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门“一枝花”
人见人 人夸》
六
“这么说,你的房子就一直没有着落吗”?
姐姐泪流满面的发问。
“房底子一事,我这一辈子都没有得到一分一厘……后来有了转机。你知道,生产队解体之前,变卖过集体资产……我们生产队的果园,一次性作价,卖给了个人……”。
“姐姐知道这件事,各大队,各生产队,都出卖过果园……”。
中途姐姐插了这么一句。
“也就是这一政策,我队的柴昌孝买了生产队的果园,他要在果园修住宅,才决定出买自己在集体农庄上的一院住宅……我是用现金购买的个人住宅——有了这处住宅,我和妻子习明花才从住了八年的生产队知青点上搬了出来!”
我一字一句地告诉姐姐……。
“一个月六元钱的义务兵,六年保家卫国,脚下没有一寸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这世道公平吗?”
姐姐声斯力竭地发问!
……双方的对话沉默了……。
“也有例外,我结婚首月,大队书记岩学诗同志提出,调习明花到大队的林场去上班。哪里有集体修建的住宅区。我旗帜鲜明,直接拒绝了这次调动。我担任硫化碱厂出纳员时,南渠大队的张成儒书记兼厂长,答应将我们全家调入南渠大队的小林场,那里也有住宅,也被我不加思索的拒绝了……”!
“明花姊妹真好,跟上一位无家可归的退伍老兵,过了大半辈子,精神可佳……”
姐姐这样评议弟媳妇。
作者简历:
刘志军,甘肃《敦煌赤子》撰稿人。
原服役于陆军第四十七军步兵第一四零师四一九团战士。曾以小说、散文等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陕西日报》《甘肃农民报》《农家女》上海《故事会》等报刊和杂志。以长篇小说《敦煌赤子》刊登在都市头条,颇受热心读者的喜爱和好评!
附件
话说老夫老妻 (注)
"三八"节将至,不由想起夫唱妇随的老伴,想起"老夫老妻"的话题。
屈指算来,我和老伴结婚今年整整四十六年了。 提起我走过的路、做过的事,总觉得对她有许许多多的“对不起″。这话怎讲?听我慢慢道来:
我的那一位,年青时是黄渠乡远近闻名的“铁姑娘”,更是乡里百里挑一,出类拔萃的"大美女"。当时为她提亲的人,有国家干部、教师,走上工作岗位的知识青年等等。
我们素为谋面,是大舅妈(她的姑娘)出而介绍认识的。可以说,我俩属于老式婚姻。她放弃那么多条件优越的如意郎君,而选择了一个家境贫困,一无所有,回乡务农的退伍军人,真让人感激不尽……。
那一年,家中发生了一次大火,烧毁了我们的住房及许多生活用品。无奈之下,我们俩人带着不满周岁的女儿,搬到生产队的知青点暂住。一住就是八年,她陪我吃了不少的苦头。
那一年,我应聘到县农机修造厂上班。近十亩的承包地,加上俩个上学的娃(一儿一女)都由她一人在家料理。我一干就是六年。她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付出了多么艰辛的努力,让我心里总感到非常愧疚!
那一年,我们老俩口应聘到敦煌研究院所辖榆林窟小千佛洞(下洞子)担任管护员。她二话没说,陪同我一起背井离乡,在离敦煌二百公里的下洞子,参与祖国一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管护工作,在大漠荒源一干就是六个年头,真的很不容易啊!
好了,这许许多多,桩桩件件的往事,都是她和我同甘共苦,一次又一次成就我所选择的事业,而付出的默默无闻的奉献,真是情意无价,千金难买啊!
今天,我要真诚地对她说一句: "对不起老伴儿,没有你的理解支持,就没有我的今天,我深深地感谢你!我永远地爱你!"
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回忆我们一起度过的日子,虽然艰苦清贫,但很充实;很快乐。有她的相依相伴,我们老年的生活也是充实快乐和阳光的!
2023.2.4
注:敦煌赤子作者刘志军的结发妻子。敦煌习氏家族的大家贵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