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三章 国难当头
1905年,国昌回国后,又重回湖南,先后被委任为湖南警官学堂监督抚署文案、湖南全省矿务局总提调等职。
这一年他回家省亲时,在县衙,县令顾家相告诉他,和他同年出生的萍乡籍人文廷式于1896年因甲午主战被慈禧免去侍读学士职务后,流落民间,仍矢志不渝,回到家乡协助开煤矿,办新学,并于1898年参与支持维新变法,失败后受到清政府通缉。陈宝箴、陈三立父子在危难中帮助他逃亡日本。在日本期间,他广泛考察日本明治维新的经过和给日本带来的巨大变革,以图借鉴。1900年得知八国联军入侵中国,他毅然回国,后积极参与唐才常等组织的反清斗争,失败后以著作为业。1905年,这位名扬四海的江南才子,不到50岁就因病去世了。
国昌邂逅他的葬礼。他想起和文廷式的唯一一次见面,深深地为这位江南才子的英年早逝而痛惜!
他和陈三立一起,按照其遗嘱,为他送葬到佛教圣地——杨岐山。
三立告诉他,曾听人误传说国昌不幸溺水身亡,悲痛欲绝,后又听说这是个谣传,便转悲为喜,并写了一首诗:
《二月上旬贺国昌公车见过向传堕江死验其讹诬惊喜赋此》
春城吹柳气,扶客到閒门。
一瞬存歌哭,千回熟梦魂。
酒传湖海晚,道出死生尊。
国昌深知,这首道出了他们之间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兄弟情谊。
位于萍乡城北的杨岐山,相传战国时期哲学家杨朱因迷路而哭泣,后人即把这座山取名为杨岐山。另据考证杨岐乃是取自一人名,隋炀帝曾孙杨岐曾避难此地,故名。这里山高林密,风景秀丽,山腰有一唐代古寺,名杨岐普同寺,是佛教杨岐宗的发祥地。
站在新修的文廷式墓前,国昌叹息了一声说:“廷式死后归铱佛教,似有看破红尘之意啊!”
三立说:“他已经超脱了!没有爱和恨了呀!”
国昌说:“可谓爱之深!恨之切呀!”
三立说:“是啊!”
“文学士安息吧!”
他们在坟前深深地给廷式作了一个揖。
听说亲家喻兆藩回到上栗清溪喻家省亲,贺国昌便和三立分别,前去拜访了他。上栗清溪喻家和萍乡文家、贺家一样是萍乡的名门望族。喻兆藩,字庶三,1862年生,比贺国昌少六岁,光绪十一年(1885)选为拔贡,后考取举人。光绪十五年中进士,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八年,在为父奔丧守孝期间,恰逢哥老会在大安里起义,喻在当地招募乡勇500余名协助萍乡知县守城,受到朝廷奖励。光绪二十一年(1895),萍乡遭遇大旱,赤地百里,惨不忍睹,适逢在家的喻兆藩挺身而出为民解困,只身赴金陵(南京)见两江总督刘坤一,面陈灾情。总督即发库银数万两,萍乡数十万灾民因此得救。光绪二十九年,喻春天补宁波知府,因围海造田和发展海运等政绩显赫,清廷授喻以道员在任,候补加盐运使衔,二品顶戴。
光绪三十一年(1905),喻挑头筹资3万两白银,成立萍乡瓷业有限公司,他自任总办。
光绪三十二年(1906),喻补为杭州知府,而后又升任宁绍台海防兵备道。
时萍乡文、喻、贺三大望族互相联姻。喻兆瀋次子喻崧,娶萍乡贺国昌之五女贺黔云为妻;而兆瀋长女喻筠,嫁贺鹏武(字逊飞,贺国昌之侄);次女喻雅,嫁萍乡文倬(文廷式侄孙)。另外其三女喻徽,嫁近代著名的义宁陈氏家族著名史学家陈寅恪之兄陈隆恪。
国昌和兆瀋两个亲家公互相问候,交谈甚欢。
1906年湘鄂赣三省遭受严重洪灾,冬,三省边境毗邻地区爆发了由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组织的大规模的反清武装起义,波及到国昌的家乡萍乡。
国昌此时在湖南担任全省矿务局总提调,眼睁睁地看到清朝政府派军队血腥镇压了起义农民。
他在同盟会的战友蔡绍南、刘道一因回国具体组织这次起义,因为准备仓促,起义队伍不统一,武器拙劣,没有战斗力,目的不明确,失败后被捕,不久便被杀害。
而国昌所能做的只能是按照同盟会的要求,忠于职守,等候时机。
第十四章 朝廷受辱
一天,国昌/的下属李勇欢天喜地地拿来一张报纸给他看。有人拟写了一副嵌字联祝贺皇帝寿辰,同时赞扬了另一名叫祝书元的官员和贺国昌的政迹,并刊登在皇家报上,对联是这样写的“祝书元乾坤百世,贺国昌天子万年”。
不久,湘抚庞洪书将国昌保升为直隶知州,并上奏光绪帝传旨给予嘉奖——戴花翎(乌沙帽上插金花)。
历代皇帝都有爱吹棒好奉承的主。新闻界刊登的这副祝寿联,恰到好处,皇亲国戚都认为是江山永固的吉兆。
慈禧太后传旨吏部调贺国昌入京试用。
光绪三十三年丁未,既公元1907年3月,国昌被委署卫生处佥事,不久补为首都外城右所知事。在这里西太后、光绪皇帝经常摆驾往返,都要跪道迎送。
国昌眼睛近视,戴着眼镜,第一次跪迎道旁稍出了一点线,被一个人称作小安子的太监踢了一脚,还骂他:“瞎了狗眼,想谋驾造反吗!”
