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痛悼念顾建新教授
凌鼎年
早上起床,洗刷后,第一件事不是吃早饭,而是先打开手机,浏览一下微信。首先看到了澳大利亚文友郭燕发来的微信,问我知道不知道顾建新教授过世了?我感到很突然,有点不信,因为除夕那天还互相问候呢。
一切都很正常,他对生活充满了活力,对微型小说兴趣十足,劲头十足。而且顾教授向来身体不错,到处跑,哪像个78岁的人,还忙于微型小说培训班,事无巨细,都亲自操心,很敬业,不像是个病恹恹的垂暮老人,所以我不相信他毫无征兆的说走就走。我立马回复:“不知道,没有听说过啊,不可能吧。”
这后,我马上给北京的几个微型小说的朋友发微信询问,也都说没有听说过。同在北京的不知道,她远在澳大利亚反而先知道,可能吗?——会不会是假消息呢?但又一想顾教授不是网红人物,不是明星人物,不是新闻人物,似乎没有必要造他这种谣吧。我有点隐隐的担心了。就在与微型小说有关的微信群里查看,没有发现丁点相关信息。或许是误传吧,毕竟顾建新这名字同名同姓的很多。作为三十年的好朋友,我只有暗暗为他祈祷。
但半个小时后,我在微信群里看到了不少人在开始悼念了,在发“顾建新教授一路走好!”的文字。又收到徐习军发来的微信,说已确认顾建新教授心脏病突发,没有抢救过来。
我真的很伤感,我与顾建新教授认识至少有30年了,他在徐州矿大当教授,我在徐州煤矿20年,同在徐州,又都与矿有关,一个“矿”字把我们两人联结在了一起,自然有一种特有的亲切感。
说起来,顾建新教授加盟微型小说评论还与我有关,他原本并不是研究微型小说的,与微型小说这个圈子也没有什么关系。上世纪九十年代与我认识后,有了交流,他在1998年写了评我微型小说的评论《新的起点——凌鼎年小小说解读》,发表于当年11期的《三月》上。
我就忽悠、鼓励他研究微型小说、评论微型小说。因为九十年代,研究微型小说的教授不多,就凌焕新教授、刘海涛教授、诸孝正教授、梁多亮教授、姚朝文教授等少数几位。当年,顾建新还是挺投入的,接触了不少早期写微型小说的作家、作者,读了不少他们的微型小说作品。1998年时,我与徐习军合作主编《新纪元文丛》,就把顾建新教授编著的《获奖小说选评》收录了进去去,1999年1月在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书涉及到许行、凌鼎年、孙方友、刘国芳、生晓清、沈祖连、谢志强、王奎山、张记书、曹德权、邢可、韩英、马宝山、邵宝健、林如球、喊雷、徐习军等几十位作家的作品,当时的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长江曾培写了代序,顾建新自己写了后记。
那时,顾建新副教授是矿大中文系的主任,想评正教授,副教授到正教授者一级不好跳,得有拿得出手、过硬的学术专著,商量了多次,他决定写一本有关微型小说的书,问我索要了不少资料,他前后写了一两年,完成了初稿。书写好后,拟定书名《微型小说学》,他还有点犹豫,怕会不会被认为浪头太大?记得此前几年,我写的《小小说,三十年以后再论》,也被人非议,认为我口气太大。我就对他说:就是要提高到学科的高度,才有价值,才有意义。这本28.5万字的专著《微型小说学》,2000年2月版在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后,我第一时间写了《一本有独创意义的学术专著——读顾建新的<微型小说学>》的书评。我在书评里写到:这本《微型小说学》分“特质论”、“叙述论”、“人物论”、“意韵论”、“语言论”、“作家、作品论”等七个专题进行构建未来的微学小说学……这本专著份量也就不一样了,因为这不是对一位作家,或一部著作的研究、分析、归纳、总结,而是对一种新的文体的界定与阶段性总结,在某种意义上说,这项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课题与方向……“既注意了立论的科学性,理论的系统性,论述的严密性,又注意结合大量作品及作家的创作经验,力图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雅俗共赏……”我为顾建新的这本书鼓与吹,其实也是在为微型小说这文体做宣传。
顾建新这本微型小说专著出版后,不久就晋升为正教授,为他高兴。这后,我们的联系就更多了,共同语言也更多了。后来还一起参加了不少微型小说的活动。
2009年,江苏省微型小说研究会成立,选举他出任副会长;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成立后,我也提议他出任顾问,还邀请他去海外出席过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

作者简介:
凌鼎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会长、作家网副总编,美国纽约商务出版社特聘副总编、香港《华人月刊》特聘副总编、美国“汪曾祺世界华文小小说奖”终评委、香港“世界中学生华文微型小说大赛”总顾问、终审评委、蒲松龄文学奖(微型小说)评委会副主任、首届全国高校文学作品征文小说终评委、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双年奖终评委、美国小小说总会小小说函授学院首任院长、苏州市政府特聘校外专家、中国微型小说校园行组委会主席、讲师团团长、亚洲微电影学院客座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