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医沉冤昭雪 保人类幸福安康
——元素阴阳文化创始人 于许成
前言:本文对中华文化的学理化、系统化的研究以及所涉及的议题,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简称《意见》)中的关键控制性工程,是对构建中国特色话语权的难点和重点的突破性创新。敬请关注。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天人合一”“太极阴阳”理论的伟大实践,是中国的“四大”国粹之一,是当代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几千年来,从《神农百草经》到《黄帝内经》,从《本草纲目到》到《伤寒杂病论》《难经》《金匮要略》《医学衷中参西录》等,无不展露出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中医药不仅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法宝,而且也是世界人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源泉。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医药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和科学家的殷切厚望。
毛主席对中医的著名论断:中医药学是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
新一届领导人指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要发展中医药,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
《意见》中提出: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钱学森指出:“把中医包括气功、人体特异功能等,都纳入到科学技术的体系里,创立新的关于人的科学,我称其为人体科学。这样的科学一旦创立起来,必然会提高、改造现在已经有的科学技术体系,当然这一步应该是彻底的,不仅是现象的概括,不仅要知其当然,而且要能讲出其所以然。这才是真正的中医现代化;不,不止于现代化,甚至可以说是中医的未来化!这是一个伟大的任务,是改造整个科学技术体系,创立新的科学技术体系,所以是一次科学革命。”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代表,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法宝,是中国人为之骄傲的国宝,解决中医药的科学性问题,是现代科学和世界人民赋予给我们中国人的使命,是坚定文化自信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或科学知识接轨的关键点。
中华医药是中华文化用典的典范,是中华五行阴阳文化的伟大实践,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这些毋庸置疑的光环,却成了世人关注中医的焦点,也成了西方科学围攻中华文化的重点,只因为中医的科学性用西方的现代科学根本无法做出圆满的解释,也不可能做出圆满的解释。但是,这一错误认识,正好符合了西方反华势力的企图心,为了打中这关键的“七寸”,一场以崇尚科学、反对中医药文化的浪潮便在全世界骤然掀起,并且是来势汹汹、势不可挡,不要说西方国家的态度,就是身上流淌着中国血液的部分中国人,也开始对中医药文化的科学性产生了质疑,试想,这是一场多么残酷的文化斗争,中医即将面临着灭顶之灾。而更可怕的局面是,面对西方科学的强力打压,我们却没有丝毫的反击能力,只有等待被束手就擒的结果。可以说,直到现在,我们仍然没有对中医的科学性作出令人折服的解释。这不仅是中国人的悲哀,也是世界文化的悲哀,进而也造成了迄今为止世界科学文化史上最大的冤假错案,即“中医伪科学”案。因为中医的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而阴阳又是中国人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最独特的思维方式,所以对中医科学性的否定,等于否定了整个中华文化的科学性。因此,证明太极阴阳文化的科学性成了证明中华文化或中医药文化科学性的关键命门。这是一场关系到中华文化生死存亡的殊死斗争,关系到中医药文化堂而皇之走向世界、造福世界人民的残酷斗争,也是中华民族的权益之争。我们不能输,我们也输不起,我们必须要赢得这场已经进行了200多年的世界科学文化之战,为中医、为中华文化彻底正名、翻案,真正还中华文化一个公道!如果能从这个高度来看这篇文章,其意义是非同一般。敬请各位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到本问题的研究中来,或争取国家重大科学立项,争取早日给中医药和中华文化一个高尚、伟大和科学的正义宣判。为盼!期盼!切盼!
