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赞
文/赵新洪
橘生南国,北人则见之者少;白桦耐寒,多长于东北,南方人则不易得见。然而提及柳树,则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不管其阅历深浅,到过的地方远近,没见过柳树的人可能不多。
柳属杨柳科, “杨柳”是共称。《本草》谓:枝硬起为杨,垂流为柳。《农政全书》中指出:杨与柳自是二物,柳枝长韧,叶狭长;杨枝短硬,叶圆阔。″柳树家族,约兄弟姐妹三百多,遍布于世界各地。我国种植约五十余种。旱柳枝干挺拔,河柳喜生水边,龙须柳适宜观赏。垂柳满树流苏……柳,不惧严寒,不畏风沙,抗御旱涝,耐盐抗碱,适应力极强。无论山川塬坡,沙漠戈壁,丘陵荒野屋前房后,沟旁路边,堤边坝侧,一经扦插便迅速生长。
暮春时节,风和日丽,成熟柳絮如飞雪纷扬,落于哪里便生一片嫩绿,所以有:“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之说。柳树寿长,据专家考证树龄可达一千余年。
树木家族中,柳树是最普通最普遍的了。西至青藏高原,东至大海之滨,北至北苑漠河,南到远端边陲,都有柳树生长。在古代,从皇家到庶民,从都城到农村都喜欢植柳。唐文成公主远嫁西藏,亲自从长安带去一株“柳”植于大昭寺,现今还可一瞻“唐柳”风彩。柳宗元被贬柳州,在自家临江花园植柳,朋友吕溫曾写诗戏之:“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柳館依然在,千株柳拂天。”清末陝甘总督左宗棠在西北戍边,率湘軍大植路林,自西安始,顺河西走廊,经茫茫戈壁,至北彊伊犁,到南彊阿克苏,几千里风沙地沿路两侧广植柳树,“植树以表道”。现仍保留下来的已身高数丈,三抱合围了。有诗赞曰:“大将守边尚未还,湘湖子弟遍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迎得春风渡玉关。”人们称这条路的树为“左公柳”,以示纪念!
清人张问陶任广州知府,江南巡查使南巡路经高碑店老街曾题写咏《高碑店垂丝古柳》诗:“春风秋雨怨长征,与汝何干苦送迎,几处折来怜玉手,频年看去似金城,枯荣过眼皆无味,离合关心尚有情,我亦銷魂如此树,浮萍飞絮话三声。”又曰“平原系马五更寒,万里重来蜀道难,弹枝敢析新梦好,攀条尚作故人看,春归驿路村虚暧,树近皇畿雨露溥,仿佛秦川风景地,灞桥西去古长安。”诗人出征,平原系马怀念家乡故人,情真意切,把柳村比做长安灞桥,送客折柳依依不舍之情景,抒发诗人出征的浪漫情怀。
柳美,美在绿化园林。我国古代王朝在对其都城绿化时都注重植柳。汉武帝刘彻,于长安西南修建昆明池,周围四十里,面积达三万余亩植柳。据张衡《西京赋》载:“周以金堤,树以柳杞。”可见植柳之多。唐玄宗李隆基下旨路旁植树。于是京都出现了“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之美景。韩愈也诗云:“最是一年春好处,絕胜烟柳满皇都。”宋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4年)下令沿汴河州县岁春督民两岸植柳以固堤防。这在宋著名丹青大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可见。
在接近市区的大道旁和河岸两侧有许多被称为:“砍头柳”的柳树,城市风光历历在目。明.清代都城北京,也十分注重栽种柳树。《北京风俗杂咏》中也有“榆槐舒绿柳含青,阵阵东风拂面生”的生动描述。古有奇人别出心裁,将柳与花混植,景色更是迷人。据载,宋时洛川,(今邯郸)团练使郭进,于护城河口栽荷,河岸植柳,荷红柳绿相映成趣……。直至现在园路美化又有几处没有柳树呢!
柳,体态姣娇,迎风摇飘,颇具诗情画意,故为历代骚人墨客吟咏挥毫之爱物。历代咏柳的诗更是不胜枚举。《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的著名诗句众皆传颂。“依依袅袅爱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白居易的《杨柳枝》曰“柳树婆娑,风姿轻飏。”“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杜甫之名句,活脱刻划出腊冻初消,众树久眠未醒,柳则率先漏泄春光给人间的“报春使者”形象。见到柳树交给人以轻歌曼舞的快感。以致远古汉宫中便有《杨柳枝》的曲牌为歌伴舞。至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风流佳韵更是勾人魂魄。
在我家乡高碑店市城区也多植柳树,人们在柳荫下穿行娱乐成为市区街巷的一道风景。故有“和平路侧垂丝柳,曳挽多情牵人手,一一二线添绿翠,为育新枝砍柳头,世纪广场柳垂荫,游人娱悦乐悠悠,育才南路柳含烟,春看玩童捉絮球”的四季风光。
柳,不仅是人们乐咏的爱物,且有许多与柳相关的民俗。折柳枝以送别亲友,是我国古代旧有的习俗。古人以“柳”及“留”的谐音,表示主人殷切挽留心意。唐独孤及《官渡柳歌》云:“远客折杨柳,依依两含情”。折柳送客唐代最盛。时灞水两岸多柳,“灞柳风雪”为“关中八景”之一。长安人送客必至灞水折柳而别。唐诗人罗隐《柳》诗云:“灞岸晴来送客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可见当时折柳送客之盛况。在我国北方及黄河流域的广大农村,至今还保留这样一种风俗一一老人故去长子亲自砍回柳枝,裱糊好的纸幡梆扎在柳枝上出殡由长子扛至墓地插入坟头。经过几番春雨秋风,坟土柳枝长大,岁岁清明扫墓,年年柳色长青,人们以此寄托对亲人的绵意哀思。选择柳枝大慨也是柳爱活易长,报父泽母恩,长留子孙后代之意吧。这一习俗至少可以上溯两千余年。更为有意思的是做为丧事对反的喜事也离不开柳树。姑娘出嫁时不管赔送嫁妆多少、丰薄必有个用柳条编织的针线笸箩。这是让姑娘留(柳)恋娘家,不忘父母养育之恩,还是留在夫家不要掂念娘家呢?抑或是别的更深用意?反正这风俗在北方一直延续着。
柳,不仅价值于观赏,同时更具经济价植。它枝干坚韧,耐水耐湿,不怕风吹浪打,即使洪水没顶数月,也安然无恙,同时被水浸泡的地方还能生出红色的腰根来。是一种良好的固堤防浪,护岸材料。
柳,浑身是宝,她木质轻柔,色泽褐红纹理直顺,是制作家具,农具,炊具,建筑的良好材料。她花期长,是理想的养蜂蜜源。可制做染料,烤胶,又是纺织,造纸,的源料,叶可作饲料。柳枝是编织工艺品可远销世界各地!碳可炼成火药,是制作烟花,鞭炮的主要材料之一。柳汁、叶、皮、根、胶均可入药,具有清心明目,退烧去毒,凉血清火等功效。就连干内生长的囊虫粪便和木屑熬水洗浴,或炒熟敷熨可祛风止痒,消肿退疹。
春光明媚,风吹又绿原野,正是植树的好节气,愿人们多植柳树,让家乡柳色常绿常新,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