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恨而谢》刘风雷

时间倒流至上世纪 70 年代,初夏月末的一天,海河容器厂的车间里马达声轰鸣,焊光闪烁,不时传来“当、当”的大锤敲击铁板声。科室干部们身着工作服,忙碌地组装着锅炉、穿管子。广播中播放着职工们为完成“红五月”生产计划而努力的报道,间或播放鼓舞士气的乐曲,呈现出热烈的氛围和积极向上的旋律。
然而,这种氛围很快被不协调的音符打破。财务科出纳员 S 神色慌张地跑到车间找保卫科长 X,报告财务科失窃了 2000 块钱。X 放下手中的工具,与干事 M 一同前往平房财务科查看现场。他们发现房间的窗户玻璃碎了一大块,玻璃碎片和渣子大多散落在室外,而保险柜却没有被撬的痕迹。干事 M 用照相机拍下了几张照片。X 指示要保护好现场,然后打电话向分局报案。
大约在人们吃过午饭后,分局的两名警察来到了厂里。查看现场后,他们与厂革委会领导、保卫科人员一起分析案情。警察甲表示这个案子有些奇怪,令人迷惑费解。如果是外贼破窗而入,玻璃碎片应该落在屋内,而现在却大多在屋外,且保险柜完好无损,没有被撬的印痕。警察乙推测可能是贪污或自盗,但证据并不充分。
警察甲提问为何当时周围没有目击证人。X 解释说,这是因为当时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提倡干部参加生产劳动,而且生产不均衡,一到月底眼看完不成生产任务,科室干部就得下车间劳动,帮忙干活。财务科科长、会计、核算员都下去了,只留下出纳员 S 负责报销等事务,其他科室也如此。
厂革委会主任 Z 发表意见说,财务科是连续几年的工业学大庆先进集体。虽然出纳员 S 是嫌疑对象,但在没有确凿证据之前不能开除她的厂籍。
接下来的几天里,各车间、班组和科室都开会讨论,群策群力,分析案情,寻找线索。职工们众说纷纭:有人说阶级斗争无处不在,即使是先进单位也不例外;有人说盗贼肯定在厂子内部,正所谓“树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财务科的会计 W 发言说,今年我们科别想评先进了。保卫科的干事 M 则信口开河地说,这明显是自盗,为了掩人耳目才砸碎了玻璃。
两天后,S 被调离了出纳员岗位,下放到仓库工作。她满脸无奈,无精打采,周围的人都回避她,不敢和她说话。
两年半过去了。
一天,一车间的青工小 Y 下早班后去车棚取车,发现钥匙不见了。他摸了摸裤子和褂子口袋,都没有,心想可能钥匙落在了工作服里,而工具箱也被锁上了。他急忙返回车间,想借把锤子砸开锁头。中班的 L 提醒他,刚才自己上厕所时,看到电线杆上贴了一张“拾物招领”启事,有人捡到了一串钥匙和其他东西,让他去看看。
Y 按照启事上的地点奔向仓库,当他看到 S 正在仓库外边的露天处忙碌地码放产品毛坯件时,脚步变得沉重起来,心里有种异样的滋味。他硬着头皮走到 S 旁边,半晌才说自己丢了一串钥匙。S 确认钥匙是他的后,又问他是否还丢了其他东西。Y 说好像还有些饭票之类的,但记不清了。S 将钥匙和三块钱饭票交给了 Y。
Y 面带愧色,十分感激地说:“谢谢!太谢谢您了!”S 回答说:“拾金不昧是应该的。”
此后的几天,Y 吃不好饭,睡不好觉。一天晚上,Y 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他的良知在呼唤:S 姐是个善良的人,自己的行为与她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自己的卑鄙行径伤害了她,使她成为了“嫌疑犯”。他思考着自己该怎么办,如果不坦白,不会有人怀疑他,但过了三年五载,分局和派出所也不会找到他头上。如果坦白了,会不会影响自己的前途呢?
坦白吧
“但坦白自首需要带 2000 块钱,用来买那辆‘飞鸽’车、‘半导体’和闹表等物品,已经花了 200 多块了,现在还差不少,这可怎么办?”Y 有些焦急地说道。
“等到下月初发工资,我再向我母亲和同事借点。你赶紧从泥坑里爬出来吧!”
