途知返,脱胎换骨,向死而生。关营长英雄难过美人关,与爱人刘凤仪为了民主政权而殉难,这些都很出彩。我个人觉得乌龙山剿匪这一章节不够精彩,还有就是中枪以后,子弹嵌在骨头里,取子弹那段可以再添点笔墨,让读者能够融入场景之中。试想,在没有外科工具,没有麻药的情况下,那是怎样的一种撕心裂肺,痛到无法呼吸的感受没能更好地呈现出来。同时,也要把历史事件融入文学元素,特别是要在人性的深度挖掘上多下些功夫,把故事情节和心理描写着重增添分量就更完美了。在有些故事情节上也可适当增加些一波三折能撞击出火花的片段,这样就能和读者有一个点和点的碰撞,可以更生动地带给读者另一番惊喜了。信马由缰地说了这么多,有不妥之处还恳请作者见谅。
期待您的下一部佳作!
从一种黏性说起
——《辽源往事》赏析
文/ 周景宇
老舍在《想北平》中写道:“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品读过司马青山的《辽源往事》,竟也心生同感。“这件事要从我的故乡说起。”朴实的语言铺开《辽源往事》的长卷,继而用一种兼具地域性、历史性、文学性为一体的黏性,黏住了读者的心灵。我索性把《辽源往事》喻为一种黏合剂。翻开它,便是与辽源人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些往事,一块地方。
我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就文学而言,越是地域的,也就越具有文学的个性,也就越具有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不容易看到的独特一面。在《辽源往事》渗透了地域文化的叙事里,彰显着鲜明的艺术个性,像一位“独行客",独立但不孤独。
辽源,昔日的“西安县”,作为东北解放战争时期著名的红色根据地,形成了光荣的拥军传统,流传着生动感人的支援前线的革命故事,也书写了一幅宏伟壮丽的红色历史画卷。作为今天的辽源儿女,能有人倾尽心血,以辽源的红色故事为题材写一部著作,让我们在如今的幸福生活里还能通过一本书籍回望那段峥嵘岁月,铭记那些英雄的名字,是难得的,也是值得敬畏的一件事。它记载着中国共产党人不懈的奋斗,英勇的作战,无畏的牺牲,记录了西安县作为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的红色根据地,留下的英雄故事,和党政军领导人物以及革命先烈们走过的足迹。小小的西安县蕴藏着令人可歌可泣的故事激活了历史记忆,吸引我们去阅读挖掘与感悟。它的存在就像是一串薪火相传的“精神密码”。引领着我们去挖掘探索西安县的一段历史,将红色精神在辽源人心中传承。辽源人写辽源的红色故事,辽源人读辽源的红色故事,立足家乡黑土地,挖掘红色经典,传承红色基因,共同唤醒尘封的历史记忆,这就是这部作品最大的意义所在。
纵观辽源历史,我们更关注专属于辽源的故人和往事。在这部著作中,“星火燎原”的部分更吸引我,其中有关西安地委的故事情节引起了我的关注。一本著作能唤醒一段历史记忆,这是我们历史探索者和文学爱好者的心之所向,也是一部红色经典著作的价值所在。
从1945年11月至1948年11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在西安县(今辽源)建立了四期地委、专署和军分区,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些名字是不容忘记的,比如说李砥平,魏震武,管松涛等,其中魏震武就是我们地地道道的辽源人,与辽源有着深厚的渊源。有很多党政军领导人物在西安县坚持革命斗争的同时,与群众建立了鱼水般的密切关系,留下了很多令人感动的故事。我们期待这段历史记忆被人书写,像鸟儿的翅膀划过历史的清风,像感动的沙子,落进岁月的眼睛。我期待在这部作品中,看到一些闪亮亮的英雄名字,读到一些沉甸甸的辽源人的故事,让“辽源往事”更加耐人寻味,更加深入辽源儿女的心间。
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特别是在历史学界,研究者都在讨论一个问题:历史写作越来越枯燥,大众对历史学者的作品不感兴趣。问题出在哪里?主要出在历史研究者和写作者身上,因为历史的写作太枯燥,在写作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大众阅读的需求,而文学家在写作的时候特别讲究叙事的有趣,故事的引人入胜。历史是过去的记录和研究,文学则通过作品创造和表达人的思想、情感和经验。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形成了深厚而丰富的文化底蕴。《辽源往事》将历史性与文学性交融,使辽源历史成为有血有肉的人的故事。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设置和语言表达,使历史具象化、个人化,并通过虚构的方式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生动和魅力。
这部作品中有很多人物及事件,是可以紧紧扣人心弦的。“行刑的日军手提雪亮的军刀,向比他高出一头的许老师连踹两脚,许老师才踉跄跪下。寒光一闪,头颅落地,许晴川的父亲在头颅落地的那一刹那突然站了起来,一股热血喷涌而出,溅红了土台。人头滚动几下立在了台上,依旧是目光如炬,尽管热血喷溅,尸身依然屹立不倒。就这样父亲去了另一个世界,那天许晴川没有哭,心中只有对日寇刻骨的仇恨。”
这里虽没有太多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刻画。文笔没有浮华浮夸,所用也不是华丽的词藻,但越看越能体会其中的悲情,似是不经意漫上笔尖的伤感,让人触动,令人深思与感怀。“那天许晴川没有哭。”如此心情,是需要用很长时间才领悟得清。
文学体现心量,历史体现知量 。读毕《辽源往事》掩卷沉思,司马青山先生以真挚、质朴的语言带给我们心灵的震动,字里行间容纳了深刻流动的心灵世界和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包含了历史、人性的内涵,更寄托着司马青山对故乡深沉的热爱。
常念为经,常数为典。辽源独有的历史底蕴理应成就一些经典著作,这些作品理应具有穿越时空的精神感召力与微妙的黏合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在辽源这片黑土地上,铺展开与读者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块地方。让每一段往事中有个我们,让每一份热爱中有一个故乡。


作者简介:司马青山,70后,男,出生于吉林省辽源市。现定居于浙江,本科学历,吉林省辽源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嘉兴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做过工人、警察、商人、执业中药师。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代表作长篇小说《辽源往事》曾在网络上发表过散文《大三峡断想曲》巜千载龙首山》巜江南小镇》巜江南第一山》《老渡口上的摆渡人》也曾在网络上发布过音乐理论著作《中国流行音乐发展简史1927-2000》1、2《日本演歌韩国演歌与闽南语原创音乐的共性和特点》。 长篇历史小说《太平天囯后传》正在创作中,本书从构思到收集史料到动笔历时二十年,背景年代跨度近五十年,期待与读者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