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名湖畔好读书
(散文)
李旭东
葱郁的北大校园里,“未名湖”静静地仰卧在那里丝纹不动,它本来是一个没有名字的湖,不知何时起是哪位高人给它起了个非常富有诗意的名字“未名湖”,从此这个普通的湖开始不普通变得著名起来。向往北大的人,单是“未名湖”三个字,就能牵动多少火热的情肠,引起多少难忘的感慨。有人说未名湖是北大的眼睛,是北大人心灵之窗,是镶嵌在燕园中的一颗绿宝石,还有人说未名湖是北大这座伟大学府的象征,是北大精神的载体。“未名湖”以其博大幽深,与无数莘莘学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我步入二十二岁的青春年华之时,有幸经著名敦煌学家、敦煌研究院研究员史苇湘,著名的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导师周一良先生推荐报考了大学后教育层次的中外比较文化研究生班,教学地点设在北大农园,当我背负行囊从西北边陲小县敦煌千里迢迢来到北京时,才有幸见到了未名湖,未名湖也从此成了我的最爱。
早晨,我曾和学友们到湖边坐在石头上背颂《比较史学》、《比较文学》、《比较美学》要点,或坐到小山坡的林荫下研读参考书《中国传统文化》、《印度文化概论》、《日本文化概论》、《西方文化概论》等。未名湖畔空气清新,景色宜人,任人来人往,读书人都可闹中取静。也曾与二三友朋讨论学术,纵谈自己的理想,或独自凝思,构想一篇比较文化学论文。
那时尽管课业繁重,闲暇时也曾约上几个知己,漫无目的地“巡游校园”,细细地品味未名湖的风采。未名湖环湖垂柳,柳荫小径,塔影婆娑,波光潋滟。微风花影,则是一杯轻漾的春醪。环湖的杨柳婀娜多姿,枝条低垂,温柔地拍打着水面,博雅塔的倒影在水中隐隐浮现。横卧在湖中的有石舫,点缀着塔景的是湖中的小岛,再放眼一汪静水,在垂柳环绕之中,它自有百折千回、风景如画的风采。乱石堆砌的岸边,你可以驻足、可以坐歇、亦可躺在椅上安静休憩。幽幽北大,安静得出奇,你可以干自己想干的事情,我想没有人会打扰你,这不由得使人想起北大自由、平等的校园环境。燕子追逐着云朵,花儿招引着燕子,那一层层的湖水涟漪,在心头荡漾。晚上远处的灯火朦朦胧胧,泛在湖面,忽明忽暗,如萤火虫飞过。水的中央,漂浮着星月的影子,与周围环境组成一副动人的画面。嫩绿的柳枝,在柔柔的微风的吹拂下,飘舞荡荡。宁静、祥和的景色,没有了白天的喧嚣和浮躁。月亮在云中穿行,月色似水,清清冷冷,月儿倒影在静静的湖面,波光鳞鳞。一阵子微风吹过,荡起层层涟漪。再看那湖边的杨柳,弯下了腰,低下了头,静静地看着河水,微笑着,仿佛一个如花似玉的美少女在理着长长的秀发,又似乎在摆着她长长的丝巾。此时此刻我常常陶醉在这景色中,不愿离去。这湖这水,给学子们紧张的学习生活平添了几分温柔的诗意和情趣。你千万不要小看这湖边貌似平常的散步,它曾孕育了数不清灵感闪电和突发奇想所产生的学术新见,成全了多少爱侣,诞生了多少师生的忘年之交。改革开放之初,北大已有不少外国留学生,他们与中国同学也常在湖边散步,结成深厚的友谊,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未名湖不仅是观景的好去处,也是年青学子谈情说爱的好地方。读书之余,最美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为不辜负这样的气氛,学子们从课堂里走出来,多数人的首选就是未名湖。出来散步一个人有些单调,时间长了,难免寂寞;人多,又会太嘈杂。和谁去散步,感觉是不一样的。和同性,太过亲密,有些不大协调;最好呢,是两个异性组成,就是和自己喜欢的人,虽然这种喜欢很多时候并不是以爱为标准。一般情况下,一个男生和一个女生除了散步之外,尚有许多知心话要说。单纯的散步,许多的地方可以去,而有一定目的和意向的散步则是一个心照不宣的托词,意味着从散步向着更纵深、更隐秘的方向发展。散步这种作为一项锻炼兼消遣的普通方式,在年轻单身的心目中被赋予了新的内容。虽然说男孩儿爱和女孩儿散步,但如果说只是一个散步,便值得怀疑。