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根据“泸州史话”群部分聊天纪录整理
时间:2024.2.29~3.2
地点:泸州史话微信群
网络平台
话题:泸州电影

聊天话题发起人 王伟先生
王伟:
在现在的泸州人中,谁还记得这条街吗?可能少有了,这条街就是当时的人民医院到现在的国窖桥下的口子上,它叫学坎上。为什么叫学坎上呢?听我80多岁的母亲讲“过去的人民医院住院部后门那曾是泸州的女子中学校门下,有一个多高的梯坎坡坡,所以叫学坎上,听说杨森的侄女也在这里上学呢。当时下面还不是五金公司的房子,这里曾经是泸州最早电影院的地盘……”。如今这里已在人民医院后来修建的房子里了。大家记得起大概形象不?讲述出来我画。
我凭记忆用三天时间完成了这幅心中的《泸州学坎上老街旧貌》:
曹本玉:
王伟,你画的学坎上,当年,基本是那个样。民国时期,学坎上曾是泸州育群女子中学。那个年代思想封建保守,女子不能在外工作,也不能上学,后来女子可上学,但也不能男女同校,更不允许同桌,育群女中,是泸州早期唯一女子中学。
之后成了电影院,记得名字不叫电影院,叫泸州剧场,白天作开会会场,有时也演剧,夜晚演电影。三十年代,许多著名演员周旋、李丽华、王丹凤、王人美、韩南根、殷秀琴、柏杨、赵丹等,演出的如《马路天使》《渔光曲》《一江春水向东流》《夜半歌声》等等著名电影,都是在这个剧场演出的。后,泸州剧场撤销,改为五金公司。是的,那个地方进门处,有好几步石坎坎。
罗文鹤(BOb):
忠孝路学坎上旁边的电影院,建国前叫泸声电影院,49年后,叫大华电影院。
解放前夕,我在里看过无声黑白动画片《米老鼠和唐老鸭》。解放后,看过电影《新儿女英雄传》《翠岗红旗》《六号门》《钢铁战士》等一系列建国初期的电影。。
特别是在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在这个电影院里,放映了由不少我方战地记者冒着生命危险,拍摄的战场上的第一手新闻资料。新闻电影由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按时间顺序,分成若干序列片。
门口当街的大广告上,画的是我方自愿军战士与北朝鲜战士并肩战斗,帽子上围着树叶,手里端着苏式罗盘机枪。
后来在慈善路孙家大院修起了泸州电影院,大华电影院拆掉,修了五金公司门市部。再后来,五金公司搬到肖巷子口,让位给红十字会医院(人民医院)。
至此,大华电影院便寿终正寝,我们当时5-7岁,现在已经近80岁的泸州人心目中留下一段抹不去的深刻印象。
庆悟宅主:
泸州电影史话,龙门阵,现在的年轻人多不清楚,值得研究。著名的自媒体人、地方文史网络作家江阳沽酒客有不少精彩的研究成果在网上发表,他还同罗文鹤先生有多次深入的交流并整理成文发表在网上。我把两位朋友的交流,搜录部分大家分享。
江阳沽酒客:
每一座城市都有一座以人民命名的公园、电影院和图书馆,这些我国在建国以后的公益服务设施之一,当然这样说也不太准确,应该是公众服务,因为公益是免费的,图书馆和公园免费,而电影院自来是要收钱的。
泸州的电影发展历史,还是有一百多年了,民国10年(1921年)泸州首次用手摇式发电机,放映黑白无声影片《卓别林滑稽剧》,轰动全城。自此人们才惊叹,除了川戏泸州河还有其他艺术表现形式能动起来,而且可以反复播放。
在民国时期,电影显然还是一种比较稀罕和高档的娱乐享受,当然经过上海的演变,本土明星的诞生,也逐步成为了大众娱乐。虽然泸州城在川南一角,由于它水路航运发达,流行事物也并不落后于大城市。不过在电视剧没有普及之前,看电影还是不是人人都能享受的。
罗文鹤:
泸州人民电影院的位置,在白塔寺人民商场西边(白塔寺就是今天泸州报恩塔)。紧靠路边,与中城公园(在今天摩尔酒店的大平台那里)里面的那棵老黄葛树遥遥对应,左右是商场一街与三街。
最初名叫乾坤大舞台。又可以演戏,又可以演电影。院子建筑比较简单,好像是用竹子绑的框架。大门开在公园路。放电影时,舞台上拉块荧幕。放映机架在观众席最后。大门开在公园路。
后来改成人民电影院,大门开在商场里,对着白塔。电影院门口有个大坝子,坝子中间有一个大的石头围栏围着的水池。大门左边有一排高高的大电影广告。广告下面,还有一排玻璃橱窗。60年代,橱窗里曾经贴了我国的22大明星肖像。
关于中国影坛22大明星,今天可能知道的年轻人凤毛麟角,在当时可不简单,他们不仅仅来自于老百姓的认可也是官方钦定,大多数都根正苗红,而是思想觉悟很高,并且都是妥妥的演技在线,分享了很多经典电影作品。
1961年7月1日是建党节,周总理同文化部在北京召开“全国电影故事片创作会议”,并与参会代表同游香山。在香山的最后一天,有关评选中国电影界自己的明星一事,再次被周总理慎重地提起。随后,在有关部门的组织下,四大电影制片厂(八一制片厂、长春制片厂、北京制片厂、上海制片厂)纷纷把候选名单送到周总理的手中进行审核。
周总理对这“二十二大明星”逐一挑选,主要突出新中国影坛的老、中、青演员队伍,并结合当年度轰动一时的影片的主演,最后确定了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赵丹、白杨、张瑞芳、上官云珠、孙道临、秦怡、王丹凤;北京电影制片厂的谢添、崔嵬、陈强、张平、于蓝、于洋、谢芳;长春电影制片厂的李亚林、张圆、庞学勤、金迪;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田华、王心刚、王晓棠;上海戏剧学院实验话剧团的祝希娟等22人,他们被定名为“新中国人民演员”,俗称“二十二大电影明星”。)
第一次修建的人民电影院,大门朝向白塔。从50年代,到70年代,我们从小学到中学,到工作,在这里看了很多国内外的著名电影,消磨了多少时光。
50年代读小学时,正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电影院上映了十几部苏联电影,记得起来的有《幸福的生活》,《列宁在十月》,《攻克柏林》、《乡村女教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普希金长诗歌剧《欧根-奥涅金》、乌兰诺娃主演的莎士比亚戏剧改编的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儿童片:《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青蛙公主(美丽的华喜丽莎)》、《大萝卜(奇异的种子)》、《阿廖沙锻炼性格》、匈牙利片《牧鹅少年马季》。
由于法国是西方国家最早与我国建交,在我50年代读小学时,可以看到法国电影。法国巨星钱拉·菲利普的《勇士的奇遇》,阿兰德龙《佐罗》、《巴黎圣母院》。
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
国产片以战争片为主。描写抗日战争的有《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地雷战》。描写辽沈战役的《黑山阻击战》,反映淮海战役的《南征北战》,《战上海》。孙道临主演的《永不消逝的电波》,还有《渡江侦查记》,描写抗美援朝的《英雄儿女》主题歌“烽烟滚滚唱英雄……”,和《上甘岭》的“一条大河波浪宽,……”流行到现在。《祖国的花朵》主题曲《让我们荡起双桨》已经传到我们的孙辈了。
