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记忆(八)
王雅静
端午节与仲夏节
如果说北欧的冬天是冰雪和极光大放异彩的时节,那么北欧的夏天则是另一番颜值的巅峰。
6—9月,北欧进入一年里最清新的夏日。这时的北欧昼长夜短,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午夜阳光;这时的瑞典万物都在生长,山川、湖泊、森林、原野,缤纷的色彩铺满了各个角落。瑞典的夏天啊!绝对配得上一切赞许,真是最浪漫、也最有诗意的季节。
夏日的瑞典,阳光灿烂,一切都显得格外明亮。在夏日的画卷中,夕阳将天空染成了金色与粉色,宛如梦幻。湖水在夕阳的映照下波光粼粼,映出了夏日的热烈。那座红色的木屋似乎在诉说着夏日的故事,而周围的松树则在轻风中摇曳,似乎在欢迎着每一个夏天的到来。这里的夏天,是温暖的怀抱,是岁月静好的象征。夏日瑞典湖泊,风光旖旎,湖水清澈,生态环境极好。
时光在不经意中流淌,不觉间又到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心底的思念,也莫名地变得浓厚起来。诗里写道,“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客居异乡的我也终于明白:在异国他乡过“端午”,过的是一份背井离乡的乡愁。过的是内心深处对本土传统文化的一份坚守!从踏出故土的那一刻开始,每一个节日都在提醒着我。 轻拈光阴,任记忆在岁月的波口沉淀,任时间在指缝间悄然流过,但那些遗留在心里的情愫,每每想起却仍然让人温暖不已。那粽子的香,那叶子的绿,那亲人的爱,都一一浮现在脑海。“每逢佳节倍思亲”,这话真的一点也不假。
小时候每逢端午,我们一早起床,母亲会递上一只由红、黄、白三色布料剪裁缝制的香包,里面塞满了朱砂、雄黄、香草和晒干的艾叶,亲手给我们戴上。母亲会用绣鞋垫的花线各取一种颜色拧成麻花状,在端午这天大清早系在我们的手腕上,腿腕上。城里卖的花绳子很好看,可是在我看来,依然没有母亲简单而又粗糙的绳子拧成的花绳好看。也许,是我习惯了母亲的花花绳,习惯了母亲这简单的爱。直到走过半生,自己也当了母亲,才开始期待每年端午前,给自己的孩子做一个用香草艾叶填充的香包,系上五彩线。养儿方知父母恩,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我终于懂得:每年的端午,过的是一肩挑两头的那份责任。不求显赫富贵,但愿幼儿平安长大,老人长寿健康。 每一个传统节日的背后,都包涵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美丽久远的传说。端午节,是古代劳动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承载着所有炎黄子孙的幽情逸韵。甜糯的粽子,是端午节的味道;散发着中药味的艾叶,是端午节的味道;辟邪驱毒的香包,是端午节的味道;奋勇激进的赛龙舟,是端午节的味道.•.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和习俗,薪火相传延续至今。
人们总是习惯将美食和节日结合起来,在尘世烟火中维系着血浓于水的情感。“民以食为天”的中国人,在岁月的长河里,给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淘洗出了专属的美食。粽子,是端午节最温暖的记忆——它把节日的思念传递,把浓浓的亲情寄托,把绵绵的乡愁抚慰。“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光阴流转中,端午和粽子早已形影不离。身处异乡的我也萌生出“端午临仲夏,时清日复长;新丝缠角粽,亲人共分享。”的想法。 身在异国他乡,不知何处能寻得“香草”自然是做不了香包的,但粽子和五色彩线还是必须有的。
2018年的6月17号是个风清气朗的好天气。凌晨五点,窗外早已大亮。我轻手轻脚的起床,下地、出门,我要去湖边寻一捧芦苇翠叶,给家人们包粽子,过端午。让孩子们记住中国的“端午节”。
初夏的早晨,阳光透过蓝天白云洒在湖面上,将湖水映照得晶莹剔透。微风轻拂着脸庞,带来了一丝凉意,却很舒爽。站在湖边,我感受到了大自然赋予我的宁静和安宁。湖水静靜地流淌,带走了一切的喧嚣和烦忧。在这片宁静之中,我找到了内心的安宁和放松。我闭上双眼,深呼吸着湖边的清新空气,感受着风拂过指尖的触感。
让我眼前一亮的是,湖岸畔一丛丛青青的芦苇。这一刻,我仿佛有一种别离数日的亲人,相遇于异国他乡的亲切感。家乡的春天里,河边沟边萌芽放青的芦苇,六月间竟在万里之遥的异国湖边也长得那么旺盛!难怪,这一性格随和的世界级植物,多么让人喜欢,只要赐给它一片适合生长的湿地,它就会给你一个浓淡相宜的美美绿色回报。
