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一章 遭遇戊戌
公元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戊戌。这一年风云突变。这年十月,国昌看到《时务报》上维新变法的消息,不由眼前一亮。
——光绪帝在慈禧太后的允许下颁布了《定国是诏》,诏告天下实行维新变法,任命康有为任总理衙门内行走,正四品卿,破格任命维新派人士杨锐、刘光弟、林旭、谭嗣同为正四品军机四章京,参与变法维新。
——光绪帝大胆地将反对维新变法的礼部满汉尚书怀塔布、许应及四名侍郎革职,并将后党首领李鸿章逐出总理衙门,还撤并了詹事府、通政司、光禄寺等朝廷机构!
——皇上下诏,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实行全面革新:鼓励官民上书言事,废除旗人寄生制度;设立铁路矿局和邮政局;编制国家预决算;裁撤绿营,精练陆军,添设海军;开办京师大学堂,各地设立中小学堂,兼习中西学科,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准许设立报馆,准许设立学会等等。
同时也看到不好的消息,光绪的老师、维新导师翁同和被罢免职务,逐出京城,回到老家常熟。
这时,家叔培源来信告知:“在清朝政府湖广总督张之洞和邮传部大臣盛宣怀的主持下,家乡安源地区开办了萍乡煤矿,并正在修筑萍乡至株州的铁路。因甲午中日战争中主战并反对慈禧太后用海军军费做六十大寿和倡导成立强学会的侍读学士文廷式被罢官后,回到萍乡协助开矿、办中小学堂。然而,却遭到落后顽固势力的反对,他们或聚集到县衙请愿,或阻止施工。但在县令顾家相的支持和文廷式的协调下,工程进展很快,煤矿已挖出了第一桶煤!铁路也已修到本县和湖南交界的湘东!”
得知这一消息,国昌兴奋不已,当即回信表示:“国昌对此非常欣慰!对文廷式把民族利益放在第一并造福家乡的义举表示敬佩!”
国昌即在自己管辖的县治范围内推行新政,颁发公告,鼓励县民言事,清理县衙冗员,抑制官僚和豪强势力的特权;设立中小学堂,学习中外科学……
一日,他收到一封匿名信,威胁他说:“你不要走得太远了!要为自己留条后路!你这样推行新政,当心丢官掉头!”
国昌不为所动。
不久,文廷式也受陈三立父子邀请来到湖南,协助推行新政。国昌和廷式出生于同一年,国昌出生在咸丰六年(即1856年春天),而廷式出生在这一年的冬天,但一个在江西,一个在广东,从未见面。在长沙陈宝箴巡抚署,经陈三立介绍,国昌第一次见到了这位久违的老乡。
三立:“来,我来介绍一下!这位是当今皇上光绪帝之妃子珍妃的老师、翰林院侍读学士文廷式!……这位是浏阳知县贺国昌。”
国昌和廷式互相抱拳施礼。
文廷式一副绅士打扮,虽遭到这么沉重的打击,却掩饰不住不凡的气质,只见他身材富态,天庭饱满,风度雅儒,目光坚毅,言谈中充满着激情。
廷式:“国昌,本人是咸丰六年冬出生的,请问贵庚几何?”
国昌:“啊呀呀,在下是咸丰六年春出生的呀!我俚俩人是老庚啊!”
廷式:“是呀!我还要喊你一声‘老兄’呢!”
国昌:“不敢当!不敢当!文学士,下官和你虽是第一次见面,却神交已久!早就听说你才名满天下,是萍乡县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榜眼,又是当今皇上珍妃的老师。先生先天下之忧而忧虑,后天下之乐而乐。在甲午战争期间,极力主战,提出了在现在看来非常正确的作战方略,可是却未能得到采纳,至使我清国战败,是为痛惜!且你声嘶力竭反对割让台湾给日本,后来又积极参与组织强学会推行维新变法,却为慈禧太后和李中堂所不容!回乡后,又身体力行参加实业救国,在家乡建设国矿。你的爱国之举在下由衷敬佩!今日得见,真是三生有幸啊!”
廷式热情爽朗地说:“国昌兄弟,在下现在已是一介草民,无官一身轻啊!再说,你虽只是一介县令,我在朝中就对你的清廉和勤政早有耳闻,早有耳闻啊!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名不虚传啊!”
这天他们还在一起共进午餐,饮酒畅谈。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这年冬天显得格外的寒冷。国昌仍在湖南浏阳任知县,从报上和有关公文上看到,喧啸了仅仅一百天的戊戌维新终于以惨败而告终。
光绪被囚禁在瀛台。
康广仁、林旭、谭嗣同、刘光弟、杨深秀、杨锐六君子在北京菜市口人头落地。
康有为、梁启超、文廷式逃亡日本。
国昌的恩师湖南巡抚陈宝箴等一大批维新派人士都丢掉了乌纱帽……
一时,社会上群情沸腾,当官的无不感到人人自危。
这对国昌来说,犹如晴天霹雳!
