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校长:发表高论前,请到就业市场走一遭
作者:董惠安
贵州大学校长在今年“两会”上就大学生就业问题发表高论,称“大学生可以先就业,再择业”,意思是说好赖先找个工作凑合着,一边干着这份不理想的工作,一边再寻找理想的工作。有人对宋校长的高论给出了点赞。但更多是网友们的吐槽。在如今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状况下,我就想问问宋校长,大学生毕业后先就业,先就什么业?是干推销还是送外卖?还是别的什么职业?你们贵州大学毕业生的“先就业、后择业”是怎么操作的?能不能拿出成功的例子展示给全国人民?还有什么“回家乡就业、创业”,不少农村已剩下老幼妇孺,不闻鸡犬,也没有什么投资项目,哪来的就业创业机会?宋校长说这话的时候,可有具体的调研数据和成功事例支撑?还有什么“灵活就业”的说法,莫非就是让大学生去摆地摊,和城管上演猫逮老鼠的游戏?

当专家院士说话可是要负责任的、要有可操作性的。比如,有专家提出“新上山下乡”论,那就不妨亲自到山乡村寨走一遭,甚至带着自己的儿女一同扎根农村,看看他们在当今的广阔天地里如何大有作为。有专家骂农民工“恶意讨薪”,言之凿凿地说要求农民工“要学会拿起法律武器”。

我倒是要建议专家高举着法律武器跟着农民工在讨薪路上“潇洒走一回”,亲自体验一下善意讨薪的滋味。还有的专家建议农民应当在城里买房,开着车回农村种地。那就要先请专家算算账,看看农民有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既能在城里买房,又能买车。更有专家提出“大学生毕业后如果找不下工作,可以先结婚生孩子。”我的天哪,找不到工作挣不到钱,哪儿来的经济实力养活自己和下一代?是不是要啃老呀?你们专家能让天上掉馅饼吗?

我想,贵州大学的宋校长和提出“灵活就业”的专家们,想必是在高高在上时间久了,不食人间烟火了。还是和你的学生们到人间就业市场走一走,之后再发表高论。怎么样?
董惠安2024.3.7
董惠安,男,汉族,祖籍辽宁海城,1955年1月出生于陕西宝鸡。198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97年加入陕西省作家协会。2000年以来在报刊发表大量针砭时弊之杂文,并公开发表历史政论专题片脚本《追寻盛唐雄风》、社会调查纪实《大创启示录——陕西大学生创业与就业的现实与思考》、长篇小说《神泉》《斜谷》、以陈忠实生平为题材的20集广播剧《呦呦鹿鸣》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