湖边寂静无人,耳边只有草木间的虫鸣。湖面被微风吹拂出层层涟漪,阳光穿过芦苇,在水面上洒下斑驳的光影。苇叶上的露珠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每一根芦苇都在静静地感受这个世界,它们的叶子在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向人们展示它们的存在。
遇见湖边的芦苇,仿佛服用了兴奋剂一样,有一种喜出望外的冲动。我轻轻地抚摸着芦叶,感受着它们的宽度、长度和厚度,量度着几片叶子可以包一个粽子,仰头挑选一棵长势好,叶片粗壮的芦苇,弯下来,挑选中节上没有损伤的大叶片。然后用剪刀细心的从苇叶的根部剪下。这里的苇叶没有家乡的宽大,最宽处也就六、七厘米,但用它包粽子一样会散发出一股清香。我手起剪落,不一会就挑选好一小捆。回家后赶紧清洗苇叶然后再用清水煮过,以增加苇叶的韧性,泡上糯米和花生米,炒香核桃仁去皮,哎呀!红枣没了,灵机一动,就想到了万能的红豆,煮好红豆,已近上午。
原料备齐,我和儿媳妇站在餐桌前,取三三两两的粽叶,弄成斗状装入一半的糯米压实后,再放入内馅,再用糯米将其填满,使出全身解数,总算是把一片片粽叶叠加整理包成型,“五花大绑”起来。我一边包一边念叨:“这个糯米呢它是咱中国的,这个核桃仁也是咱中国的,这个红豆是瑞典的,这个苇叶是瑞典的。咱这粽子是中西合璧的。”儿媳妇在一旁连声附和。包好的粽子上锅蒸煮,一股清香扑鼻而来。 第二天就是端午节了,一大早起床,遵照家乡的传统习俗,我给两个宝贝孙子都系上五色彩绳,祈盼孩子平安顺遂,健康快乐的成长。儿媳妇还在小黑板上写了:“今天是端午节,奶奶给我们系了五彩绳,还吃了粽子。”的汉字,教两个孩子拼读认字。
或许这些传统节日的意义就在于此,是一种平淡生活中的仪式感,当我们自己都把过去忘了的时候,它们却帮我们留下了纪念。流传千百年的端午节,不仅让外国人看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自信的光辉,更看到了根植于中华民族基因深处、绵延赓续的家国情怀。佳节倍多情,流年感慨生;艾符趋习俗,蒲酒话升平。把盏时深奠,汨罗远而空;五丝长命续,端午祝安宁。 到了晚上,我们迎来了儿子任教大学的三个交换生,儿子邀请她们到家里一起过端午节,以慰乡愁。一见到粽子,她们高兴得直蹦。这个说:“啊,能吃到老家的粽子了。”那个说:“想起端午节的粽子我就馋得流口水。”“我妈包的粽子最好吃。”“没想到在这还能吃到家乡的粽子,我们真是有口福了!”小小粽子,勾起这些漂泊在外的孩子们多少亲情的回忆啊!她们每一个表情里,无不流露出对家的眷恋。手中拿着热腾腾的粽子,她们小心翼翼地剥开,像吃糖块那般细细嚼,嘴巴发出甜蜜的响声。
除了粽子,我还摆了几个菜,拌黄瓜、西红柿炒蛋,油炸花生米和青椒肉片等几样菜肴,虽说都是些普通的家常菜,却也香气诱人。这几个女孩子忘记了矜持,将盘子吃个精光。我们还和她们说家乡的新鲜事儿,讲中国的变化。大伙儿都乐意互动,比较中西文化,议论个人偏好,思考对将来的打算。这顿饭大家谈天说地气氛异常热烈。 棱角分明、粽叶幽香,在端午这天值得咀嚼和回味的不仅是“舌尖上的中国”,更是“文化里的中国”。
夏季里,北欧国家也有传统节日,其中最有名的便是仲夏节。每年6月24日前后,都会举行盛大的活动,庆祝光明和万物昌盛。 每一个夏季节日,都是一场惊艳绝伦的文化盛宴。仲夏节前后,北欧的瑞典、芬兰这些地区处于一年中阳光最为充足的时节,而仲夏节这一天又是白昼最长的一天,几乎没有黑夜。所以人们将这一天视为驱散黑暗,万物争荣的日子。 北欧的夏天很短暂,所以格外珍贵,只能用尽全力去享受,而瑞典人早已养成乐观积极的心态“给点阳光就灿烂”!一到六月,整个瑞典都活了,所有人的热情都被点燃。
仲夏节前夕,人们会在头上佩戴用鲜花绿叶编织而成的花环,用缤纷的色彩迎接盛夏的到来。瑞典人对于仲夏的花样情怀,除了出于美的欣赏,更是一种对自己的心意,对自然的崇敬。
“仲夏节”这天, 人们会穿上传统服饰,配合着小提琴和手风琴的表演,在五月柱子四周尽情地载歌载舞,在热闹氛围里奏响仲夏狂欢的序曲。跟着人群起舞,相信你也会收获彩色的心情。
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夏季节日,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展现不同国家的文化特色和艺术风采。
无论是中国的端午节还是瑞典的仲夏节,它们都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每一个传统节日的深层含义、以及对精神信仰的追求,常常通过日常的风俗习惯来点滴呈现。
悠悠苍天,远去的是时光,挥不尽的是生命的情意。也许每一个特殊的日子,都有它特别的意义和来历。它让我们去了解历史,同时也提醒我们爱与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