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学《道德经》第66章俗解
有这么一则故事。上世纪50年代,美国的当届总统叫杜鲁门。杜鲁门政绩如此不在咱评价范围。美国是驴象政治,这叫民主。两匹有个性的动物互踢互咬永远无休止。这里只是说杜鲁门总统长的不十分英俊挺拔。所以反对他的人却敢于污辱他的长相。有一次,杜鲁门随意在街上散步,忽然想了解一点民意。于是拐进一家小院子,轻轻叩响这家的门。一会儿门开了,岀来一位中年妇女。
杜鲁门总统是民主党侯选岀来的,形象是"驴"派。可这位妇女是共和党,属于"象"派的。政治观点不同,驴象之争是家常便饭了。中年妇女本来长的和蔼可亲,可见了杜总统后马上拉下了脸,"你找谁?我看你长的很象杜鲁门,那家伙够恶心的"。
杜鲁门碰了钉子。他轻松一笑,"对,我就是杜鲁门,那你恶心吧。"他招了下手,回头离去。中年妇女一时懵逼了。

国人看过的也要懵逼。不是开玩笑吧,一国的总统,按古代讲是皇上,是国王。皇上和子民对话,子民不畏死啊,而且敢反唇相讥总统,杀几次头都不够。总统也放下了特有的天威,幽默几句转身就走了。没大没小。孔子若要看到此情此景,礼崩乐坏,大逆不道,得把鼻子气歪了。可老子不一样,他就希望是这样,小人物也是人,自然可以张扬。大人物主动低下高贵的头,天下太平。
笔者也在某机关工作,前些年同室一位已故友人,生性懦弱。特别对大小官人,天生的恐惧症。他讲了自己的偶遇。一次到舒适间小便,解手完要撤走时,对面来了本厅的一位大领导。他即刻发慌毛乱了,不知说什么好。情急之下,"X厅、厅长,您亲自来了?"
哦,哦,领导倒是很和善的,差点笑出来。排毒这种天地活儿,谁不亲自来呢。明知说话不着调,他赶紧逃出来,擦去额头上的虚汗。
这位友人浑身是病,后来年过五旬就夭寿了。他跟我说心里话,每天蚊子苍蝇一样飞来飞去,没人正视扫一眼,太可悲。做梦也想弄个科长处长干,也能指使人,也能直起脖筋耀武扬威一下。朋友有才气,喝了一肚子墨水。但没读出自信。如果他活的象美国的那位中年妇女潇洒,不至于短命。
自古中国特色的官官关系,是官大一级压死人。官民关系,现在叫干群打成一片。一片打的怎么样,不必赘言,我们活在当下。

