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宪问》篇(16)
人各有志
【原文14·32】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欤?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微生亩是鲁国的隐士。他的“隐”与孔子所主张的“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儒士之隐不同,是消极避世的道家之隐。所以,这一章,可以说是儒、道两种不同人生观的人物对话。微生亩不理解孔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的所作所为,用带有嘲讽的口气对孔子说:
“孔丘!你整天这么栖栖遑遑、东奔西跑的究竟是为什么啊?不会是为了显示你的口才取悦于人吧?”孔子回答:
“非敢为佞也,疾固也。”——以前的学者对这一句话的解释是:我并非是为显示自己的口才取悦于人,只是厌恶固执不通罢了!这样的解释,愚以为不妥。一是若是这样的话,就等于孔子与微生亩争锋相对,骂其固执己见,不肯积极入世,为社会尽力了!这既不合孔子的仁德修养,更不合“道不同不相为谋”的处世态度。也就是说,孔子是没有必要与一个“道不相同者”争辩的!二是从语境上说,这两句是顺接关系,后一句是对前一句的补充和说明。所以愚以为,“疾固”在这里是以自谦自解的方式,委婉拒绝微生亩的干涉与嘲讽,可以理解为“没有办法”之意。所以,孔子的话翻译过来应该是:
我并不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口才取悦于人才这样的,我这“毛病”已经很深了!言外之意是:这是我的志向所在,你何必干涉!此所谓人各有志也!所以,下一章就有了孔子关于人生志向和作为的论述,可以说是正面回答了微生亩:
【原文14·33】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骥,良马、千里马。孔子说,一匹真正的好马,并不是因为它的力量有多大才被称颂,而是称颂它良好的德性。什么是良好的德性?对于马而言,一是有耐力,二是通人性,三是有灵性等等,凡此种种,在马作为人类主要交通工具的古代,对马的品性有着极高的标准,并不是单纯以力评判。孔子的这句话,实际上就是说,一个人的能耐与作为大小,并不在于一时的表现有多强势、强大,而是看其长远的志向、毅力及其为社会所作出的实际贡献,即功德,此所谓路遥方才知马力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