这天,得知恩师将离湘回江西九江老家的消息后,国昌不顾受到牵连的危险,赶到长沙为陈宝箴、陈三立父子送行。
三立讲述了文廷式的遭遇。他被朝廷通缉后,逃到长沙,却被一个同乡出卖,眼看就要被抓。紧急关头,被他们父子所救,并在日本朋友帮助下,远走日本。
国昌凝视着老巡抚陈宝箴的双鬓白发,眼里含着热泪,紧紧握着他的手说:“恩师啊,您为推行新政触犯了那些特权阶层利益,又为掩护文廷式,被慈禧太后革职,这是国家民族的大不幸啊!不知这一别我们什么时候能够见面啊!”
陈宝箴神色黯然地说:“时世真是难以预料啊!我倒没有什么,最担心的是皇上的命运!我老了,今后就靠你们这些青壮年仕子了啊!”
国昌又对陈三立说:“三立兄弟,你高中进士后,本在京城为官,但为了辅佐父亲推行新政来湘,想不到却遭此劫难,在下深表同情和敬意!”
三立目光坚韧、语气坚定地说:“变法就是要从根本上革新旧的体制,革朝廷那些顽固守旧势力的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六君子尚且能为维新事业抛头颅洒热血,我等丢个乌纱帽又算得了什么啊!中国社会的变革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了的!倒是贺兄你虽倾向维新却没有受到牵连,真是万幸啊!兄长深得民心,要留下来,好好保重,今后还大有用武之地!”
国昌感慨地说:“我听说谭嗣同本来是可以和梁启超一起逃走的,可他坚持要留下来,要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唤醒中国民众对变法维新事业的支持!”
三立说:“是呀!行刑前,他还写了一首绝命诗:‘望门投止思张脸,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仰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念着谭嗣同的诗,三人不由热泪盈框。
最后,陈宝箴说:“就用这首诗作为我们的共勉吧!”
就这样他们在寒风中依依不舍地告别了。
1900年一场更大的浩劫又降临到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头上,慈禧利用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把无知的拳民引入岐途,走火入魔。她下令处死了主和派大臣许景澄、袁昶、徐用仪、立山、联元等,盲目与列强宣战,用炮火攻打外国使馆区东交民巷,并杀死了德国大使。德、英、法、俄、美、奥、意、日八国趁机组成联军攻入京城,烧杀抢掠、强奸妇女,连慈禧太后的宝座也被八国联军总司令戈登踏上了一只脚!
……慈禧带着光绪向陕西逃亡。临走前,慈禧令太监将被打入冷宫的珍妃推入井中活活淹死,并派人将陈宝箴以毒药赐死……
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倡导江南互保,使南方免遭列强侵害。
后来,李鸿章奉慈禧之命与八国签订了《辛丑条约》。
中国赔偿八个帝国主义列强白银四万万俩!
最后,慈禧把罪责推到一些主战派官员和义和团的头上,把他们一个个处死,并下令血腥镇压义和团!
一时血雨腥风,民不聊生……
每当这些坏消息传来,国昌感到痛心疾首,看到国家山河破碎,人民生灵涂碳,恩师遇害,他也曾因看不到光明前途而一度心灰意冷,忙完公务后便在家里饮酒消愁。
他给时任湖南学政吴树梅及章梫、汤寿潜、柯劭忞等人留下的书信中,流露出对国事的关注,以及对清廷腐败无能的无奈。这应是推动贺由封建官僚转变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的因由之一,同时亦记载了与时任湖南学政吴树梅及章梫、汤寿潜、柯劭忞等人的交游。
第十二章 留学日本
国昌在湘三任知县政绩优异,名声远扬。公元1904年光绪三十年甲辰,5月,已年满四十九岁的贺国昌奉派出国东洋留学,就读于日本警官学校。
湛蓝诱人的大海,美丽迷人的富士山,繁华喧闹的东京城……樱花、和服、木屐、艺妓、相朴、天皇、议会……一幅幅日本的异国风景展现在眼前,国昌感到格外新鲜。
在日本的孙先生及其兴中会组织积极开展清国在日人员的工作,得知贺国昌受清廷派遣来日留学,便派江西萍乡籍兴中会员蔡绍南和湖南衡阳籍华兴会员刘道一多次来到警学校找他交谈,联系中国的现状,宣传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思想。
一天下午,国昌刚刚下课,就听有人喊:“贺国昌,有人找!”
国昌看时,是一位身材适中、四十岁上下的先生和一位二十岁左右的青年,两人都戴
着眼镜。
年长一点的打个拱手说:“您是湖南来的贺国昌先生吧?”
