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耀平初审
一生守护先生投稿授权发布
一生守护供图
执行主编韵芘胡桂芹导读
泥鳅黝黑隐浮萍,煎米鱼汤君细听。
缱绻妈妈厨艺妙,纡回美馔尽温馨。
年后尝妈妈“那道菜”
作者:一生守护
这个年算是过完了,但总觉得“意犹未尽”。个中原因,我忽然想起了让人垂涎欲滴的一道“妈妈菜”来。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可能都藏着一道独特的“妈妈菜”。而我心中的这道美味——“煎米丸炖泥鳅”菜,不仅是一道菜,更是一段回忆,一种情感的永恒寄托。

时光回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是我家生活条件并不富裕的时期。然而,每当母亲为我们端上这道“妈妈菜”时,家的温馨与幸福便瞬间溢满心头。
要细说这道菜的由来和食材,首先便是泥鳅。而泥鳅的来源极其特别,那时候的我还是初中生,放学后的许多时光都“奉献”给了捉泥鳅这项“大业”上来了。为了省钱,我甚至自己动手编织竹笼子,专门用来捕捉泥鳅的: 一根根毛竹在我手中变得灵动起来,经过精细的编织,一个个精致的竹笼子便诞生了。这些笼子不仅是我捉泥鳅的工具,更是我智慧和耐心的结晶。

每当春天来临,万物复苏,捉泥鳅的日子便到了。我会在放学后准备好饵料,如: 蚯蚓、春芽和粗米糠等,然后带着这些工具和饵料来到犁好的水田里以及死水塘中。轻轻地将笼子放入水中,用泥巴裹住饵料放在笼口上方,再用手在笼口附近划出一条泥鳅路。不一会儿,泥鳅便会循着饵料的香味钻进笼子,成为了我们的美味佳肴了。
接下来便是“妈妈菜”的制作过程了。母亲总是能恰到好处地将糯米粉、大米粉和胡椒粉等混合在一起,用温水搅拌成软硬适中的面团。然后,她会用手将面团搓成一颗颗像汤圆般大小的米丸子。待锅中的生茶油煎香后,米丸子便会被放入锅中煎至金黄酥脆。此时,再将炖煮得翻肚的泥鳅与米丸子一起放入锅中炖煮片刻,加入适量的盐调味。这样,一道色香味俱佳的“妈妈菜”——“煎米丸炖泥鳅”便大功告成了。
昨天,我从市场买回半斤泥鳅,也想照着母亲的制作程序和方法尝试着制作这道“妈妈菜”,但无论怎么努力,总是缺少那种独特的味道。或许,那正是母爱的味道,是家的味道,是时光的味道吧?
这些味道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记忆中,成为了我此生难以忘怀的珍贵回忆。
岁月流转,人事已非,但每当想起那碗热气腾腾的“煎米丸炖泥鳅”,我便仿佛又回到了那个从前温暖的家,回到了母亲的怀抱。那碗菜,不仅仅是一道佳肴,更是一份永恒的思念与回忆。
中国华南最高峰(有声网刊)
办刊宗旨:打造桂林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有声网刊名片(篇)
主办单位:桂林诗词楹联学会
承办单位:桂林诗词楹联学会群
桂林都市诗社格律诗词群
桂林都市文学社群
广西毛体书法艺术研究会桂林办事处(桂林分会)
名誉顾问:钟家佐 罗荣坚 韦保建 岑路 张次辉 常青
顾问:黄小甜 苏剑
终身名誉主任:黄家城
编委主任:韦天喜
编委常委副主任:阎天际
编委副主任:文辉 文长海 蒋铧 龚志林 欧铸辉 蒋漱玉
编 委(以姓氏笔画为序):
于水源 韦太芳 史凤颖 丘继荣 庄重 何渭清 李星明 李庆崇 李致音 苏平峰 吴宏明 周信发 周小华 胡桂芹 俸梓惠 钱开胜 秦一株 黄子曦 黄甄兴 梁聚福 谢光辉 傅金纯
名誉主编:宿富连 廖德宇 林军 杨思海 秦健华 李平华 唐长日 黄蓓蓓 林耀平
主编:文长海
执行主编:胡桂芹
编辑:毛碧琴 余文琴 刘一笑 赵淬 石仁庆 王永慧
统稿:蒋官军
插图供稿:王林
审稿组长:廖家驹
副组长:梁桂传
审稿成员:尹林 唐基苏 敬新谱
复审:丹霞屋主
终审:韦天喜
金牌主播文学顾问:
虹 老革命 清风 伊岚 山谷幽兰 金子 何伟生 玫瑰伊人 紫燕
(创始人:黄家城 文长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