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不期而遇的晤见了我曾经的一位同学,闲聊时扯到有关书法与写作的话题,她研究书法多年,现已是省书法协会的会员,内行人的术语让我一个虽属爱好,但却行外的人听的是迷惑茫然,可而眉眼顿开,于是我对写作这一爱好便有了更多的兴趣。写作是人类社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一种方式,通过写作记述事物、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感情、记录历史、记录社会、记录生活。写作也就是通过文字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思想、情感传递给更多的人。
有写作必然有阅读,写作和阅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密不可分,通过阅读来探索写作风格和技巧,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写作要善于观察和捕捉生活细节,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用精湛的语言表达出来,形成文字。
文学作品不仅是作者的产物,也是读者的财富,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刻的认识自我和了解世界、传播文化。
文学是一门非常深奥的语言艺术,通过文字叙述和形象描写来创造性的表达情感、思想和文化,所以,在文学艺术、文化水平和创作技巧上无疑是有相当的差距的。
写文力求短小精悍,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用精悍的文笔表达出一个或多个故事的情节,能够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或接受。
现在的有些人自恃清高,喜欢玩弄一些自以为"高大上″的常人看不懂的疑难文字,以此故意显示、卖弄和炫耀自己的才华,总让人觉得别扭。
可以说,作品的价值和意义与创作者是有着一定的不可分隔的关系的,却又表现的是那么的直接而含蓄,创作者的身份和社会背景是作品的第一要素,尤其是现时代的大环境下表现的更加突出。
在古代,文言文是读书人或官方的专用文,所以一般的普通人是很难看得懂的。鉴于此,后来将文言文逐渐演化为白话文,这就给人类社会的文字交流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可以说是文化领域的一大进步。
写作就是写人生、写人性、写见解、写故事、写社会,写作上没有一个恒定的审美标准,写作风格各有特异。
纯粹的写作也没有利益的目的,想必作家路遥都不陌生,假如,我是说假如,假如他另找企图不当作家,在当今的大环境下也许他腰缠万贯,尽享荣华富贵,也许不会那么早的离开人世,而他的一生也会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许他的妻子也不会闹着离婚。他深知写作之路的艰辛,也深知写作与利益无缘,但他爱上了就要坚持,坚持写作,一生穷困潦倒,最后留了一句感叹:"日他妈的文学",走了,他走的很寒酸!
读过路遥书的人应该都了解他的人生,他是一个农村作家,他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些农村题材,写的都是农村生活,所以有些所谓的"贵族阶层"认为农村作家就写不出多么深奥的文学,他们拿词藻当深度,人云亦云,对他的作品质争议。
看不懂他作品的人,感觉路遥先生的作品确实没有什么华丽的文辞。有体会就有见解,细读他的作品,领略到其中的深意,包括他的写作风格,就会知道为什么被那么多的人追捧、肯定。
对于他来说,不吃苦,没恒心,肯定不会获奖;不获奖,也就不会成为名家,成为"名家",却没有路费去领奖?!
"茅盾文学奖"是他借钱领来的。
包括"诗圣"杜甫,他虽然才华横溢,千古留芳,但一生穷困潦倒。人非照镜镜照人,从路遥、从古人,人各有志,志各不同,有的爱财如命;而则有的视金钱如粪土,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在他的价值观里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
尹文举 号,伊若轩阳,定西安定人,1961年生人,农民,曾当过村文书,一度遇贬忍辱,“闭门读闲书,不闻窗外事”,由此热衷于文学,沉迷于文字,喜欢业余写作,曾在“感恩母校征文”发表《母校如歌》获二等奖;2023"踏雪·迎春杯"全国诗词创作大赛获优秀奖。作品亦散见于《陇中文苑》《黄河文风苑》《世界作家文集》《读者美刊》《西部书坛》《诗艺花园》《陇上风情》《紫桐文苑》和《西岩茶座》等网络文学平台,“公众号”"都市头条″亦有自己的创作平台,出版有个人专著《大山的呼唤》,《个人文集》还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