国昌知道小安子就是在太后身边狐假虎威的安德海,他只能默默地忍受着。有生以来受到这么大的侮辱,他深感伴君如伴虎的危机。他怀着气愤的心情回到官坻,心想我在地方做官接近民众,为民做事,心情有多舒畅,而现在在这天子脚下,到处是森严的等级、陈腐的礼节和腐败之风,令人窒息,官场上尔虞我诈,争权夺利,互相倾轧,人人自危,联想到满清王朝的统治正处于内忧外患、摇摇欲坠之时,帝国主义列强用大炮攻破了清朝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强迫腐败无能的清朝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卖国的条约,园明园火烧的遗迹,留下了惨痛的国耻,这样的天下必须改变!想到孙中山先生倡导的民主革命,国昌心里不禁豁然开朗。
1907年8月,国昌奉满后任知府,穿上了缝有白鹇的补服,头戴水晶顶戴。此时他已是年过半百。他从镜中看到自己头上已有不少白发,但又为自己为官清正而感到无愧。
同年十二月,忽有太监传旨召见。
接旨后,国昌想我又不是翰林,为啥会越级召见呢,不知是福是祸?但他不得不硬着头皮去京城接受召见。
辗转来到京城,站在天安门城楼前,透过这秦砖汉瓦、座座皇城。国昌知道,早在秦、汉和三国时期,北京地区就是中国北方的重镇;西汉末年,王莽在北京地区建立了大燕国,北京的别称“燕京”由此而来;南宋时期的辽在北京地区建立了陪都;金正式建都于北京。从那以后的元朝、明朝和清朝的都城均建立在北京,共有34位皇帝在此发号施令统治全国。悠久的历史给北京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宏伟的万里长城和规模巨大的紫禁城闻名世界;颐和园、北海、香山、天坛等皇家园林的优美景致和瑰丽建筑令人神往。在国昌心目中,那层层城墙拱卫着的重重皇宫,是那么庄严、高大、巍峨而神圣!
首先接见他的是慈禧太后。西太后梳妆打扮得容雍华贵,她头上挽着“旗头座”式发髻,听人说上面镶有3800多颗上等珍珠的披肩,下罩花团锦簇的中式旗袍上,长指甲上套着黄金套,浑身上下珠光宝气,那张仍有几分清秀的马脸上带着几分阴沉的笑意。国昌暗自想起自己了解到的一些内情,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大清被迫割地赔款,道光皇帝在热河连病带急驾崩后,慈禧和众多的后宫嫔妃一起被沦为寡妇,肃顺等顾命八大臣暗中摩拳擦掌,欲将她除之后快。然而,这个有心机的女人和手握兵权的小叔子恭亲王暗中通气,将八大臣一举拿下。不久把自己年幼的儿子同治扶上皇位,开始了和慈安太后东西两宫垂帘听政。据说慈安太后手中持有道光帝留下来的遗诏,如慈禧专权,便可将她处死。慈禧又使了心眼儿,让善良的慈安太后感动得把遗诏拿出来烧了。又据说慈禧有病,被慈安发现是怀有身孕,原来慈禧难耐寂寞,让太监招来一男人“面首”。后来慈安太后便莫名奇妙地病死了,死时全身缩成一团,据说是让服了缩筋药而亡。听说慈禧太后对光绪帝很苛刻。每当看戏的时候,慈禧在堂中坐,却让光绪帝站在旁边侍候,对光绪帝像对待佣人一般。据说京城有名的演员刘赶三为光绪帝鸣不平。有一天,慈禧点名要看《十八扯》,恰巧刘赶三扮演皇帝。当剧中的皇帝上台就座时,刘赶三忽然吊场说:“你看我是假皇帝,尚且能坐,那位真皇帝却天天站着,又何尝能坐!”慈禧听了这话,为堵众人之口,从此后便让光绪帝坐了。
想到这些他不由感到有一种强烈的压抑感。
这时,慈禧用那阴沉的非男非女的声音略带些许和气说:“你是贺国昌吗?哪里人氏?今年多大岁数了?家里都有什么人啊?”
国昌早知西太后是只厉害的母老虎,心里一紧张不由出了一身冷汗。
他小心翼翼地回奏太后:“回太后,下官是江西省袁洲府萍乡县人,今年已满五十,家里有妻子儿女。”
太后又问:“你是愿意留在京城呢还是愿外调呢?”
国昌忙回奏:“回太后,下官习惯在地方做事,恳请太后老佛爷将下官外调。”
慈禧问:“你愿到那里去呢?”
国昌奏道:“下官以前在湘抚庞中丞下面干事很是合意。今庞中丞已调贵州,下官请求到贵州去,请太后恩准,为感。”
太后应了声:“好嘛。你就向皇帝呈个奏吧。”
此时,光绪帝因1898年支持维新变法而被禁锢在瀛台。慈禧几次想废掉光绪另立新君,都因为国内外舆论强烈反对,没能如愿。但从此,光绪却身陷囵圄。
国昌被引去接受光绪召见。他当然知道其实这只不过是做个样子,一切都得慈禧说了算。
来到皇帝跟前,国昌毕恭毕敬地将马蹄袖放下,伏在金銮殿前,口称:“下臣贺国昌拜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帝轻声道:“平身吧。”
国昌回谢:“我主万岁。”
他从年轻而干瘦的光绪帝略带忧愁的眉宇间似乎看出了些什么。虽然也是很森严,但光绪帝比慈禧更和蔼些,一问一答没有那么紧张。
光绪准了国昌的奏,降旨为三品衔,以知府衔发往贵州,后任贵州巡察道道台。
国昌谢主龙恩,退朝复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