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华南最高峰第212期桂林都市头条

邓祝仁先生投稿授权发布
邓祝仁供图
执行主编韵芘胡桂芹导读:
南溪山媚俏樱花,贞韵姣妍迷彩霞。
络绎纷裁骚客醉,桂林秀丽一奇葩。
注:中国桂林南溪山樱花妖娆。
樱花与桂林
作者:邓祝仁
(一)
樱花开了!在霏霏小雨中幾次三番逛了南溪山樱花园。热烈绽放的有粉紅的冬櫻、粉白相間的大渔樱和红色的台湾钟樱,它们的花期都在一月-三月,其余品种不是骨朵,就还在冬眠。
冬櫻,是櫻花中的另類,臘月開放,不聲不響,在萬物凋零,連梅花也尚未來得及綻開笑臉的箭雨風刀中給人驚艷驚喜。

大渔樱,緊隨冬櫻之後,一朵一朵,连缀排开,直至树梢,滿身銀裝,白花花一片,自有梨花、李花般的青秀与清新。
我更喜歡隆重熱烈的台湾钟樱,别名复瓣寒绯樱,又叫八重寒绯樱,简称八重樱。八重寒绯樱,大都三五朵一束,呈吊钟状,像吊钟花一般朝向你,朝向我,朝向每一個賞花人。花色娇艳,深紫红色,喜气十足,颇有牡丹的富贵之气,所以有人又称之为牡丹樱、中国红。好一个充满魅力,引人遐想的名字。
毛毛细雨,无声无息。八重櫻的每一束花瓣,无不雨珠滴滴。我数了数叶瓣,一层一层,一团一团,敞开心扉,雄蕊针针,迎春风春雨,拼命吮吸。花团通红,如小女孩的娇腮散发点点热光,划破冷空雨雾,在这春寒料峭的日子里。此花花期早而长,正月里,别的樱花尚在冬眠,它已酥胸绽放。其特点是:花已绽,而叶未长;每一束花都长在树干上;树干褐色,裂缝横布,缝隙犹如嘴唇微张,是维持妖艳花姿的神秘气孔。

樱花,毋庸讳言,是日本的骄傲和象征。青涩玩伴从桂林移民日本四十年,俨然以日本人自居了,言必称樱花,不再像他当导游那会开口“桂林山水甲天下”,如同作家冰心在《樱花赞》里念叨的:到了日本之后,首先要谈的是樱花。你若是在夏秋之间到达,他会很惋惜地说“你错过了樱花季节了” ;你若是冬天到达的,他会挽留你“多呆些日子,等看过樱花再走吧”。桂林,是个跟樱花和日本恩怨情深的魅力都市。
桂林,有多个风景区生长着樱花,而最大的樱花园在城南南溪山景区。南溪山樱花园涵盖山之北麓、南麓和南溪河中央的金莲岛。南溪山樱花园不仅面积最大,而且品种最多、赏花期最长。我居南溪山西麓,距樱花园仅数百步之遥。南溪山周遭是我茶余饭后、阅读写作之余散步、散心、放飞自我的地方。我熟悉这里的一切,热爱这里的一切。

在桂林,南溪山是最早开发的几座名山之一。此刻,我无意唠叨唐代著名诗人李渤(772-831)宝历年间(825-827)帅桂时开发南溪山的陈芝麻烂谷子,只想简单勾勒勾勒近四十余年来南溪山景区引进、培植樱花的一点往事。
一九七九年,日本国熊本市和桂林缔结为友好城市,三年后(一九八二年),南溪山景区就成功引进了三株河津樱——日本樱花中最时尚的新品种;一九九二年,南溪山景区樱花园正式宣告建立。

时间回溯到一九七三年,国家正式批准桂林像北京、上海一樣对境内外同时开放。从那以后,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桂林成了日本友人最嚮往的中國城市之一。日本国圣道教团祖师爷岩峙照皇先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知道桂林、认识桂林、访问桂林、熟悉桂林、钟爱桂林的。他太喜欢桂林山水了,以至于发自内心地表示欲促其扬名世界,而设法给桂林捐赠了一批樱花树,使南溪山景区樱花园一夜之间得以初具规模;接着,“圣照”先生又慷慨解囊,出资成功助推南溪山樱花园林建立起来。桂林为了对这位日本友人表达谢意,特授予岩峙照皇先生为桂林市荣誉市民,并以尊讳命名南溪山樱花园,曰“圣照樱花园”。