有人说,和女孩儿散步,男孩的心跳会加快,这样就会促进血液循环,女孩子也一样,从而有利于身体健康。朦胧的夜色下,如果一个男孩儿说出请女孩去散散步,那么,他肯定不会让这次难得的机遇仅仅停留在溜达溜达这样浅层次的表面形式上,而希望赋予两性关系更多的内容,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所以,一般的女孩子注意了,倘若你没有更进一步的打算,或者没有想到很好应付的措施,最好三思而后行,至少心理准备是要有的。如此说来,本来平淡的并肩同行,在这样的描述中,变得如此的心怀叵测。虽然并非人人如此,但是,有了这样的心理准备,当能以不变应万变了,如此想来,倒是有益无害了。不难排除,彼此皆如果是有备而来,就不再此之列了,此乃周瑜打黄盖。散步的内涵,按照当时学友的解释,最好被限制在了一个狭小的范围,时间在傍晚的暮色里,地点是不为人干扰的偏僻之地,自然是人越少越好,不需要旁人的指导,有些事情是无师自通的。
散步时路灯最好是暗淡的,否则,太过惹眼,彼此都有些不好意思。因为这种略带隐秘的约会,年轻人总喜欢哪儿黑往哪儿去,播撒光明的路灯此时则有些不解风情,学子们从心里瞋怪它多事。花好月圆,未名湖畔更是倩影双双,树荫深处,不乏情侣对对。未名湖柔情似水,月光淡淡,羞涩地亲吻宁静的羊肠小路。踩着斑斑驳驳的树影,将心情和着清凉的余辉,任自己的思绪随着未名湖的涌动而悄悄地流淌。
周末永远是情人的周末,与单身好像无关,但到了谈婚论嫁年龄阶段的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早点拥有自己的另一半。夕阳西下,多情的年轻人给自己的心情放个假,也为疲惫的心灵找个休憩的理想之所。大胆开放的青年男女手挽手,肩并肩的相继出现在未名湖的不同角落。夜晚未名湖能见度极低,全凭触觉。越是偏僻的地方,越是被不断交替的人欢娱的踏动着。未名湖畔,湖心岛旁,两颗心以不同方式交织在一起,爱得沉醉而着迷。 傍晚是一天中最美的时候,有些人在明媚的阳光下和异性千载难逢的接触时,总像是蹩脚的演员在关键时刻忘记用丰富的表情配合流畅的台词会表演得更生动,于是,只能眼巴巴的看着身边可爱的姑娘个个名花有主而痛心疾首。夜色朦胧,在湖光塔影的静谧中,到处是成双成对的影子。湖畔黝黑的草丛里,如果时间不是足够早的话,最好不要进去,因为这么好的藏身之地往往会有缓缓蠕动的身影,请不要打扰一方的清静。周围成双散步的人还是那么多,不过好像在寻找更好的隐蔽的场所,目光却明显有些游离和焦急。在夜晚散步的名义背后,实在有太多的内涵。也只有在晚上,才能体味异性之间更多的快乐。

在局外人看来,未名湖不过是校园里一块风景区,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奇景,但我却如痴如狂地热爱它。那时虽不是初恋,也曾与要好的同班女孩在未名湖边散步,我感到班上的女孩没那么封建,只要相熟,当受到邀约时大多会显出兴高采烈的样子。在几个月明星稀的晚上我们忙里偷闲一起散步,边散步边谈北大的荣耀,谈中外比较文化这个新生事物。我们踏着蔡元培、胡适之、马寅初、陈寅恪、王国维、马述伦、刘半农、朱光潜、周培源、贺麟、辜鸿铭、梁漱溟、冯友兰、季羡林、侯仁之、邓广铭、张岱年、周一良、庞朴、汤一介、乐黛云、朱伯昆、厉以宁、李泽厚等才了解到文化名流的足印散步,谈他们个人经历与学问,谈他们的著述,谈中西文化、谈敦煌学,也谈当时改革开放后刚兴起的文化热。女孩说,若要上溯若干年,在未名湖畔还可能会遇到年轻美貌的杨开慧挽着高大英俊的毛泽东散步呢!我说在未名湖边散步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普通人散步,就像宗白华先生所说的美学散步,如果按我们现在所学专业来说就是中外比较文化学散步或哲学散步,是在中国最高学府的学术殿堂中漫游,说到兴奋的时候常常激动的手舞足蹈,妙语连珠,同行的女孩听了笑的前仰后合,说发挥的太好了。
由于习惯了白天走路的感觉,在光色暗淡中散步往往有些步履蹒跚,这时候走路不稳去搀扶跌跌撞撞的女孩不但不会引起反感还会获得意外的好感,如果她真对你有意也许会就势倒向你的怀抱,幸运者从此双双坠入爱河。此时青年学子有一种飘飘然、晃晃悠悠的感觉,好像随时会摔倒一样。他们的脚步并不显得沉重,相反,却很轻盈,因为青春给予了他们轻盈,在这个时刻,不少学子之间的真纯重复了好长一段时间,终于在毕业后各奔东西天各一方而结束了一段美好的感情,回想起来那时的散步,大多也仅仅止于相互牵手。