怎能忘记的动画片《大闹天宫》,《哪吒闹海 》,《骄傲的将军》《小小英雄》……
还有歌剧电影《洪湖赤卫队》,《红珊瑚》《江姐》。
当时也有惊悚片。当波兰电影《冷酷的心》有个镜头,一个骷髅向观众哇的一声扑下来时,大部分孩子都吓得不敢看,有的还吓哭了。我白天看了《夜半歌声》,走出电影院时,在大太阳下总感觉心里冷飕飕的。
70年代后期,国家引进了一批日本电影。一开始,是当内参片,向部分人开放。记得每个单位发放几张票,带着干粮和水,进人民电影院,坐下来不歇气一连看四五部电影。有的人运气不好,在电影院熬夜看,一觉醒来,什么都不知道。我没有得到票,只能在电影院门口坐着,听到里面陌生优雅的音乐与对话,心里不是滋味。
以后逐渐开放了。《望乡》,《野麦岭》,《人性的证明》,《山本五十六》,《日本海大海战》,《金环食》,儿童片《铁臂阿童木》,《千与千寻》。整个日本电影,给人一个不屈的战败民族,从农耕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的痛苦不堪的,从上到下的深刻情景。
改开后,该电影院重新大改修了一次,大门又对着街面上。里面除了有一个大一点的主放映厅外,还有好几个小放映厅。
刘剑:

江阳沽酒客:
喜欢电影的朋友应该知道,世界电影不过一百多年的历史,电影诞生于十九世纪末,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革命。
电影是一门综合的全新的视觉艺术,它不仅可以真实地记录生活,还原历史,更可以凝固时光留住永恒!电影带给人们的远远不止感官上的娱乐满足,它还是我们了解世界、认识世界和开阔眼界的一个全新的知识窗口。
中国播放电影的时间正好在世界电影诞生的55年后的1896年8月11日,今天我要说的是关于泸州电影放映的历史。
民国6年(1917),一商人从重庆购回手摇无声电影放映机返泸时,夜宿泸县立石镇,应当地群众的要求,当晚在立石街上挂幕放映了一场无声电影。
很有意思的事情,居然不是在今天的泸州市区,这个商人是谁笔者已经无重考证,这个人可以算是泸州电影之父,而泸县立石镇的居民,真是很幸福的一群人,他们是泸州电影的一批观众了。
以后至民国21年的十多年间,当时还属于泸县城内先后在(现在泸州市区)纪念标、三牌坊、澄溪口、蓝田坝等地出现了一些临时电影放映场所,均属于手摇式放映机,电影票用竹片制成。其间的民国19年(1930),城区建成私营明星电影院。
民国26年(1937),纸制电影票代替了竹片电影票。民国27年(1938),以放映电影为主的前程大戏院建成。
民国31年(1942)10月,前程大戏院首次放映有声电影美国故事片《如此天皇》,连续放映一周,盛况空前。
民国34年(1945)冬,已停办的前程大戏院由原中国电影制片厂厂长郑用之等接管,更名为胜利电影院。
同年,泸声电影院在城区韩家坳建成。次年,已停办的胜利电影院更名为泸光电影院,继续开展电影放映活动。民国37年(1948),泸声、泸光电影院分别更名为国华、大华电影院,并成立“大国华总管理处”,负责对两影院的统一管理。
这是泸州地区首次出现的电影事业管理机构的雏形国华、大华两影院的电影放映业务一直开展、持续到解放前夕。
新中国成立以前,泸县辖管10个乡。从1917年泸县一商人在立石街上挂幕放映,泸州有史以来的第一场电影开始,泸州很多有钱人看准了这一商机纷纷投入电影院投资事业。
1930年、泸县城内张文清、兰和尚等人在城区大北门处利用一简陋房屋开办电影院,,取名“明星电影院”,由张文清任影院经理,放映无声电影,因受军阀欺压,流氓捣乱而停办。
