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四篇《宪问》(13)
品行、品德
【原文14·28】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这一章可以说是对君子品德的一个概括性小结。有一天,孔子对弟子说,合乎君子之道的学问修养有三个,并谦虚地说,他到目前,一个都还做不到:
一是仁慈。“仁者不忧”——这是道德的修养境界。一个真正有仁德的人是没有忧愁的。为人处事仁爱慈善,心胸宽广,既不会与人记仇结怨,又能坦然面对客观现实,所以,就不会被忧愁烦恼羁绊,也不会怨天尤人而闷闷不乐,生活得超然达观;
二是智慧。“知者不惑”——这是学识修养。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不仅聪明,更重要的是明白事理,能看清世间事物内在联系和运行规律,心中没有疑惑,也不会对事物的表面现象感到迷惑而困忧;
三是勇敢。“勇者不惧”——这是心理素质。勇敢的人内心坚强、刚毅,不惧怕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总能以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克服和战胜一切困难。
子贡听了之后说:那是先生自谦罢了!——先生其实都做到了!
接下来的一章是对子贡的批评:
【原文14·29】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方人”就是挑剔别人不是,随意批评指责的意思。生活中,这种人的确很讨厌!不管是什么事,也无论你怎么做,他总是给你挑毛病,指责你这不是、那不是,说三道四,似乎只有他正确,只有他能耐。子贡有这样的表现,孔子就批评他说:子贡啊,难道你就那么好吗?我可没有闲工夫去给别人挑毛病!
【原文14·3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顺着对子贡的批评,孔子进一步教导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没有真学问、真本事担当重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