中医是特指中华医药,还称为中医药文化。这是一门涵盖西方的解剖学、病理学、药理学、心理学、预防学、分析学、营养学、养生学、化学、物理学等门类的百科文化,是一门涵盖社会、自然、宇宙、哲学、思想、天文、地理、人生观、价值观及中国阴阳文化的科学文化,是中华民族治家、治国、养生、健身、治病、防病及修身养性的法宝,是中国人认识、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中国人所具有的独特的思维方式,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方法最独特、疗效最显著及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理念的治病方法。从中医的科学性和人文性来看,也可以认为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灵魂的重要代表之一。
中华医药距今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但就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中医药的科学性却一直在备受质疑,一直在“伪科学”的阴影下苦苦煎熬,这种局面的出现,令所有有良知的中国人都非常地痛心疾首,可见,西方某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反华势力,就是想把中华民族的灵魂给生生地抽走,其险恶用心是何其毒也。
特别是近百年以来,在国内外废除中医药的呼声此起彼伏。
直到现在,还有人认为中医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前的原始医术,中医理念对人体生理、人体本身结构的认识,由于历史原因,始终处于几千年以前的原始阶段,始终没有得到进步、发展。中医始终和民间巫术混杂在一起。阴阳九宫、五行八卦和医学毫无关系,和封建迷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医认为古人的话至高无上,认为古代完美无缺、高不可及,认为理解不了的古人的话都是博大精深。中医抱残守缺,几千年来禁锢了中国人的思想。
甚至有的人,还叫嚣:“中医不败,则国家必败。中医不亡,则民族必亡。崇尚科学,抵制愚昧。”
其实,以上的观点和说法,都集中在了一个关键点上,就是中医药的理论、诊疗和用药与现代的主流科学的矛盾,即与西医的理论、诊疗和用药方法完全不同,或者是背道而驰。这既不是西医的错,也不是中医药有错,而只能说明我们现在还没有充分的理论说明中医药的科学性,或者还没有用科学的知识解释中医药的正确性,更没有把中西医的理论与时俱进、融会贯通。这才是导致中西医长期以来斗争的本质原因。
中医的重要典籍是《黄帝内经》,在素问05阴阳应象大论中,首先确定了中医药的理论基础。其表述是:
原文: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译文:黄帝道:阴阳是宇宙间的一般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纪,万物变化的起源,生长毁灭的根本,有天地大道理在乎其中。凡医治疾病,必须求得病情变化的根本,而道理也不外乎阴阳二字。拿自然界变化来比喻,清阳之气聚于上,而成为天,浊阴之气积于下,而成为地。阴是比较静止的,阳是比较躁动的;阳主生成,阴主成长;阳主肃杀,阴主收藏。
通过《黄帝内经》的论述不难看出:阴阳是主宰一切事物的根本。要证明中医药的科学性,首先必须要证明阴阳的科学性或证明阴阳五行的科学性,也只有将阴阳的科学性与现代科学知识贯通,才能使中西医的理论联通起来。也就是说,中医药科学性的关键点是阴阳理论,而并不只是人体的经络和穴位。但是,到现在为止还没人去触碰这个棘手而敏感的重大问题,可以说这是一个世界级的理论难题。
在中华文化中,阴阳文化又来自哪里呢?只要是中国人都应该知道,阴阳文化最早是由《易经》提出来的,即在6400多年前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首先揭示了阴阳的变化规律,并画了八卦,由此便开启了中华文明之旅,从此以后,相继出现了神农氏、黄帝、老子、孔子、李时珍、张仲景等中华圣人,及现代的张锡纯、贺普仁、王琦等国医大师,而且不管是人文圣人还是医学圣人,他们的理论基础都是伏羲的太极阴阳文化或阴阳五行文化。中医把五脏对应五行,又把五脏与万事万物中的五行有机地融合起来,并根据阴阳的升降变化提出了经络学说,确定了三阴三阳模式,提出了十二经络,也由此开启了伟大的中医药文化,因此有“易医同源”之说,而且还有“治病与治国同源”“良医和良相同源”“医者仁心仁术”等说法。这也充分说明了中华文明始终是一脉相承。所以解决了阴阳文化的科学性问题,不仅可以解决中医药的科学性,而且还解决了整个中华文化的科学性,这也说明了实现科学知识中国化,对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来说其重要性和意义非同一般。