(二)
这几天,正值癸卯冬月腊月交接之际,时令尚在小寒大寒之间,好几个下午,我先登上南溪河中央的金莲岛,然后漫步于南溪山北麓的樱花园。金莲岛上的河津樱、云南樱、台湾红粉佳人这类早春樱连花骨朵都尚未形成;而山北麓樱花园正西头的好几株冬樱,竟然全都敞开心扉,酥胸迎客了。
粉红色的花瓣,如同十五六岁少女绯红的细嫩脸蛋;花萼针针,刺向天空,如同小姑娘薄薄衣衫内丰满、硬朗、坚挺而尚未发育成熟的小乳苞;挂满这些小脸蛋、小乳苞的枝条,则如同阿娜多姿的东方小美人的娇小身段。行径微风里、细雨中,发现从树梢到枝条,从骨朵、花瓣到叶片、枝头,无不挂满雨滴、水珠,晶莹剔透,洋溢生气。值此隆冬之际,正是冬樱展示容貌,舒展身姿的绝佳时候。

好生叫人奇怪的是,我突然发现,花儿也有另类——像河津樱一样,本来也要到早春二月才开放的大渔樱,眼下居然已有零星抢先绽放,先期来到人间的幸运宝贝。它们正开怀沐浴好雨,迎接我这位时常会面的老朋友!
朋友奇怪,问这么冷的天冬樱、大漁櫻也怒放盛开。我告诉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樱花在头年夏初凋谢,气温升高,花芽随之开始休眠。全樹光禿禿。秋去冬来,气温逐渐降低,花芽方慢慢从休眠中苏醒。桂林这地方,即使寒冬腊月,也吹三天南风,随着气溫上升,暖气回流,细雨飞扬大地,如润如酥,花芽饱吮雨汁,嘴微吐露,绽放花开。此时,气温越升高,雨水越充足,空氣濕度增大,花儿就会开得越加热烈。品种不同,花期不同,开的早晚也不同。在日本,冲绳最暖和,樱花开得最早,其他地方一般到三月下旬或四月才开放,北海道呢五月才能见到盛开的樱花了。即使在中国华东地区也得三月下旬才开花。我们桂林地处华南西部,緯度低些,相对暖和,所以一二月份别说冬樱,连复瓣寒绯樱也绽放得热闹非凡了。这不以为怪。

退休以后,近二十年来,每逢樱花开放的时节,我散步散心大都在南溪山下。霪雨霏霏又如何?羽绒服,呢绒帽,冲锋衣,折叠伞,一应俱全,全上阵可矣。一些小姐姐比我更夸张,她们浓妆艳抹——穿汉服的,穿旗袍的,穿长裙的,穿各色卫衣的,自然,也不乏着稀少奇巧的和服者。至于拍照神器,应有具有,老朽甚至都叫不上那些玩意的名号。今年冬月腊月,时而阴冷,霪雨绵绵;时而回暖,骄阳偶现,一个多月了,大地似乎就没有干爽过,空气总是湿漉漉的,远处的山峦被深锁雾霭之中,不,一切都笼罩于迷茫烟雨之下。
谁不讨厌这恶劣的环境?不,樱花喜欢这样不冷不热,充满湿气的天气。这些尤物从来是阴风冷雨的孪生儿,它们准时从休眠中苏醒过来,无处不在,悄无声息。所谓“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先生哪里知道,天高皇帝远的南蛮之地,穷乡僻壤之桂州,其春雨之润之酥,其草色之嫩之幻,绝对赛过十三朝古都之“天街”哟。
很久很久以前,笔者孩提时代,桂林的腊月和早春未免单调些,主要代表除了小草、菜花、路边杂花等,梅花、桃花也属稀罕物。如今品种繁多,五彩缤纷,花团簇锦,无须等到仲春季春时节了。不信,请看:粉红色的冬樱,火一样红艳艳的复瓣寒绯樱和貼梗海棠,黄灿灿的迎春和白、红、粉色都有的梅花和山茶花,还有路边、草地上那些叫不出名儿的五颜六色的小花,无不竞相开放。桂花树呢,桂籽颗颗,青涩稚嫩,随风点点,而紫色嫩芽业已布满枝头,指向长空。只有银杏、苦楝,伟岸孤傲,我行我素,从头到脚,俨然一身黑秃秃,光溜溜,但是谁敢否认它们没有在收拾行囊,蓄势待发,迎候新春?啊,我充满生气的桂林早春!何必悲观?美好和希望从来蕴蓄在绝望悲歎之中。

