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东
上个周末爬山,有位驴友问我,南山的月牙寺与合龙寺你去过吗?我说,十几年前去过一次。她说,在一位同学的朋友圈里看过两寺的图片,觉得不错,也想去看看。我说,太巧了,我们正好打算下个周末去。
印象里的月牙寺不是和尚庙,却是一座尼姑庵,一般人都觉得不可思议。我到过的寺庙里大多数在那修行的都是和尚,有尼姑的不多。记得那次在月牙寺里我们遇见过的都是尼姑,其中有一位年轻的尼姑,长得眉清目秀,但她却看破了红尘,做出了出家做尼姑的选择,大家都替她惋惜。合龙寺与月牙寺相距不远,至多有3公里,隔着一座山,在寺里修行的都是和尚。这两座寺庙,一座寺住的是尼姑,在山之阴;另一座寺住的是和尚,在山之阳,倒怪有意思。
2月25日8点,驴友们从英雄山立交桥南分水岭集合点出发,几辆私家车呈浩浩荡荡之势开往南山的高而乡核桃园村。
大约半个多小时之后,我们车队的其中4辆车就一起抵达了核桃园村头的停车场。而第一个驾车到达核桃园村的老丁却不知道把车开到哪里去了。我发了个位置给他,让他把车也开到停车场这边来。可是众驴左等右等,20几分钟很快就过去了,就是不见老丁的车影。大家都有点沉不住气了。我打电话给老丁,让他们直接去月牙寺门口等我们。
众驴进村。走在干净平坦的水泥路上,忽然发现一户农家的烟囱里正在冒着乳白色的炊烟,在朝阳下袅袅升起,感觉很温暖。那散漫的炊烟,渐渐消失于湛蓝的天空里,也把我的乡愁带到了乡下的老家里去了。
村里到处都是树木,虽然现在还是早春,树木仍然光秃秃的,但春天已经大踏步地向我们走来了。相信用不了多久,整个村庄必将被绿色所染透,那该是多么地富有诗意哦!我发现,这些树木以核桃为主,兼有少量的白杨等其他杂木,几乎家家门口都种有几棵核桃树,村道两边也是,这些树以青壮者为主,却也不乏老树,看来这个村子栽种核桃树的历史传统已经很悠久了。你也无需询问,这
月牙寺在核桃园村西南方向,在大队村委会前面路旁有块指路牌,但村路的岔路口却比较多,对于初次来的人来说,还真的不好判断该往哪个方向走呢。我十几年没到核桃园了,现在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也只记得一个大致的方位,具体怎么走哪还记得清呢?经常在南部山区的村子里行走,青壮年村民都比较少见,留守的多为老人和小孩,这也可以理解。我们在村里走了有五六百米的距离也没遇见一个村民,也许村民们都没有等到过完十五就早早地外出打工去了吧?经过一个较大的池塘,转弯上山坡,终于遇到一位老人站在家门口路边,怔怔地望着我们,发呆似的。我向老人询问了去月牙寺的路线。老人十分热情,指指山上说,沿着水泥路一直走,到了山上那座亭子,就看见了,南面山坡上就是。
我们在月牙寺门前与老丁等几位驴友会合。老丁解释说,我们几个都打开了导航,就是找不到你发的位置,真是邪门了!我就想起以前也曾经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不知道这究竟是哪里的问题。
月牙寺门前是一条山谷,蜿蜒伸向下游的核桃园村,这条山谷被村民们称之为西大沟或月牙寺沟。可见月牙寺沟之名是在月牙寺之后才有的。月牙寺坐落于德照山北坡上,依山而建,自下而上,错落有致;庙堂一例红墙碧瓦,雕梁画栋,颇有气势。至于月牙寺最早建于何时,却无人说得清楚,但从遗址的残碑断碣中可以找到明代时期的一点痕迹,说明这座寺庙已经具有悠久的历史了。据说寺庙早期曾有500僧众,与西面不远的灵岩寺齐名,香火颇为旺盛。后来寺庙开始颓败,直到上世纪60年代才荡然无存。面对千年古寺的废墟遗迹,有一位比丘尼,也就是尼姑,法号上果下毓者,决心恢复月牙寺。经过一番努力,众多的善人帮助,终于在原址附近恢复了昔日寺庙的辉煌,这真是一件大功德。