《道德经》第66章,老子当然注视到社会层级的三六九等。圣人和百姓如何相处,大人物和小人物如何和谐,道理如下。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在老子全部的思想体系中,必须记住几个核心概念,如无为,道法自然,不争等。前章也说过,本人有一份特殊的感觉,无论学到老子阐述的哪一章经文,谨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两句,可当作一把解锁道经的基本钥匙。
不信试着看。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说国王和百姓,说圣贤和凡人,怎么又扯到大江大河大海。老子说道理,想让你喝白开水一样简单消化,又想把道理背后的道理也说明白。天道地道人道从哪里来,道法自然,道理从宇宙变化的现象里找岀来。
不只是老子,人类东西方所有伟大的哲人,启悟出大智慧,都不外乎几个来源,或面朝大海天空,或仰望日月星辰,或登临高山之巅,或戈壁大漠闭关。无论和尚还是道士,是基督徒还是犹太人,无论任何男女,到了如此的环境,人人自然会被穿破生命的小格局,大自然会逼问,你算什么东西?
据考证和传说,老子一生走遍不少地方,还没有直击过海洋。见识最大的水面是额济纳的居延海,实际是内陆的大湖泊。道冲,无大无小,见微知著了。
老子说,江海湖泊之所以为王,还是百谷的王。百谷是千川百流的意思。成王的原因,是江海处于最低洼的位置,善为下。敞开宏大的胸怀,接纳来自各方的滴水,小溪流,然后汇聚为浩瀚的海洋,不成王不行。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上民,先民,是占据高人一等的位置。
在此,老子使用了生动的比兴语言。江海之所以为百川王,是善下,把自己放到极低最下端。圣人呢,指那些统治者,有权有势的,有大学问的圣贤,要想有社会威望,获得大众的仰视,成为区别于大众的"上民",必须向江海看齐,把自己置于谦下,语言低调。要想成为大众领袖,欲先声夺人,让大众唯马首是瞻,恰恰不是高举高打,而是默默的用行动做昭示,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先人后己,将自身的利益放在后面,用实实在在的责任担当,赢得人们心服口服的尊敬。
把中国佛教发扬光大的禅宗鼻祖,著有《坛经》的六祖惠能说,"见性为功,平等是德"。这是修行修德人的目的。读懂自己,明心见性,一以贯之。是内功的修为,是充分的掌握了自己。平等是对宇宙内万事万物的尊重和敬畏,是对所有众生的平常心和尊重,这就是德心。夸夸其谈不行。有德心还要付诸于行动。起心动念都是佛,举手投足都是德。
释迦牟尼佛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有人就理解歪了。以为佛祖自比为最大的老天爷了。佛祖的"唯我"是说每一个我,我自己。"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更多的人理解的走了偏门,并不是佛爷让你自私透顶,私欲纵横,是让你搞清楚了自己,内观做功夫,看清自己的本相。不怎么做的话,天地也和你过不去的。你纵然每天喊着爱国爱家,连自己都不爱,这叫扯淡。
读懂自己的人,明心见性的,深知自己的浅薄,所以才懂低调做人。道之反之动,越低调越高尚,不要王反而成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民不厌。"
老子和其他的圣贤,都主张人人平等。孟子的一句话"民贵君轻",反对等级和压迫,还得罪了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把孟子的供祭从圣人殿移了出来。平等是人类理想主义的追求。
既然差异化,不平等作为不可改变的现实而存在,老子说,真正得道的统治者,以及那些地位居于老百姓之上的圣贤,犹如江海王,俗话讲人中龙凤的人,他们占据了天时地利,但老百姓没感到欺压,没感到负担加重。这些高高在上的男女引领众生,做头羊的角色,大众却没有感到被驱赶,没有被不尊重。得道的圣人从不伤害老百姓。
圣人的这些行为老百姓是有目共睹的,所以他们"乐推而不生厌"。乐推,是主动的敬仰,发自内心的拥护。下层大众被好领导们的无私奉献,牺牲自己利益大众的精神所感动。不是被强迫称神仙,不是被号召喊万岁。这么做是众望所归,受之无愧。老百姓愿意拥戴是怀揣感恩之心,绝不会厌恶。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争,夺取,抢到,与对方较力占据利益。
人活一辈子,生来就有争的天性。婴儿一生下双手紧握,大吸人世间第一口长气。准备好了争。俗话说,佛争一炉香,人争一口气。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不争不行。争完一生,伤痕累累。最后撒手人寰,呼岀一口疲惫不堪的浊气,啥也不要了。不争了。于是轮回去了。
老子却告诉我们要反天性,反其道而行之。不争,不要去争斗。
现在我们讲斗争哲学,与天斗与地斗,与阶级敌人斗。这个斗争和老子说的争有一定的区别。政治上讲的斗争是一种主动策略,主动迎击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老子讲的不争,不是消极的应付,不做任何的抗争。而是要我们以积极的心态审时度势,把握自己,减少欲望,不做非分之想,不要攫来之食。以无为的心态强大自己。不争自然心平,不争自然聚气。结果呢,貌似没抢没争,但沉住气不少打粮食。实际上是无形的"争"永远存在。力量对比下来,喜欢争斗的心浮气躁,争来斗去元气必然损耗,实力自然低下。不争的内圣外王,反而获得无可撼动的实力和地位。
老子对比了江海溪流,又描化了圣人低调的言行,启发我们牢记大道"不争"。想争的往往争不到,不想争的天爷自动送过来。凡是不争的反而成王成圣了。
《道德经》第66章集中讲的是"不争"的道家精髓。
许多人认为这是明哲保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象儒家曾子说的"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以保自己全身而退。这样是消极的理解了老子。老子讲天道的不争,不是简单的忍让和妥协,是外在的谦逊和包容,守愚伏藏,是顺乎自然的行为方式。不争的结果比争更划算。民间常说的一些俚语,很能表明不争的智慧。如"你有千条妙计,我有我的老主意","以不变应万变"。佛家的禅语也有这种意思,"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不争,说明内心的无比强大。经常挑衅寻事,撩猫逗狗的争,实际外强中干。

还有一层内蕴,经文没有写到纸面,我们却似乎听到老子的画外音。江海之所以成百谷王,因为融于万水千流之中。因为江海是汇聚而成,充其量也是普通一水。许多圣人能够鹤立鸡群,而不为人所诟病,因为圣人把自己的付岀当使命,淳朴节俭,和百姓和其光,同其尘。所以岀来的思想,制定的政策就能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忧百姓所忧。不争权,不争利,不要名誉,这样的人有人和他争吗?江湖上传言的无冕之王就是这类人。
高高在上,视自己为圣的大人物们,为什么为大众所不齿,拿现代语言说,就是因为脱离了群众。自己以为是百谷王,实际是历史的小丑。电视剧抹粉的清朝剧,乾隆皇帝很聪明,琴棋书画样样天才,周围环绕的是一群巨贪。外面街头5分钱一颗鸡蛋,内务府给乾隆御制早餐,给他记帐是3千元一颗。光鸡蛋一餐就供养多少蛀虫哇。
大家学习《道德经》本章,能有什么收获呢。肉眼凡胎,反正我也成不了百谷王,也成不了圣贤。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们也不是天生的。
学习老子的思想,主要是受益自己,知道低下的智慧。做人做事,当个单位的小干部,还是做个企业的好老板。用权用术,牛皮哄哄不行。猴子上树,对上笑脸,对下冷腚,必被人不齿和抛弃。想有威信,有影响力,必须有自己的人格魅力,下沉大众,同甘共苦,简单生活。
、
不争的思想,听起来是反人性的。谁能不争呢。如果你能做到反其道而行之,争的吃苦,争的受罪,争的利益别人,大家笑你是神经病的时候,由衷的敬意在心里。
(待续,第67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