(三)
众所周知,樱花是日本的骄傲和象征。1963年上高中那会就晓得了的。多年前的正月里,我在微博上传递过南溪山赏樱的信息,引来无数相识未识的微友围观。好几位同行朋友诧异地盯着我。我知道,她们想知道我何以懂得这么多。那我就不客气了——我出身菜农世家,热爱园艺,二十岁到三十岁十年的青春全部奉献给了种菜养花,养花种菜本就一个德行:细心、耐心、不怕累。所谓“一亩园十亩田”。朋友还是一脸迟疑。我只好回到文章开头,明白告诉她,我喜欢樱花关注樱花与桂林几十年了,我的思绪与诉说延伸至很远很远……
我们穿越到一九七九年,那时桂林、熊本刚刚缔结为友好城市。参加缔结条约的桂林市领导中,崔金才(时任桂林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广西分会副会长)很支持我和我朋友的关注,访日归来,他和我们讲到他在日本时的感动与感慨,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在他榕湖边的家里,我看到了他访日的照片。如今屹立十字街闹市区的微笑堂,当初就是从熊本引进的项目。岁月沧桑,物是人非,崔领导已经仙逝,而南溪山公园里的樱花依然盛开。睹物思人,情感绵长,谁说樱花只能让人伤感不能温暖慰藉呢?
当然,我不会忘记二战时日本飞机对桂林市区的狂轰滥炸,一座好端端的城市转眼间变成了废墟。那些日子,我祖父祖母带着一家人“躲日本”,大姑姑一家疏散到临桂会仙圩,在那里安了家,几十年后,老了老了才返回桂林老家。可有的人每每提及这场战争,时不时会显露出某些得意,说是当年几倍于我的日本兵被桂系军队打得哭爹叫妈,如何如何……对此,我在看到可靠的完整的档案材料之前,是不予置评的。我不止一次翻阅过《白崇禧将军身影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二零一二),书中没有一幅关于桂林守城战的图片文字,编选者白先勇先生也没有专门提及一个字。为什么噤若寒蝉、讳莫如深?为什么?网上有一些只言片语,但无不缺乏说服力。
猛然想到,今年 二月二十八日,是中国现代作家冰心(一九零零-一九九九)女士逝世二十周年的忌日,自然就联想到一九六一年她六十二岁时写的散文《樱花赞》,我和这篇文章的渊源可谓久矣!
一九七八年,在广西师院中文系(今廣西師大文學院)的课堂上,老师是专门讲解过冰心的这篇散文代表作的,冰心或许是中国现代作家中对樱花倾注感情最多的一个。
我翻出冰心女士的《樱花赞》,脑海中浮现出她在文章中提及的八重樱,引述过几句黄遵宪的《樱花歌》,说丰满红润近乎北京城里春天的海棠。
冰心活了九十九岁,是个长寿老人。在中国作家中,她顺风顺水,比较吃香,运气比年龄相近的男女作家都好。除了“文革”初期被抄家、批斗,短暂进“牛棚”之外,她一辈子过得平稳安逸,无须提她早年所享受的读书、恋爱、婚姻与自由了,二十岁即扬名文坛……这些她的儿时玩伴林徽因是不敢梦想的。改革开放以后,冰心辛勤写作,荣誉诸多,虽然八十岁脑血栓,还骨折,但总的平稳至离开人世。这是否得益于她的温婉和聪颖,我没有往深处想,但从散文《樱花赞》似乎可以寻觅出一些答案。
最早阅读《樱花赞》是一九六三年,高中时代,整六十年了。那会,在穿山脚下,学校的图书馆藏极其丰富。当时我对樱花并无什么概念,无图片无影片,只记得挺羡慕作家到日本访问,观赏樱花。十数年后,高考恢复,到三里店念中文系,写作课上,老师挑出《樱花赞》专讲,具体讲了什么了无印象,依稀记得老师的焦点集中于罢工的日本汽车工人,说这是象征中日友谊的樱花,云云。老师自然没错。可这些字面上的东西,哪个学生读不出来呢?当时就有疑惑,为何不引申讲一讲黄遵宪的《樱花歌》……不知现在的大学讲坛怎么样,是否依然故我平铺直叙,“传道受业解惑”?网上有言论,谈及冰心的风格,多半来源于泰戈尔,说她的诗是泰戈尔的汉化,徐志摩甚至说冰心是“最有名的神形毕肖的泰戈尔的私淑弟子”。还有人八卦,说冰心与林徽因是近代版塑料花姐妹,她们这对才女之间的斗争远比“宫斗”精彩,不喜欢她的,说她矫情、虚伪、无病呻吟,而喜欢她的,则说她温暖、热心、积极向上。论者言之咄咄:早年的冰心,是暗讽过林徽因的,女性最大的野心体现在攀比之上,有女人的地方就有战争……这些八卦,暂且不表,那毕竟是冰心三十来岁时候的事情,谁年轻的时候情绪激动起来不干过一两件好笑的傻事呢?