本人从事化学教学工作已有四十余年,后十年致力于化学中的概念及元素的性质、原子结构与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关系的研究,并于2017年出版了《元素周期律与人生》。我们知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是西方科学家在认识自然过程中的研究成果,是人类在近代科学发展中取得的最伟大的科学成就,化学的研究涉及到了物理学、数学、宇宙、生物、生命、材料,涉及到宏观物体和微观粒子的变化,以及食品、养生、医学,再到我们的衣食住行,可以说化学在科学研究中始终处于一个核心地位,是人类或其他生物生活、生存、生命中的根本,也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
我们知道,宇宙是物质的也是能量的,物质是本,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表,是物质的外显。物质中有能量,能量中有物质,能量因物质而存在,物质因能量而变化。他们是一个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的共同体。现代科学已经发现了所有的宇宙体或物质都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是化学反应中的最小微粒,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宏观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宇宙和人体是由元素组成的,也是由原子、分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根据全息理论,元素的性质必然全息到宇宙、人体和其他所有事物,元素的变化规律和微观粒子的变化规律也必然是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在化学中已经明确:元素的基本属性是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元素中的两种基本能量,这两种相反能量的和的大小可以用电离能的大小来表示,电离能小说明该元素的金属性强,电离能大说明该元素的非金属强或是惰性气体元素。而且在每一种元素中同时具有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经研究发现:不同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变化和《易经》中六十四卦的阴阳变化是如出一辙。下面我们就把元素非金属性、金属性的变化跟《易经》中的阴阳变化做一简单比较,进而发现它们之间的本质是相同的,只是同一属性用不同名称表示而已。
中华文化中的太极阴阳,是6400多年前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发现的,他用最简单的符号表示了大自然及万事万物运行的本质,这也是人类发展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科学研究。即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是指整个宇宙,或指任何一个完整独立的事物,这是中国版的全息理论,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全息理论。太极包含着阴阳两种自然属性,在太极中,阳中有阴,阳消阴长,阴极生阳,阴中有阳,阴消阳长,阳极生阴。
化学中的每一种元素或元素周期表中的所有元素或一个原子都是《易经》中的一个太极,在所有元素中同时具有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或元素周期表中分为金属区和非金属区,金属性为失电子为阳,非金属性为得电子为阴,这就是元素的太极生两仪;当元素中金属性大于非金属性时,元素就表现为金属性,如钾钠。当元素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大约相等时,元素就表现为两性元素,或金属性或非金属性,如铝硅。当元素中金属性小于非金属性时,元素就表现为非金属性,如硫氯,非金属性也包括变化节点的惰性气体元素,即当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表现非常微弱时,元素就表现为惰性,即为惰性气体元素,如氖氩,这是元素的两仪生四象。元素周期表的每个周期中有七种主族元素和一种惰性气体元素,共有八种元素,这是元素的四象生八卦。根据《周易》的阴阳变化,元素周期表一定要有八个周期,共有六十四种主要元素与之对应,即元素周期表就是六十四卦。其中元素周期表中的副族元素只起到过渡作用,过渡元素有变价,相当于六十四卦中的变卦。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通过化学反应生成了万物,在《周易》中同样是六十四卦生成了万物。