大门两边有副对联:念起瞬间畅游十法界,心歇片刻早入一佛乘。门楣上悬挂一块写有“月牙寺”三个大字的牌匾。我们从东侧门入寺。迎面有一“入寺须知”的告示牌子,首句即写道:寺院为三宝之所在……。但这“三宝”指的是什么却并非人人清楚。“三宝”源自佛教,是指佛教中的佛、法、僧。“佛”是佛教信徒做法事的地方,如“大雄宝殿”;“法”是佛家珍藏经典之所,如“藏经楼”;“僧”是指僧侣“燕息”(睡觉)的禅房,也称僧寮。意思很明显,这几处宝地,非佛家之人一般情况下还是少去转悠为好。
大门内楣上有“莫向外求”四个金色大字。佛家的理解是:人的福德固然有前世因果注定,但后天的积福才是更重要的,若多行善,少作恶,原本福薄的人就可以广种福田,让自己和家人有更多的福报。
拾级而上,寺内庙堂肃穆,阒然无声。也不知道尼姑们都在忙些什么,我们直到爬上大雄宝殿门前时,竟然一位尼姑也没见到,真是奇怪。大雄宝殿位于月牙寺的最高层,也是寺内最为气派最为壮观的一座大殿,已经接近山顶的位置了。大殿门旁有副对联写得好:朝诵楞严唤醒三千大千世界,暮念弥陀利益百万横沙众生。但是大殿上着锁不开放,我们只能从外面瞅几眼罢了。大殿后面有一山门,却不开,我们只好原路返回,从正门出寺。
天王殿后平台上有一座5层的铁香塔,大约有七八米高,比较壮观。一般香塔、香炉都是摆放在大殿门前面,而摆放到大殿之后却比较少见,也不知道这里面有什么讲究。下到天王殿门前,我们终于见到一位年轻的尼姑,有点白胖,还戴着眼镜,长相斯文,像是从佛学院刚毕业来的大学生吧?那尼姑像是害羞似的连眼也不抬,根本对我们视若无睹,转身就从我们视线里消失了。更为奇怪的是,我们在寺门口见到的那位扫地的小伙子又在寺内继续打扫卫生了。也不好意思询问他,但看其穿着有点像是出家人,又不完全像,估计可能是位居士吧?
离开月牙寺,从寺院西侧上山,至山顶,有许多的积雪尚未融化。大家踏着积雪,听着脚下发出的“咯吱、咯吱”的天籁之音,也怪有趣。
山顶上原来的土路已经变成了水泥路,我就有点找不到北的感觉了。我们沿着水泥路往东走了一段,遇到一男一女两位驴友。驴友很热心地给我们指了去合龙寺的几条路。
众驴下了垭口,沿着水泥路继续下山。转过山来,山坳里的合龙寺观音阁便露出了其巍然的雄姿。
下到半山,我们转向一条驴道,下到了寺庙最后面。记得原来寺庙后面有个小门,我们初次来就是从这个小门进入的。走在最前面的高哥传回话来说,没有锁门,但被铁丝拧紧了,进不去。大家只好沿着山坡上的小路继续往前走。忽见一小门,大敞着,大家便鱼贯而入。
通过一片婆娑的竹林,观音阁高高耸立于寺院的最后边,颇为气派壮观。阁前面台阶上矗立有观音塑像,东西两侧台阶下面各有一条金龙拱卫着。巨龙张牙舞爪,鳞甲灿然,势如飞动。只是这两条巨龙原来位置并不在此,而是在阁前水池上的一座南北向的桥上。现在这个水池子变小了,那座桥也不见了。
我们从后往前依序参观寺庙。过了地藏殿,楞严坛,也是没见到一位僧人,却在大雄宝殿前面遇到一位尼姑,大家都觉得有点奇怪。看尼姑装扮,觉得有几分像,但察其言谈举止,又觉得不像。好梦问她,你是居士吗?那女人既没有说是,也没有说不是,竟然没有搭理。我问,你在这里出家几年了?那女人也不应答,好像是反问了一句,有这个必要吗?而且语气也不甚友好,弄得我不知所措。我不知道是不是问了不该问的问题,想想也不至于,便没了继续聊的兴致。我怀疑此人不是真正的出家人,也许好梦的判断是对的,这人顶多就是个居士而已。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兴起的,有些寺庙或者道观,皆有社会上的善男信女来寺庙做义工,帮帮厨,打扫打扫卫生,具体还做些什么,我们就不知道了。这部分人多利用节假日来,时间长短不等,他们被称为居士。
出了寺庙,我们从寺西面沿着一条水泥路上山。到了山顶,君哥说,咱们今天还没拍合影呢。我看山顶上的风景不错,便招呼大家拍照。好梦说,咱们以东南面大山为背景吧。于是众驴以南面重山叠峦为背景愉快地合了一张影,以作纪念。
合完影,老丁带领3位驴友沿着来路返回月牙寺去开车,众驴则沿着一条古道直接往山下的核桃园村而去。
(文中部分插图借用了本群驴友之摄影作品,在此致谢!)
2024年2月27日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