(四)
我想象的翅膀飞翔到甲午海战,徘徊在一八九五年中日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和导致的乙未战争之間,想说的话陡然间增加了许多,这可跟桂林一个鄉賢——唐景崧(一八四二-一九零三)——紧密相连喲。这位晚清时代从桂林走出去的热血翰林,当时正在署理台湾巡抚任上,他应该是晚清和日本人关联最多的几个高官之一。
马关条约签订以后,举国激愤,抵制声一浪高过一浪。光绪皇帝下诏免去了唐景崧在台湾的一切职务,令他立即“来京陛见”,并饬令其通知在台的大小文武官员“陆续内渡”。清廷惧怕日本,不仅免除了唐景崧的一切职务,而且切割了跟台湾的联系,居然还停止供粮、供饷、供武器。
唐景崧面对上谕和危局无可奈何,面对台湾士绅民众的呼声和强留,他抹不下情面,拍屁股一走了之,他选择了留台抗日,被推上“台湾民主国”总统岗位,率领台湾民众抗击日军。
哼着樱花小曲侵入台湾的日军恼羞成怒,决心千方百计抓捕唐景崧,要挟清廷。他们放出间谍,散发谍报,制造谣言,诬陷唐景崧自焚府衙,携款潜逃香港,必欲搞臭搞垮唐景崧而使其无处藏匿。
日军攻陷了基隆,逼近台北,台北出现内乱,总统府被烧,库银被抢,唐景崧见大势已去,何必做无谓牺牲,只好乔转打扮,在淡水登船,在海上周旋二日,躲过日军、乱军搜捕,仓皇内渡厦门,辗转回到家乡桂林,开始了他晚年的另一种人生,终于成为桂剧剧本创作和桂剧改革的奠基人,成为广西民主维新运动和现代教育改革的先驱。
近几年来,我阅读了清代宫廷保存的各种档案材料,对唐景崧的这段历史略有了解,如果把唐景崧还原为一个普通人,我的感觉是,唐首先是一个重尊严,有主见,性格耿直,仗义疏财,颇有人民性,敢做敢当,有点自由民主意识的好玩而有趣的文人;其次是一个学识渊博,诗文俱佳,书法上乘的热血翰林;然后才是一位忠君爱国,恪于职守的清廷高官。
作为读书人,我感兴趣的是,唐景崧居然是台湾谜语、诗钟的始祖,他周围有一大帮台湾一流文人,他在台湾举行过牡丹诗会,诗会成立时的牡丹花悉数运自上海,可耐人寻味的是,翻遍其著作、日记、书信、诗歌、奏折、电报、谜语和同代上司、幕僚、好友与学生的回忆文字,居然没有发现他提一提樱花,写一写樱花,哼一哼樱花,一处、一句也没发现,这是为什么?是装傻还是排斥?