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阳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阴性)逐渐增强,在六十四卦的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阳性逐渐减弱阴性逐渐增强;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主族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在六十四卦的同一列中,从上到下阳性逐渐增强阴性逐渐减弱,最后是阴阳分离、否极泰来。在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要遵守元素周期律的变化规律,六十四卦的阴阳变化规律同样遵循着元素周期律的变化规律。在元素周期表中有一条两性元素的斜线,在六十四卦中,同样有一条两性卦的斜线,即同划卦斜线,而且它们还是重合的。在元素周期表中量变、位变和时变可引起元素的性质或物质的性质发生变化,在六十四卦中量变、位变和时变同样可以引起事物的阴阳发生变化。就是说六十四卦是万事万物中阴阳变化的周期,元素周期表是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或酸碱性或万事万物的变化周期。虽然他们出现的时代不同、表述不同,但他们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知道是《易经》首先提出了太极阴阳,老子的《道德经》又把《易经》的太极阴阳向前推进到了极致,从本质上解析了《易经》中太极阴阳的产生。《易经》中的阴阳变化是从太极开始的,即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生万物;而《道德经》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道是指事物的无极状态,无极(无)生太极(有),即无中生有,太极就是道生的一,一生二是太极生阴阳,阴阳生万物。老子的“道”,即无极(无),是事物中的阴阳生成过程,是事物的混成状态,是一种非有非无的状态,是一种事物或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事物或另一种状态时,中间所经过的无序状态。所以说我们把老子尊崇为现代科学的创始人,这一点都不为过。
在中国的阴阳文化中,还有非常重要的常用的五行文化。五行文化在中国的运用极为广泛,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幼皆知。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是相生相克的关系,由五行的生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事物变化体系。五行和八卦一样,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八卦和五行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的阴阳文化。从字面上来看五行是指五种物质,但是在应用的时候,多指这五种物质所具有的属性。五行的阴阳变化是八卦阴阳变化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与八卦有直接的对应关系,所以五行的源头肯定是伏羲的阴阳八卦。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每种元素既具有金属性又具有非金属性,是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变化产生了不同属性的元素,不同元素原子之间相互反应而生成万物;而在太极中同样既有阳性又有阴性,是阴阳的变化生成了万物,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是所有元素或物质中最基本的属性,阴阳是万事万物中最基本的属性,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变化和阴阳的变化其本质和属性是完全相同的,只是表述不同,这说明东西方人类对宇宙信息的感知最终是一致的。就是说元素周期性的变化规律就是阴阳的变化规律,元素周期表就是六十四卦,可以说元素周期律是宇宙人生的变化规律,也可以说六十四卦是宇宙人生的变化规律。这样就说明了,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或化学变化或现代科学知识,既有科学性、严谨性,又有人文性和哲学性;中国的阴阳文化或其他宗教文化既有人文性又有科学性,这就是敦厚、包容、大度、自信、科学的中华文化。他们的融会贯通,充分说明了中国的阴阳文化就是现代的科学知识,中医药文化就是科学理论,整个中华文化就是科学知识的百科全书。正是因为中国有了这样高深的科学知识,所以才有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才有了内涵深邃的中华文化,才有了玄之又玄奥妙无穷的中医药文化。
阴阳理论是中国人所具有的独特思维方式,是中国人区别于世界其他民族最显著的特点之一,阴阳文化是人类科学研究的源头,也是世界文化中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来一定会成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科学发展观的经典。
