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酿出来的诗,多读必醉——读苏忠诗集《醉花僧》
陈颖频/文
作为一名福建的读者阅读这位福建诗人的诗,权且以酿造青红酒的讲究来品评苏忠先生的诗集《醉花僧》。言诗之前先侃几句酿酒,以此作铺垫来表达我的用意。
闽派青红酒,是以福建独有的古田红曲做为糖化发酵剂,选用上好的糯米,配以秘制药白曲,按照传统工艺结合现代生物技术精酿而成,色呈琥珀,口感柔顺绵长。这是网络上青红酒制造业对酿酒的简要描述,顺手拈来的目的是想表达苏忠先生写诗歌如严谨的酿酒过程,他持一颗虔诚的心,运用文字、立意角度如青红酒取料般极其讲究,正符合杨载所言:“诗不可凿空强作,待境而生自工。或感古怀今,或伤今思古,或因事说景,或因物寄意,起承转结,三致意焉,则工致矣。”此句让我联想起闽味传奇----青红酒!让我冒昧将《醉花僧》与青红酒联系在一起,那么苏忠先生就如后人所敬佩的青红娘子,看看这位“十八娘子”如何亲手酿诗,将运用十八道工序酿出醇香、甘冽的青红酒之诗。读了《醉花僧》之后,便知他真的如出一辙,比十八娘子还认真,亲手酿制并沉淀,将纯正的闽味“青红”诗奉上,让读者一碗一碗喝下,沉醉其间,不免惊叹这坛低糖、原味、本色、厉害的“酒”。
我以《山中往事》这碗“烫过的黄酒”来探这本集子的内外之意。苏忠先生的诗为何耐品,如青红酒般清冽?那是诗人本身有经过殚精竭虑去思考,有高瞻远瞩去追寻。他说自己是旅行家,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山山水水,饱览各地的名胜古迹,甚至细小到无人问津的一条小道,一棵野草,一粒熟透而脱落的野果......心怀悲悯,心细如发,惟有这样的诗人才能“待境而生自工”。正中沈德潜所言:“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我想,从苏忠先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前提才有“第一等真诗”在静静地等着他。而我也从他的诗中读到远方的诗意,从诗中真正体会到所谓诗的“事理、情理和物理”①
“加了话梅”的黄酒口感的确不一样了,“微酸/略甜/红的脸”,这样细腻的描摹,整个画面呼之欲出,诗人主动选择信息和建构信息,与读者建立平等的关系,此刻读者恍若自己在饮酒,在诗歌里发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并且愿意主动去寻觅,去建构自己的诗意,愿意去强烈地追逐,捕获成功的审美喜悦。譬如“都有的蒲扇/凉了醉意/丝瓜/耳语”几个意象的重叠,美不胜收。读罢,感受到诗人在作品中留下了空白,调动读者的想象力,给我留下创造的空间,更让我向往诗中的生活,醉入其间,无尽的回味。这样的诗歌作品,它的生命力也由此不断延续。

