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境普陀山
刘培忠
去年,游后五台山,产生游峨眉山、普陀山和九华山的想法。这四座山的名气,大家都知道,是闻名遐迩的佛教名山。今年2月15日,正值年初六,慕名前往号称为“海天佛国”的普陀山这片胜景,一探究竟。
普陀山,位于浙江丹山群岛东部海域。不言而喻,是一座海中之山。而它的海拔只有286.3米,算不上多么高。但它的名气却大得很,我想原因有二,其一,观音菩萨的道场所扬名。其二,海岛的秀丽风光所吸引。
其实,捷足先登上此山的并不是观音菩萨,而是道教的两个信徒。一个叫安期生的人,他是秦始皇年间的道教人物。为逃避给秦始皇寻求长生不老药之命,渡海飘零到普陀诸岛一带隐居修道。而另一个人是梅福,他到普陀山的时间,大概是在汉平帝元始年间,因反对王莽擅权,弃官隐姓埋名。隐居于普陀山采药炼丹,直至
观音菩萨的到来。要从唐咸通四年(863)说起,相传日本僧慧锷,从五台山请观音像乘船回国,途径梅岑山时,天气突变,狂风暴雨,波涛翻滚,人船畏惧。于是,慧锷将观音像安顿于梅岑山一处洞侧,祈祷而去。山民张氏知道后,请像到家中供奉,并称之为“不肯去观音”。到南宋嘉定七年(1214),钦定为观音道场。
佛教在此山得到迅速发展,天下僧徒纷纷前往。宋朝时听说教音缭绕,当地居民闻之皆纷纷离去,从此成为佛国净土。在历史上香火鼎盛时期,曾有诗描述道:“当曲处皆藏寺,路遇穷时又遇僧”寺院无论大小,都供奉观音菩萨,可以说是“观音之乡了”。
山上除建有普济寺、法雨寺和慧济寺外,至民国十三年时统计显示,另有88庵院、128茅蓬,共有4700多间殿宇、楼阁、厅堂,3000多僧侣。而它的南北长8.6公里、东西宽3.5公里,如环岛一周约33公里。因处在海中,要想登岛,需要坐船渡过才行。16日这天一早,在朱尖家码头迎着不错的好天气,登上普陀山。
上岛后:走梅岑路——梅岑井——观音大士讲经说法的南海仙境——西天景区——林间小道——观音古洞——二龟听法石——磐陀石——梅福庵——普法寺——海印池——御碑亭——海边景观至紫竹林景区——南海观音——结束游览。这是领队提供的游览路线。
我们四人结帮游览。淡墨在去年退休,喜爱爬山运动,已有十几年的爬山经历,属于强驴。在参加的济南户外群中,相遇过几次,未有打招呼交流。记得去年在三清山下山的步道中相遇,他是跑着下山,简短地打了一个招呼,算是认识的开始。当时徒步下山的只有我们6人,其余人员坐索道而下。这次结伴而行算是有缘吧。而蓝精灵是河南人,退休后在济南帮孩子看孩子。也是一个爬山喜好者,忙里偷闲参加济南户外的运动。小于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不久,借春节假日到这里来放松一下自己。我们并没有按照领队提供的路线行走,而是反其道而行之。
过“普陀胜景”牌坊门,直奔南海观音。路径百步沙,秀丽可餐的美景留住脚步。路边的丝葵树撩拨着我喜欢的神经,驻足仰脖看它,越看越欢喜。喜欢它的躯干,粗壮通直,干净利落,直刺苍穹;喜欢它的叶子,蒲扇形状,韵味十足,写满诗意。在北方没有此树,它只长在南方。不过,北方夏季的蒲扇,叶子形状相似。那个年代多亏了蒲扇取凉,度过个个漫长的酷夏。
它的对面,既是大海、沙滩,而两侧的山犹如两只胳膊,伸出去十指相扣把海搂于怀中,画了一个圈,即一处独特的美景,不!应该说是仙境。可观海阔天空、可赏白云远山、可漫步沙滩,感受大浪淘沙后的柔情细沙;可临海看浪,听卷涛拍岸之声——那是梵音传来的声音。久久不远离去。
远远见到观音的身影,站立在龙湾岗墩的山巅上,面向南海。爬上山岗,标志性景观的33米高的观音菩萨像,通体金色。只见观音大士眉清目秀,面目慈祥,目光深邃。左手托法论,而右手施无畏印。“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观音菩萨,可谓无人不知。今日礼佛之人,人山人海,香烟缭绕。走上山巅,远眺南海,尽收眼底。海中远山,如同盆景,赏心悦目。而隔海相望的洛迦山,如一尊仰佛平躺于海面上,显示出自然鬼斧神工的魔力。
之后去紫竹林。潮音洞面临大海,可谓奇观。开有天窗,传出阵阵轰响。走近下看,是海浪不断涌进洞内,一次次撞击岩壁发出的响声。只见海浪涌起时,浪花四溅,响声大小不一。潮音细语时像观音讲经,澎湃时如众僧诵经。一次次撞击卷起的浪花,也一次次清洗着心头上的尘埃。旁边即时“不肯去观音院”。里面供奉着观音大士。单看院落不大,建筑一般,但名声很大。正是观音不肯跟从日本僧漂洋过海,此地才有了观音道场的发源地。
此处视野极度开阔,可在亭中或伫立岸边远观大海无边辽阔的壮观美景。欣赏半天后离去,一路观朝阳洞、千步沙,仙人井来到普济寺。门前三桥飞架,桥下流水潺潺,门前古树参天,人头攒动。建于后梁贞明二年的普济寺,是主寺也是最大的寺院。走进寺内,只见御碑殿、天王殿、圆通殿、藏经楼各个建的富丽堂皇,雄伟壮观。游客太多,摩肩擦踵,善男信女在礼佛许愿,香雾弥漫,梵音低吟。听说寺院建筑为浙江清代宫式建筑的典型代表,于是我隐于人流一角,观赏禅寺的雕龙画栋建筑,之后从热闹之境,抽身离去。
普济寺称为前寺,而法雨寺为后寺。因是一个在前山、一个在后山而建。后山的法雨寺,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初名叫“海潮庵”。寺院依山势而建,逐殿抬高,规模宏大,气势非凡。在异常热闹的场景中,看到花坛一角的茶花,骨头微开,红红点点,缀满一树;而另一角的梅,洁白如雪,绽放枝头上。她们如佛心一般,静默而立,微风中隐约听见为香客祈祷夙愿的花语声——
走出法雨寺,游览其它的景点。十二景中,磐陀石不能不说,别看只是叠放在一起的两块石头,是普陀山标志性景观,被称为“天下第一石”。而“二龟听法石”,背后是个动人的传说故事。说东海龙王派他的两个龟,前往探听观音菩萨讲经说法,听得入迷而不愿回宫,龙王大怒就将他们化为了石头。
有人将桂林、西湖和普陀山做了比较,认为:以山而兼湖之胜,则推西湖;以山而兼川之胜,则推桂林;以山而兼海之胜,当推普陀。的确,普陀山的山海之美,无以伦比。而将佛教文化与自然风光两者组合、融合、柔和在一起,造就了一座仙境之山。这是我游览普陀山的感受。
2024年2月21日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