事物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或阴阳,既存在于同种事物中,又存在于不同事物中。在任何事物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或阴阳的平衡是一个动态平衡,阴阳是不断变化的,即阴消阳长,阳极变阴,阳消阴长,阴极变阳。任何一个完整独立的事物中均存在阴阳两种属性或金属性非金属性,他们或表现出阴性或阳性,或表现出金属性或非金属性。
例如:在原子中,原子核为阴,核外电子为阳;在原子核中,质子为阳,中子为阴;在同一原子轨道中能容纳两个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当原子轨道中有一个电子时,原子轨道中的电子就为阳为不稳定,当原子轨道中有两个电子时,原子轨道中的电子就表现为阴为稳定。而且最外电子层随着电子数的增加和电子轨道数的增加,原子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也同时发生变化,或呈现周期性变化。
在自然界的事物中,从本质来看,植物为阳,动物为阴,男人为阳,女人为阴;从表现来看,动为阳,静为阴;夏天为阳,冬天为阴;在水中或阴暗潮湿处生长的生物一般为阴,在陆地生长的生物一般为阳;天为阳,地为阴;金属为阳,非金属为阴;碱性为阳,酸性为阴;木炭为阳,矿物为阴;树叶和花为阳,树根为阴。
在同一事物中也存在着阴阳,如男人内为阳外为阴,女人内为阴外为阳。而且阴阳或金属性非金属性是变化的,例如:一棵生长的植物其体内各部分的阴阳在每时每刻发生着变化,一个人体内的阴阳在每时每刻发生着变化,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或万物中的阴阳在每时每刻发生着变化,宇宙的阴阳在每时每刻发生着变化,任何事物的阴阳都在每时每刻发生着变化。而且他们的变化始终在遵循着元素周期律的变化规律,遵循着《周易》六十四卦或太极的变化规律。即从乾到坤的变化周期。
如果您已经认同了金属性非金属性和阴性阳性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述,那我们就可以继续讨论中西医的特点、区别和联系了。
首先应该明确,中西医都是人类在与大自然斗争中所创造的伟大业绩,都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对医药的认识和运用,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本能,也是人类和其他生物所拥有相同的感知宇宙信息的能力。
西医也叫现代医学,西医运用的是科学理念、方法和技术,它把现在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分析学、营养学、核物理学、心理学等先进理念、技术和方法都应用到了现代医学中,即注重对具体事物的分析和运用。西医认为人体致病的原因是看得见测得出的各种细菌、病毒和激素缺失等外因,所以杀菌消毒和手术、补充激素是西医治病的根本宗旨,采用的方法是对抗性治疗,主要诊断方法是听诊器、橡皮锤、各种化验和各种放射性射线、电磁波及影像设备等,主要药物是抗生素、激素、葡萄糖、生理盐水、营养素、放化疗及手术治疗等,诊病靠指标,药物靠成分,结果是杀敌有一千、自损超八百,治疗药物升级快,最后靠手术,只要肯花钱,肯当试验品,而且患者一切要签字,治疗我负责,生命你负责。他们奉行的是西方现实主义理念,对疾病的治疗是采用对抗升级的方法。这就像当年的美苏军备竞赛、星球大战一样,只是消灭了战争的表象,如果真要动起武来,双方都必死无疑,而且军备竞赛还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严重透支国民经济或国家机体。西医发明和使用了抗生素,的确解除了病人的痛苦,但它的潜在危害也是巨大的,首先是削弱了人体的免疫力,消耗了人体大量的元气,增加了人体抗药性,其次是增强了细菌的抗药性或更新换代,而且对环境所造成的严重污染,需要几百年的时间才能自然分解,还有由于抗生素使用不当,而导致病人残疾的事件也时有发生。西医的手术只能摘除病灶,不可能去除致病的根源,而且手术会严重削弱病人的免疫力。
中医也称为旧医,既是一种医术,也是一种治国、治家、修心养性的文化,是为中华民族3000多年来生生不息保驾护航的法宝。中医的保健治病理念,是遵循天人合一和因天之序,是讲究以人为本,是把自然的阳阳五行与人体的阴阳五行结合起来,即抓住了影响事物的最基本的属性——阴阳或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中医以预防为主,把治未病和药食同源作为医德、医术的最高境界,中医以望闻问切或全息生物理论来诊病,有其内必有其外,观其外必知其内。中医的致病原因是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或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的刺激,及饮食、劳伤、跌扑、居处等多种原因,而导致气血逆乱、阴阳偏倾及经络功能失调等。中医以针灸、按摩、刮痧、拔罐、八卦太极拳、六字诀等来打通经络。中医药不讲药物的成分,只讲阴阳属性或寒热温凉,中药治病的原理:是以中药的阴阳偏性来调节身体的阴阳不平衡,或以食物的阴阳偏性来调节身体的阴阳偏倾,还有五色入五脏、五味入五脏、以脏补脏、以形补形、以毒攻毒等理念。中草药是自然的植物体、动物体和各种矿物质为载体,只是通过各种严格的炮制来强化药物的功能及加工收藏,但不会破坏和提取任何成分,使药物中的成分之间始终保持着原来自然的相生相克关系,保持着各种自然成分的复合体不变,即保持了中药的自然性。这充分体现了中药的“天人合一”理念。
