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耀平先生供稿初审
清明将临倍想妈
作者 : 何佑林
台湾著名学者曾仕强先生说: 老祖宗是最可靠的。你只要年年祭拜祖宗,祖宗会保佑你一生平安幸福。
有一首歌的歌词是这样写的: “世上只有妈妈好”,还有一句俗语这样说:“儿女出行妈担忧”。清明节将临,我忽然想起早已仙逝的妈妈来。想借现代网络的一点点空隙,回望一下我妈妈过往两个能“以小见大”的故事。
“借牛还马”,由衷感恩的故事。记得在我六岁那年的一个中午,阳光斜洒在院落里,妈妈正在地上摆放着一个簸箕。簸箕里立着一个竹子做成的米筒,米已满满当当;旁边还放着一个酒杯,杯里盛满了食盐。我非常好奇地问妈妈: “妈妈:!这是做什么呀?”,妈妈告诉我: 十几天前家里缺了米和盐,她去向隔壁的婆婆借了。如今家里有了些钱,买好了米和盐,今天要去还婆婆家的米和盐。
接着,妈妈还对我说: “借了别人的东西要及时还,再借才不难。而且还要做得更好,能多还一点就尽量多还一点。”她教导我: 用秤称的,不要缺斤少两;用筒量的,要凸出来些,不能凹进去。这就叫“称平斗满”,也叫“借牛还马”。这样,别人高兴,自己也舒坦。
可是,米是滑的,很难堆高。妈妈试图用手护着米,让米堆得更高一些,但总是失败。我灵机一动,对妈妈说:“妈妈,今天我跟你一起去还米和盐,好吗?你捧起那筒米,我捧起那酒杯的盐。”妈妈想了想,同意了。
我们走到婆婆家后,妈妈说明了来意,首先向婆婆表达了感谢,说: “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我们多得婆婆的帮助”。婆婆听后也很高兴,只是说:“不要急,有了再还也没关系,四四(妈妈的奶名)呀,还就还,你也不该装那么满呀!”我光顾着二老的对话了,一不小心把手捧的盐洒了一些在地上。我有些不知所措,抬头看向妈妈。妈妈和婆婆都安慰我说: “没关系,盐不粘灰尘的,捡起来吹一口风就行了。”
婆婆拉我到她身边,抚摸着我的头,夸奖我乖巧懂事。我害羞得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只对妈妈说了一句:“妈,我回去了呀。”婆婆见我起身就走,抓了一把花生给我。我谢过婆婆后,就蹦蹦跳跳地回家了。
那时我虽年幼,但这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像溶进骨髓里似的: 借人东西要还,而且要快;还的时候要比原来借的多。到我长大以后,更加懂得了更高更深的道理: 上升到了讲信用、讲诚信、讲恩情、讲回报的大道理。这些就是中华民族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道德品质的具体体现啊!
我还记得一九六二年春节前夕的一天,妈妈听闻邻居张云家因人多劳力少,尚未备足年货,母亲慷慨地将自家宰杀的猪肉分出四斤,并亲自送给张家过年,以共度佳节。母亲笑着说:“今年咱家的猪养得膘肥体壮,这几斤肉就当作我的一点心意,不用还了。”虽小事一桩,但妈妈的品行却影响了我的一生,即: 时刻关心别人、心里有别人。
“无微不至”关心他人的故事。我舅舅曾对我说过一件事: 说我妈妈在五十岁前的岁月中,命运多舛。她生于山林之间,生活艰苦,然而青年时期便学会了诸多农活。外公早逝,外婆改嫁,她经历了家庭的变故。随后,舅舅做主将妈妈许配给了邻近村的何家(即我家)。在爷爷的组织下,爸妈与两个叔叔齐心协力,打砖烧瓦,利用山上的杉树,历经两年多的辛勤努力,建起了一栋可供四户人家居住的平房。其中的艰辛与劳苦,难以言表。但正是这样的付出,让他们一家在困苦中找到了生活的乐趣。
然而,好景不长,房屋尚未完工,爷爷便因病离世。家中群龙无首了。两个叔叔的婚事与安家问题、一家人的生计以及家庭经济的发展,都成为了摆在面前的难题。受“长子当父,长嫂当母”传统的影响,父亲和母亲主动挑起了这份重担,带领家人勇往直前。
然而,人生总是充满了变数。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末期,家中接连遭受打击,我的两个弟弟老四与老五因麻疹无药可治而夭折;次年,我十六岁的姐姐又因白喉病离世。面对亲人的离世,家人们痛不欲生,母亲更是心如刀绞。在邻居和亲朋好友的安慰与鼓励下,母亲以顽强的毅力重新振作,与父亲一同带领家人振作精神,振兴家业。
妈妈总结了前两年的经验,大力发展副业,养殖鸡、鸭、猪、狗等家禽家畜,尽量利用好田间地头的作物供应家庭副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他们积极参与市场交易,以物换钱,有效地活跃了家庭经济。在简朴办喜事的原则下,三年内为两个叔叔娶上了老婆,安好了家。母亲坚强的毅力以及她与父亲对家庭的强烈责任感,赢得了乡亲们的尊敬与赞誉。
一九五五年下半年,我在郴州师范读书时,家乡的四位青壮年来郴州打工,带来了母亲给我的三十个鸡蛋、一件新缝的御寒衣服和十块钱。他们反复转告我母亲的叮嘱: 让我每天坚持吃鸡蛋以补脑,多加衣服以防寒。母亲的关爱与牵挂,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当时我想: 我已参加工作了,也有了自己的收入了。当我每次将父母接到城里来享受生活时,我都为他们多购买一些物品,但他们总是以原有的还能用为由拒绝我的好意。他们总是为我着想,担心我开支过大。二老那种节俭与为我着想的精神,既让我愧疚,更让我敬佩。
当父母已步入耄耋之年,白发苍苍后,他们每在县城住上一两个月,便要求回老家看看。每次我上班离开家时,母亲总是站在大门口送我,目送我远去。每次都能看到她的眼神中所充满的不舍与牵挂,让我深感母爱的伟大与深沉。
回首过去的岁月,我深感母亲的不易与伟大。她用自己的坚强与毅力为家庭撑起了一片天空,用无私地爱滋养着我们成长。她的教诲与关爱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成为我前进的动力与支撑。
时光荏苒,再过两个多月便是慈母诞辰一百二十二周年的日子,她仙逝时八十四岁,然而为儿的我在三个月之后,将迎来自己的八十七周岁生日。本应在寒舍静心休养,恢复健康,然而,每每回想起慈母生前的高贵品格和对家庭、对社会的卓越贡献,我便不禁振作精神,即便身体颤抖,也要以此文表达我对平凡而伟大的母爱深深的思念。
何佑林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