半个月后,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蔚蓝的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Y 鼓足勇气,带着 2000 元钱,踏进分局的大门,如实坦白了一切。
几天后,Y 在全厂职工大会上做了检讨,至此,3 年前容器厂财务科的失盗案终于水落石出。
原来,事发当天,小 Y 拿着发票去财务科找出纳报销买工具箱锁头的钱。他推开门,发现屋里没人,走到桌子旁,看到地上保险柜的门没关紧,开了一道小缝。他打开后,来不及多想,迅速抓出两打 10 元面值的钞票,又从身后的桌子上拿起一张报纸包好,揣进衣袋里。回头看见地上有块砖,他灵机一动,拿起砖头砸坏一块玻璃,然后逃之夭夭。而此时,S 姐正拿着自己和同事的饭盒、菜盒去车间蒸饭箱处蒸饭熥菜。回来后,她便发现保险柜里的 2000 块钱不见了。
从那以后,Y 打算重新开始,努力工作。他积极进行技术攻关,一道工序的效率提高了 2 倍,关键件的优质率也上去了;他还在同行业的技术比武大赛中获奖。年底,Y 被评为先进个人。
时光荏苒,S 姐的头发如今已经花白。人到老年,她总是爱回忆过去的事情。一天晚上,她躺在床上,那件遭受嫌疑、背了三年“黑锅”的事又浮现在眼前,脑海中泛起了涟漪:那个 Y 师傅真可恶,如果不是他见钱眼开,自己怎么会别扭、抑郁,甚至重病缠身呢?不过话说回来,还得感谢他后来的坦白自首,否则公安机关迟迟破不了案,自己就要背一辈子“黑锅”,一辈子活在“监守自盗”的阴影中了。现在,报纸、电视和小区周围的横幅标语都在宣传“构建和谐社会”,自己也应该为建设和谐社会做点事。于是,她决定寻找 Y 师傅,去看看他。
可是,Y 师傅现在住在哪里呢?谁能知道呢?有些老人已经离世,附近的平房改造后,很多熟人都搬走了。但 S 姐没有动摇,遇到原单位的熟人就打听、询问,仍然没有结果。她不甘心,又跑到百间房一带继续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灵机一动,突然想到应该找 A 师傅。在一场牵涉上百位职工权益的官司中,A 联络的人很多。S 找到 A 说明了来意,A 遂将 Y 的电话告诉了 S 姐。
S 拨通了 Y 的电话,得知他住在渤海医院,得了胆结石。几天后,S 买了一盒初元,提了一大兜水果,打车来到了医院。
昨天 Y 刚做完手术,今天还在输液。见到 S 来看自己,他十分激动,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半晌才断断续续地说:“多年前的那件事,让你蒙受了嫌疑,我感到很愧疚。你不记恨我,还来看我,我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你的心地善良,心胸宽广,是个好人。”
“那件事也不能全怪你,我也有责任。如果我当时工作严谨细致,锁好保险柜,关好门,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此时,他们的心态变得融洽了,两位年逾花甲的老人的心灵也沟通了,连病房里的空气都弥漫着和谐的气息。
“你需要休息,我就不打扰了,祝你早日康复!”S 留下了地址和联系电话。Y 说:“等我出院后,春节去给你拜年。”
笔者认为:S 的心态由恨转谢,Y 的心情由欠转慰,S 与 Y 的关系由锁到开,变得和谐了。

作者简介:
刘风雷 生于1945年12月9日,吉林省梨树县人。毕业于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70年代始,多年工作在国有企业天津锅炉(总)厂,为副高级工程师。
70年代曾在市级刊物发表过杂文。80年代初开始进行业余文学写作。现为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楹联学会理事。曾在《诗刊》《文艺报》及市级报刊上发表诗歌、散文、楹联等作品。曾3次在全国读书征文大赛中获奖;2006年获天津市劳动者文学奖。著有诗歌散文集《影声集》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
责编:豆包
制作:五子天地文化传媒王广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