国昌点点头。
年轻的连忙说:“这是江西萍乡上栗籍的蔡绍南先生,和您是同乡啊!本人是湖南衡阳籍的刘道一,也是您的半个老乡呀!”
在异国他乡巧遇自己的老乡,国昌格外兴奋。
国昌用萍乡话说了一句:“恨(你)好!”
绍南也用萍乡话说:“汉哩(我们)都是萍乡人!”
道一却用湖南话说:“厄(我)是湖南人哩!”
国昌在湖南工作多年,已经是个湖南通了,不但能听懂韵味悠长的湖南话,还能讲湖南长沙和几个地方的土话。
绍南的家乡靠近湖南,对湖南话也听得顺耳。
这样,三个人的心里距离一下就拉近了。于是,一会儿湖南话,一会儿萍乡话,打开了话匣子。
道一说:“你哩萍乡该只名字个来历,我都晓得,还和孔子有关呢!传说,战国时期,楚昭王,坐船经过萍乡时,捡到一只红色的果子,就问船上的侍臣哇:‘这是只么子东西呀?’侍臣哇:‘这是件很稀罕的东西,要问当今儒家大师孔子才晓得啊!’于是,楚昭就派人拿着这个果子去山东问孔子。孔子说:‘此乃萍实,吉祥之物,三千年难得一遇,可食之,味甘美!’从此,萍乡的名字就这样传开了。”
国昌和绍南都说:“可汉哩(我们)在萍乡土生土长都冐看过咭(吃)过该只好东西呀!”
道一说:“你哩可不要忘了孔子的话哟,它可是吉祥之物,三千年难得啊!”
国昌问:“那你晓得萍乡古毛仙驿道有关毛仙的传说吗?”
道一说:“学生才疏学浅,还得请先生指教一二。”
于是,国昌讲述了一段毛仙的动人故事。
传说,秦始皇时期,这里有个漂亮的村姑爱上了一个书生,但却被选为宫女,不久便要送入宫中,书生也要被抓去修长城。村姑与书生不能结合,一对恋人就要被活活拆散了!临别前他们互赠了信物,书生把自己的一支心爱的竹箫赠给村姑。他们相约今生今世一定要结为夫妻!后来,村姑为逃避做宫女的命运,便躲藏到附近驿道旁一座山上的山洞里,等待着书生回家和她结为百年之好。等啊!等!这一等就是十年!却仍不见书生回家乡。原来,书生在修筑长城的过程中,又累又饿,经不起折磨,一年后便死在了工地,被埋葬在长城里!村姑没有等到书生,便在山洞里自缢身亡!从此,从这驿道过往的人们便听到毛仙如泣如诉的竹箫声。乡民为纪念这位对爱情忠贞不二的村姑,便把那条驿道取名叫毛仙驿,把那座山取名为毛仙山,并在山上为她建了一座寺庙叫毛仙庵。后来,不少诗人经过这里留下了赞颂毛仙的动人诗篇。
南宋大诗人、理学家朱熹路过那里写了一首《毛仙驿》的诗道:
“人言毛女住青冥,散发吹箫夜夜声。
却是邮童解端的,向人说是野狐精。”
听了国昌讲述的故事,绍南和道一被深深地打动了。
道一流着热泪感叹地说:“这都是封建专制的罪恶啊!”
接着他们来到一家小酒店,坐下来边吃边聊。
绍南讲述着:“自从鸦片战争以来,外国列强的入侵,历次中外战争的失败和戊戌维新的流产,这说明要救中国只有走民主革命的道路啊!”
刘道一也情绪激昂地说:“我取笔名叫‘锄非’就是要拿起‘锄头’,除掉那些阻碍革命的荆棘!”
国昌非常欣赏这个热血青年。
又一日,绍南和道一又来找国昌,并和他一起去了日本靖国神社。在那里,他们看到日本人将甲午战争中战死的日本军人的灵位都安放在神社朝拜。国昌的内心深受震撼!他胸中升起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国家强大的强烈渴望!
绍南和道一还带国昌去东京振武学校听孙中山先生在那里演讲,并见到了同是江西老俵的九江武宁人李烈钧。李烈钧,原名烈训,字协和,号侠黄(一作侠璜)。光绪三十年,就读于东京振武学校。李烈钧慷慨激昂地说他曾多次参加过孙中山举行的演讲大会并深受孙中山思想的影响,因此决定跟随孙中山进行革命活动,以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国昌也深受感染。
国昌终于接受了孙先生的民主革命思想。一天,他和李烈钧等来到兴中会总部(后与华兴会等合并为同盟会),秘密加入了兴中会组织,立誓为民主共和体制的建立,为中华民族走向繁荣昌盛而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