未名湖哺育了我最美好的青春时光,在我看来,未名湖实在是青春的湖,爱情的湖,友谊的湖,也是造就了无数专家学子和成功人士的湖!在那时,未名湖就是我心目中的“大海”。我渴望个性舒张,追求学有专长,步入象牙塔的新奇,在时光的流逝中,褪掉了本不存在的所谓名校研究生毕业的光环,开始了另一种重复而单调的平常生活。现在重提未名湖,当年一起散步的你我他不约而同地在回忆里咀嚼着曾经有过的美好,为重新寻找那份足以刺激自己的共同兴奋点而快乐着。
2010年9月27日早上,时隔二十多年后,我在年轻的天津学子沈洁(现为天津商业大学教师)的陪同下重访未名湖,从我下榻的北京展览馆宾馆出发,步行几分钟后在西直门乘地铁来到了北大校园,听到未名湖畔的小石子的路上,散落了一地的笑声、读书声和歌声,有孩子的、大人的、还有老人的。一走近未名湖,我好像一下子回到了往日热血沸腾的青年时代,我强烈地又感到这里一切都没有变,仿佛岁月凝住不动。二十多年来,未名湖给我的欢乐一直深深地铭刻在我心里,再度审视它,无论从哪条路进入以未名湖为主体的园林空间,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整个的燕园中,未名湖更如烟波浩淼的海洋,在光的作用下,湖面似停泊着万千星辰,发出瞬息万变的光芒,处处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历史的烟尘滚滚而去,物是人非,北大农园中国文化书院旧址依稀可见,周围许多旧楼房仍在,当年曾经传道授业的导师梁漱溟、冯友兰、张岱年、季羡林、任继愈、周一良等已经作古,冥冥之中我感到他们的音容笑貌仍在我眼前飘荡,他们的精神和灵魂似乎永远定格在了未名湖畔。
当日时间不知不觉到了正午,未名湖畔银杏树的尘香已经弥漫开来,宛如随风飘舞的酒香,放飞了我曾经的梦想,也侵染了二十多年长长的岁月。我站在未名湖石碑前,细细感受这里的世事沧桑,用心触摸它的历史,悠然而生一种无法言说的情怀。未名湖,不仅仅是自然的湖,它也是一个精神意象,一个象征。未名湖让人有一种怀旧,也让人感到有一种失落与无奈,它如同一本发黄的旧书,让人捧读时真切地感受到什么是逝水流年;它又如一张旧照片,让人看到时深刻地感觉到什么叫雨打风吹去。现在我驻足的地方,有多少怀揣理想的学子曾留下过深深的脚印,留下过美好的记忆,这些脚印和回忆叠印于此,要把所有的万千头绪写成锦绣文章永远也不可能表达穷尽。此时我要说,我的感受,只有未名湖知道。



李旭东,甘肃省敦煌市人。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特聘教授、敦煌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四川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研究中心研究员,为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员;中国维吾尔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甘肃省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散文家学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担任敦煌学院本科班《中国古代史》《敦煌文学》《大学生论文写作》《敦煌历史文化》《敦煌学教程》等课程教学,并多次应邀为校外海归、硕士、博士授课做课题辅导。主要从事高校历史学教学和敦煌学、丝绸之路、张大千与敦煌等相关课题研究,出版有敦煌学专著2部,合著7部,在国内外纸质媒体、期刊发表敦煌学研究论文90余篇,发表文学作品180余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