中医是治病的人,西医是治人的病,中医是根据阴阳五行的生克关系来调理人的整体,以治本和增强人体的免疫力为目的,正常情况下允许自然界中的其他微生物和病毒在身体内共荣共存,体现了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西医是以治局部的病灶和去除表症为目的,所到之处片甲不留,结果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使体内的菌群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并导致菌群失调,进而使体质下降,免疫能力极差。中医讲究辩证施治,采用一人一方、一人一案;西医是一案多病同治,头痛医头,脚疼医脚,治病如同修理机器一样。
中西医的共同点和联系。中西医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人体的健康和长寿,都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发展,都是为了让每一个生命获得幸福感。所用的药物大都是自然界中已有的物质或成分,所不同的是,西医用的药物是经过提纯的可以检测的某种成分或合成药物,提纯的成分,其药性具有极强针对性和明显效果,就抗生素而言,所用的抗生素都是在自然界阴暗潮湿处生长的菌类物质,是阴性物质,如果再将其提纯,失去了其他成分的制约,它就成了极寒的物质,如果长期使用抗生素,不仅会造成菌群失调,还会造成人体阳气不足,使人体变为阳虚体质,这种体质一旦形成,人体就成了很多疾病的温床,将会造成终生的痛苦,在人生过程中越是早期大量的使用抗生素,形成阳虚体质的可能性就越大。还有各种营养素的出现,这也是西医成分论的扩展,例如:在小麦等谷物的胚芽中都含有大量的维生素E,VE也叫生育粉,是内分泌的总指挥。如果我们把小麦的整体磨成面粉,面粉中的维生素E完全能够满足人体对VE的需求,可现代科学把大部分小麦胚芽提取,目的是提供给那些更需要VE的人,从理论来说,这没有错,但是面粉中的大部分VE被提取,会造成很多以面粉为主食的人群缺乏VE,请问这项技术的意义何在?如果说有意义,只能说给商家提供了很大的利润空间,对普通百姓来说却是致命的伤害。
中医的用药,是自然界中动植物和矿物的原生态,并且还会根据药性的需要,对有些药物还要进行严格地炮制加工,中药对产地和采集的季节都有严格的规定,产自中药产地的药材叫道地药材,动植物在不同生长期,其体内的阴阳偏性会不同,同一植物的不同部位其药性也不同,并根据药性和功能分为上药、中药和下药,中医的用药讲究君臣佐使,这样既可以使君药的药性得到充分发挥,而且使君药中过于强烈的药性得到有效制约。在一般情况下,中医治病的时候不会只用一种药,当然对于一些药性平和的药也可以单独使用。我们知道,每种中药都有特定的药性,即寒热温凉或阴阳或金属性非金属性,按照阴阳配伍后的混合药,其药性又发生了变化,在中医中讲究用药如用兵,要做到出神入化,药场如战场,用药如沙场点兵,治病讲究排兵布阵,要做到四面设伏。中医的每一种药或每一个处方中的成分是一个整体,不管是有毒的、无毒的、辅助的或有用无用的成分都有它们各自的作用或药性。就像一块坚硬的钢板,如果我们把它的主要成分铁提纯出来,而把其他成分扔掉,这块钢就会变成柔软的铁,就是说钢是一种以铁元素为主要成分的混合物,其中的任何成分发生变化,都会使钢的属性发生变化,即硬度、韧性、强度及耐腐性等发生变化。
现在,我国设有中医科学院或许多中医药研究机构,其目的是将“不科学”的中医“科学化”,在中医走向科学化的道路上,很多人受西方医学成分论的影响,认为把中药中的成分检测出来、分离出来,即把中药的成分实现标准化和规范化,认为这样做就可以实现中医药的科学化,就可以与西药的标准化接轨。可以肯定,想用这种做法来实现中医药的科学化的人,一定是在痴心妄想或痴人说梦,这种做法不仅不能算是中医药的科学化,而且是对中医药理论的颠覆性歪曲。前面已经说过,一种中药或一个处方是一个整体,对中药成分的检测,不可能把所有的成分都检测出来,分离只能是对主要成分或所谓的有效成分进行分离,一定会舍去其中的很多成分,无论这些做法有多科学、多先进,都会改变原来中药的属性,况且中药的用量、煎煮时间、使用方法的不同,都会影响其药性和疗效,更何况不同的病人或同一病人的不同时期,其药量和处方都要随着病情变化而随时发生变化。
其实,中医药从理论到诊断、用药,再到治疗康复等一整套做法,始终都在坚持着严谨的科学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及以人为本的根本宗旨,仁者的医德风范,遵循着天人合一的自然规律,已经是非常科学的医学和标准的医学了,而且已经是世界医学科学中的典范了。只能说中医药的科学性,现在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根本无法验证其科学性罢了,这说明中医药已经是站在人类科学理论和技术的巅峰了,试问,这还需要再证明吗?还有证明的必要性吗?西方的科学家有资格证明吗?