1938年,刘姓建筑工程师将原“明星电影院”接收更名“新中国电影院”,继续开展放映无声电影活动。1940年“新中国电影院”因同样受军阀流氓捣乱而停止放映活动。
后原国民党师长余吉堂的侄子余顺天,曾留学比利时,土木工程师,在城区学坝上(即现五金交电公司维修服务中心),成立泸县新记前程大戏院股份有限公司,开办”前程大戏院”并通过余师长的关系,,由省银行经理李全丰担任戏院董事,余顺夫任经理,前程大戏院主要是放电影,其次是演戏。
1942年10月戏院将原使用的无声电影放映机,改装为有声电影放映机,在城区第一次放映有声电影美国故事片《如此天皇》,该片在戏院内连续放映一个星期,在全城造成巨大的轰动。
随后国产有声黑白影片数量逐渐增多,影片内容以武打片为主如《荒江女侠》《太湖女侠》《火统红莲寺》《大闹天空》《八仙过海》等;抗日战争时期映出的还有《夜半歌声》《马路天使》《大路歌》《十字街头》等片。
蓝田飞机场建成后,美国空军进泸县,美国和印度影片开始输入城内放映,由于影片故事情节较紧凑,更能吸引观众。一部影片可放映1个多小时,电影放映活动基本上能正常进行。
1944年6月,因城区公司电压器自行触电烧毁,以致南城停电,该院被迫暂停数日,在停止放映电影期间,国民党驻泸部队派兵数人前往该院侦查驻营地点,即见院址宽敞,颇可驻兵,准备将该院作驻军营地,在此期间,戏院已自行购置安装了发电机,积极准备恢复放 映。
为制止驻兵,前程大戏院股份有限公司经理余顺天,书面请愿泸县县政府要求制止戏院驻兵,以免影响电影放映。泸县县政府接到该院呈文后出面制止,并于5月17日书面传呈国民党驻泸警备司令部,要求停止在该院驻兵。经泸县政府出面交涉,前程大戏院恢复了电影放映活动。由此,前程大戏院与国民党驻泸军队产生了矛盾。
1945年,该院在放映电影时,与国民党驻泸第五伤兵疗养院伤兵发生纠纷,受到欺压,院内设施经常遭到破坏,后因疗养院伤兵在戏院与国军203师发生冲突,将戏院内设备全部砸烂,戏院被迫停办。1945年冬,原中国制片厂厂长郑用之,剧务科科长潘自安,因制片厂垮台,来泸将已停办的“前程大戏院”接收后更名为”胜利电影院”重新恢复放映活动。
由潘自安任电影院经理,郑用之任董事长1946年该院因无后台,不到一年就停止了放映活动。
1945年,泸县稽查处长周迅予的内弟杨志俊、在韩家坳(后日杂公司大楼对面)开辟“泸声电影院”。1946年又将停办的“胜利电影院”折价接收,更名为“泸光电影院”杨志俊任两院经理。1948年周迅予调离,电影院失去保镖,被水上警察纠集一伙亡命之徒,砸烂影院设备,打伤影院工作人员而被迫停办。
1945年3月,泸县县政府根据国民政府,1948年7月28日修正公布的《电影检査法》第六条至十二条之精神,发布了《关于按期呈送放映片剧情以便审核的训令》该训令规定:放映影片须3日前将剧情送县政府审核,经许可后始得放映。各影院都必须按时呈送。
自训令发布后,各影院先后书面向县政府呈送审查的影片有:《恭落发财》、《红花瓶》、《魂断蓝桥》、《玉碎珠圆》、《苏武牧羊》、《薛仁贵美柳迎春》、《女同学》、《小人国》、《号角齐鸣》、《有口难言》、《糊涂英雄》、《桃花宫》、《13号怪屋》《青春世界》、《小红伶》、《双枪将》、《泰山约寻子》、《影城乐府》、《乱世情鸳》《月落鸟呼霜满天》、《战鼓情花》、《雪地惊天》等中外故事片内容简要。
1947年7月19日,经泸县议会大会讨论后通知,县长签发执行,泸县开征附加娱乐场所票费,,全县影剧院和各娱乐场所每票征收100元附加费,以用于基础建设。
1948年,原“泸光”、“泸声”电影院经理杨子俊把两影院折价转让给叶先淳、周进成经营。叶周接手两院后将“泸光电影院”更名为“大华电影院”,“泸声电影院”更名为“国华电影院”。