行文至此,我就不得不提一提和唐景崧同时代的“日本通”黄遵宪(一八四八-一九零五)了。黄遵宪比唐景崧小六岁,举人出身,学历、官阶比唐景崧低了一大截。黄也是一个有个性重实际的人物,他得友人青睐,置父母反对于不顾,毅然放弃科举,不考进士,去日本发展。光绪年间在日本做过四年驻日参赞(一八七七年-一八八二年),有《日本国志》与《日本杂事诗》传世。
黄遵宪有一首题为《樱花歌》诗,描写日本樱花节举国狂欢的盛况,全诗六十二句,前五十二句七言,后十句杂言,共四百多字。请允许我撇开那些味同嚼蜡的政治语汇,拈出专门描写日本樱花节到来时举国赏花的狂热场景的句子:墨江泼绿水微波,万花掩映江之沱。倾城看花奈花何!人人同唱樱花歌……将军好花兼好游,每岁看花载箫鼓。三百诸侯各质孥,争费黄金教歌舞。千金万金营香巢,花光照海影如潮,游侠聚作萃渊薮,真仙亦迷脂夜妖。……嗔云吹雾花无数,一条锦绣游人路……十日之游举国狂,岁驩虞朝复暮 ……天雨新好花,长是看花时。
这或许是中国古代诗人中较早集中笔力讴歌樱花的诗歌,诗人假借樱花的绚丽形象和欢度樱花节的疯狂场景,寄寓了他反对明治维新和颂扬德川旧政的情感与理想。也许正因黄遵宪的保守回望,素来关注邻国动向,维新改革意识强烈的唐景崧才着意回避黄遵宪或樱花吧。
本写樱花与桂林,竟然拉拉杂杂说出了这么多昏话来,就此打住。
注:
初稿于二零一九年二月、二零二三年二月二日稿与二零二四年三月一日校改、定稿。
(↓)邓祝仁教授:

中国华南最高峰(有声网刊)
办刊宗旨:打造桂林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有声网刊名片(篇)
主办单位:桂林诗词楹联学会
承办单位:桂林诗词楹联学会群
桂林都市诗社格律诗词群
桂林都市文学社群
广西毛体书法艺术研究会桂林办事处(桂林分会)
名誉顾问:钟家佐 罗荣坚 韦保建 岑路 张次辉 常青
顾问:黄小甜 苏剑
终身名誉主任:黄家城
编委主任:韦天喜
编委常委副主任:阎天际
编委副主任:文辉 文长海 蒋铧 龚志林 欧铸辉 蒋漱玉
编 委(以姓氏笔画为序):
于水源 韦太芳 史凤颖 丘继荣 庄重 何渭清 李星明 李庆崇 李致音 苏平峰 吴宏明 周信发 周小华 胡桂芹 俸梓惠 钱开胜 秦一株 黄子曦 黄甄兴 梁聚福 谢光辉 傅金纯
名誉主编:宿富连 廖德宇 林军 杨思海 秦健华 李平华 唐长日 黄蓓蓓 林耀平
主编:文长海
执行主编:胡桂芹
编辑:毛碧琴 余文琴 刘一笑 赵淬 石仁庆 王永慧
统稿:蒋官军
插图供稿:王林
审稿组长:廖家驹
副组长:梁桂传
审稿成员:尹林 唐基苏 敬新谱
复审:丹霞屋主
终审:韦天喜
金牌主播文学顾问:
虹 老革命 清风 伊岚 山谷幽兰 金子 何伟生 玫瑰伊人 紫燕
(创始人:黄家城 文长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