中西医从表面上看是完全相反的两套理论体系,但实际上他们都是在运用了事物的阴阳或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西医治标,注重具体事物的分析,却不懂得变通。但是西医在救死扶伤方面的确有自己的优势,有处置快、效果快、规范化、标准化、易复制等特点;中医治本,注重事物的整体把握,懂得生克变通。中医在保健康复方面的确有自己的特色,在治未病、保护元气、强壮身体、保护环境、以人为本等方面都有特别的独到之处。如果从阴阳关系来分析中西医的依附关系,在未来的医学研究中,一定是西医要依附中医来发展,而并不是中医去追求什么科学标准化,西医的发展只有与中医药相结合,才能在构建自然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上走远,才能体现出以人为本,才会有无比广阔的发展前景。
领导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他还睿智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本文完成于2017-11-27,作于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龙洞街。
作者简介:于许成,男,教师,生于1956年,曾担任青岛莱西市小学校长。经过了19年的潜心学习传承创新,出版了《元素周期律与人生》《数字周期律与人生》《全息周期律与人生》三部社科著作,共计260万余字,现已捐赠出6000余册,收到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清华大学、台湾大学等300余所国内外大学和研究机构颁发的收藏证书。同时,首创了 “元素阴阳文化”学术理论体系,该体系是以居于当代科学中心地位的化学理论体系为载体,以博大精深的中华道生太极阴阳理论体系为灵魂,以人类古今中外的其他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为营养,在不改变人类原有科学文化知识的原则下,实现了人类古今中外文化的全方位融会贯通,实现了科学知识人文化、人文知识科学化。这是人类共同的新文化理论体系,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和繁衍生息的共同理论基础。
在全国“文魁杯”文学作品大奖赛暨“2023年十大年度人物”征稿中,被评为“一等奖”,获得“文魁成就奖,全国最受读者喜爱的十大作家(诗人)”,荣获“2023年十大年度人物”荣誉称号;在全国文坛的影响力和优异的创作实力,在全国首批“文学工作室”命名授牌选拔活动评选中,被授予“于许成文学工作室”称号。2024年1月23日作品“元素阴阳文化与天地神人”在首届“金龙杯”文学作品擂台赛暨“腊八笔会”征稿活动中,荣获冠军·一等奖,同时在文学精品工程奖·华语文学高峰重点项目评选中获得:名篇佳作排行榜·第一名; 2024年2月20获得全国首批“文化学者”称号等。2017/05在《中国文艺家》发表《寻中华文化之根——著<元素周期律与人生>有感》,2023年12月20日在《科技新时代》杂志社发表《科学知识中国化万物理论易理化》;2023年12月28日在《中国教工》发表《万物理论易理化与中国特色话语权》及多篇其他老师学习“元素阴阳文化”的体会文章等。
——2024年2月29日星期四,本文摘自元素阴阳文化之一 ——《元素周期律与人生》中第十章“探中华医药的科学性”,略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