成立了“大国华总管处”,负责对两院的统一管理,叶先淳任管理处经理。叶先淳原系重庆“国泰电影院”的地方放映学徒,有较好的放映技术,加之当时七区专员公署专员陈离的私人秘书唐均明的夫人夏温珍在大国华总管理处任会计,因而使电影院有了靠山得以维持经营到1949年解放前夕。
后叶先淳离开泸县,委托原“大国华总管处”黄金代理经理职务,负责对两院的经营管理。在此期间,放映影院影片主要来源于重庆,上映影片有《九死一生》、《文天祥》、《清宫秘史》、《清和薄命》等片,每张票价为一个银毫(折价2角)。
直至解放初期,仍有“新华”、“大华”两家影院从事电影放映活动。
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关心泸州电影发行放映事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泸州的电影发行放映事业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已逐渐形成一支拥有六个市、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各类放映人员1,000余人的电影发行放映队伍。那又是新的一页了。
(<泸州民国时期,电影放映及影院发展史话,一段光影传奇历史>(2022年11月18日15:22发表于四川)
曹本玉:
学坎上的梯梯上去,走过电影院旁边,后面还有一个南城小学。解放后,小学名字改成忠孝路小学——市三小——二太街小学。
王伟摄影 王老师,整个图片基本上像。不过我觉得进电影院门口的梯梯还要宽一点 ,右边只有一个票房的位置。电影院入口两边的面街的楼上,各有一块大的电影广告画。
董代富:
王伟摄影学坎上图片像。曹本玉老师的解说正确。
罗文鹤:
泸州《新华电影院》又在哪里呢?
公园路到迎晖路拐弯处的电影院,49年前叫泸光电影院,,49年后叫新华电影院。
该电影院场地不大,夹在中城公园北门,钟鼓楼旁边的凤英医院与韩家坳之间,地势平坦,门口有一块小坝,两面壁头上挂着当时的各种电影广告,进去后,荧幕在靠中城公园一方。
在那里,我们看了几乎与学坎上相同的电影。《白毛女》,《刘胡兰》《赵一曼》,《八女投江》,《鸡毛信》等以抗日战争时期内容的电影。
当时的学生票两分钱一张。一到周,学校会组织我们去看的。
51-2年,白塔寺改成了人民商场,修了《人民电影院》,《新华电影院》拆掉,修成两排绿门窗、一楼一底的居民大杂院。城市改造后,现在街面上是爱心金和眼镜行,楼上是平安保险公司办公室和宿舍。

曹本玉:
我记得四十年代,在公园路有一个电影院,在商场对面那一排,电影院较小,好像是私人开办的,具体地点在公园西段,高墙下一排不高的平房里,今摩尔临主干道处,记得当年这个小电影院,就时开时停,记不得它的名字。这个小电影院开得较早,后来在公园路西出口处,街对面大约在一九四三年修起了“乾坤大舞台”,白天演话剧,夜晚演川戏,抗战胜利后,乾坤大舞台改修为商场,大门面向商场,改为较宽大的人民电影院。
我在那里初次看宽银幕彩色电影,不卖票,按正科级以上分批观看内部电影,《呵,大海》,《三本五十六》,《望乡》等四部蜀反动,批判性电影,从黄昏七点半入场,至次日晨六点出场,看了一整夜。这几部影片来自日本,音响适当,色彩柔和,看了约近十个小时,头不晕,眼不花,也不皮倦。
蓝集明:
网友们聊天的文史信息量非常大。我也想写篇文章摆摆与“学坎上”有关地老龙门阵,同朋友们的分享。
(待续:学坎上的老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