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笔下的“杨柳”
荣玉奇
现在人们提到“杨柳”,一般都会认为是指杨树和柳树的合称。但是古代的“杨柳”却不是指杨树和柳树,特别是古代诗词中的“杨柳”,说的就是柳树。
古代柳树何以会被人们称为“杨柳”呢?曾经看到明代冯梦龙编撰的《古今谭概》,其中就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大臣虞世基在运河两岸栽植柳树。隋炀帝在龙舟中看到两岸婀娜多姿的柳树,非常高兴,他认为栽种这么多的柳树,有诸多好处:“一则树根四出鞠护堤岸;一则牵舟之羊食其枝叶”。于是立即诏令民间:“植柳树一株,赐一缣(四丈布)”,于是老百姓争着在两岸种柳树。隋炀帝看到老百姓种柳树的积极性,也亲自种下一株,群臣看到皇帝亲自种柳树,也纷纷效仿,跟着种起来。隋炀帝栽完柳树,余兴未尽,御笔一挥,赐柳树姓“杨”(他本人也姓杨)。于是柳树的名字变为“杨柳”。这一故事,史书上有没有记载,我没有考证过,但至少说明了,隋炀帝这个人,是非常喜欢柳树的,否则,他不会把自己的姓赐给柳树。
清代张英等奉敕于康熙年间编撰而成的类书《渊鉴类函》中,“杨柳”条目下,有诸多古诗文例句中“杨柳”词义,均被解释为“柳”。而当代《汉语大词典》中所收录的以“杨柳”为词素的三音节词十余条,其中的“杨柳”的意思亦皆为“柳”,如“杨柳腰”就是“柳腰”的同义词。
其实,“杨柳”一词最早出现在诗词中,大大早于隋炀帝的隋代,在我国先秦时期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了,《小雅•采薇》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里的“杨柳”就是柳树。
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才子费昶的《和萧记室春旦有所思》诗中,也有这样的句子:“水逐桃花去,春随杨柳归。杨柳何时归,袅袅复依依。”这里说的“袅袅复依依”,和《诗经》中的“杨柳依依”,是一个意思,描写出柳树枝条随风飘舞、婀娜多姿的样子,这种描写不可能是杨树,只能是柳树,确切地说是垂柳。记得初中语文课本上,读过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他笔下的杨树高大挺拔,属于阔叶,它给人的印象是伟岸、挺拔,就像戍边的战士一样。这和柳树那样的婀娜之态完全不同,所以说“杨柳”指的就是柳树。
唐代以后,诗词中的“杨柳”比比皆是。比如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白居易的“那堪傍杨柳,飞絮满邻家”、“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杨巨源的“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刘禹锡的“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王昌龄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还有宋代欧阳修的“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幕帘无重数”;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秦观的“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元代薛昂夫的“一丝杨柳千丝恨,三分春色二分休”;清代高鼎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