我很喜欢《木槿》这首诗歌,会让我想起奶奶,“奶奶缺牙的嘴”,“记得奶奶总是笑眯眯”,佝偻着背,挥着干枯的手,嘴里叫着“岚妹”,我那时候很不喜欢奶奶这么叫,总觉的自己有大名,为何不叫我大名,可是奶奶从不记得我的大名,而我的小名早已入她的心。这就是《醉花僧》的魅力,一首诗歌让我想起故乡的亲人,不经意的诗歌叙事,却说着相似的故事,刻画出相似的奶奶,面上读着“木槿的花”,实则叙述着童年的故事。这就是诗人的功力所在,他精心编织着诗的空筐,去承载读者,助推他们去内省自己,以敏锐的触角深入到生活中去。他有自己独特的匠心,以及娴熟的技艺,把散乱的生活部件琢磨、重组、碾压、锻铸,然后放在一旁沉淀,待自己冷静后,以客观、口语化的语气叙写、修改成诗。诗人陆忆敏也说:“尽量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用平常的样子表达不平常的情感,这是我希望看到的诗。”很荣幸,我今天所读的《木槿》正是如此。
整部诗集有太多的诗歌值得去细品,或者静下心来写一写读后感,这里的诗歌文字有张力和无穷的启发力量。每位读者可依据自己的鉴赏能力自主选择信息或者重新建构新的能力,从而产生无限的诗意。读《画青山》时,深深体会到诗人以流畅的简笔画勾勒一幅深山绵延的模样。从面到点,最后集中在一个点上,让“画青山”有了灵气,有了情感的叠加,“于是再画一个你,比白云淡些”,朦胧感隐约而出,一个轻盈可人的“你”似乎也是“我”,坠入其间也美了一回,纵是“那片青山也白了头”依然能入我的眼。读后难免增强了信心,无惧肉体的衰老,而保持一颗纯粹的诗心,足矣!
可以说《梦游者》是酿出来的诗,从开篇“知道你不会来”到恍若“有你的影子”再拉回理智的思考,无论“你来还是不来”我都能体会“全是你的影子”。整首诗一气呵成,诗脉清晰,如一碗纯正的青红酒,让人饮尽而感知这酒后劲很足,酒劲越来越强,浓烈的情感终是被强大的理智给克制,抿了抿嘴,莞尔一笑间“却发觉山中的露水/全是你的影子/是一条银河”。诗人表面上是对事件的冷静再现,其实在字里行间却给读者留下多角度思考,甚至想象自己已经进入诗的空间,溯流而上,寻觅一个绝美的精神家园。诗人在这里为读者提供更大的阅读容量和张力,令读者的阅读气氛更加宽松,自然跟着文本生成自己能体会到的意蕴,无需多言也能悟到情意绵绵。
读《醉花僧》有如“闲看庭前花开花谢,淡品天外云卷云舒”之感,集子的诗语言因其形象、空灵的特点,给我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也历经一种向善修行,“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饮尽诗人所酿的一坛酒,所煮的一壶茶,似乎心气也平和几许,生活每天都在继续,无论是鸡零狗碎,还是一地鸡毛,只要心灵有所皈依,就在平常的烟火中往复循环,也会淡然了。这就是“第一等真诗”的魅力,它会过滤渣质,让人去追求一种诗意的纯美,能让人安静下来,温柔地感受一缕阳光、一抹清风,追寻心底的欢喜和品悟最美的沉香。

苏忠先生是在海边长大的诗人,驾驭《比如风》这样的诗歌是得心应手的,整首诗如电影般放映,可诗人没有书写狂风骤雨,而是侧重描摹台风过境后的画面,以唯美的画面展示,实则暗含多少无奈?“野花也懒得再凋零了”这诉说着是怎样的心境?诗人拥有一颗悲悯的心,诗歌叙述能贴近生活,勇敢捕捉底层百姓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不禁让我想起疫情期间各种人的生活状态以及前些天河南正历经暴雨,威胁着当地人的生命与财产等,各种的报道让人泪目。诗人以超越的眼光,发现价值丰富的生活细节,这样的诗也最难写,从形式上看大道至简,实则供不同的人去体会,正如鲁迅所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而苏忠先生对这首诗的处理,足见他的智慧,对物象的静心观察,娓娓道出对生命的思考,更不失“空白”、“空缺”和“否定”共同组成了诗歌文本的召唤结构。
我只是一名教师,没有足够的实力去品评优秀诗人的作品,但作为一名忠实的读者,给我足够的勇气从读者的角度来看这部诗集,诗歌阅读本来就是一种形象创造的活动,不同读者的阅读,同一读者不同时间的阅读,创造处来的形象都是不同的,以上只是我的个人所连接的形象。相信苏忠先生所酿出“酒”的品质是不变的,只是品酒的人不同,便有千万中不同的体会罢了。酒光烛照人性,你若如酒,我必惜之如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后还来花下眠!
2021.7.27福州
①备注:此处引用《一瓢饮诗文集》出版社:九州出版社作者:沈中
一是事理,诗中记事,依事说理;二是情理,凡诗有情,抒情言志,依情说理;三是物理,借物写理。

【作者简介】
陈颖频,笔名:平子,中国诗歌学会会员,福州市作家协会会员,青年文学家福州分会秘书长,福州中加学校诗歌鉴赏与创作校本课执教老师,作品在《鸭绿江》《青年文学家》《中国教师报》《文化艺术报》《黄河文艺》《中国文艺家》等发表,作品入选多种文学选本,曾获童诗中国诗教论文三等奖,全国语文周报、全国开心作文赛优秀教师指导奖等。

苏忠,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化管理协会理事、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出版散文诗集《禅山水》《慢笔》《快意为禅》,随笔集《狐行江湖》《职场江湖》,诗集《后城市的一种禅》《一个人的击打》《披风》《醉花僧》《养字的人》,长篇小说《大时代》等11部,作品发表于《诗刊》《民族文学》《花城》《十月》《人民文学》《作家》《中国作家》《北京文学》《青年文学》《山花》等,部分作品入选多种文学选本。作品曾被翻译成英文、藏文、维文、蒙古文、哈萨克文、朝鲜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