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 / 琵琶引
作者:唐·白居易 朗诵:张智勇
音乐设计:杨建松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高情逸态,心随文动的艺术呈现
汉语言文字是信息的载体,亦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用以交流的工具。而古典诗文则是华夏民族文化晶体的芯片,经三千多年熔炼而成的瑰宝,宛若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世界文化艺术的海洋里。
语言艺术研究学者张智勇先生,从文学宝库里淘得一首《琵琶行》,从而对古典诗词做了一次全新的尝试和演绎。
以他对古汉语字词韵味的玩赏、语法修辞的辨识、情景画面的描摹、深邃意境的开凿,以及诗文联意时的情感体验与解析,用声音的魅力,把我们唤回到国风古韵的深沉蕴藉里,随书香情韵而陶醉。

一,触景生情,融情于物的“歌行体”绝唱
《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用汉乐府“歌行体”的格式,有感而写的抒情叙事诗。诗中描绘了乐伎生活不幸中的无奈处境,同时抒发了对艺人悲惨命运的同情,连带为自己仕途失意的感慨,以及人生多舛、世态炎凉的叹息。
这首诗歌,如《唐宋诗醇》里所评:“滿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比兴相纬,寄托遥深,其意微以显,其情哀以思,其辞丽以则”。
白居易显然谙习琵琶乐器的技艺。他将弹奏音乐的描写与叙事情景契合,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喟,贯穿于全篇之中,成为一条阻隔不断的情感链条,联缀着大大小小的翡翠珠玉。
诗人不但精通乐理和弹拨技艺,同时运用古汉语的修辞手法,把视觉与听觉所感受到的音色、旋律、技法、姿态、体感等活脱地再现出来,令人目眩神摇,应接不暇。
这首诗文的结构严谨缜密,语势高低错落,情节跌宕起伏,声律抑扬顿挫,仿佛引商刻羽,杂以流徽,使《琵琶行》成为描写音韵诗文中的传世绝唱。
二,情声相偕,兴味蕴藉中的艺术之声
张智勇老师对这篇文本的解析精准到位,将弹琴女与赏乐者在同一时空下悲戚交集的埸景,用声音的镜头语言,为我们勾勒出两位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
张老师以开放性的艺术思维,尝试用复合型的语态,展开自然、真实、恰切的叙事抒情。譬如诵读琵琶女弹琴的那段情景,依据乐伎弹奏中的肢体语言和琵琶乐声的音高、音强、节奏、声调,以及凝结停歇、骤停急转等艺术手法来辅陈。他在诵读中,借鉴评书的语言艺术特点,用以描摹人物的动作、语言,使其生动形象、传神达意,仿佛亲临其境。
张智勇老师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使其有声语言的可塑性较强,所表现的声音形象鲜明、准确、生动。《琵琶行》的诵读,充滿浓郁的温情与感动,可谓:苦心孤诣,靶向明确,悲天悯人,感同身受。
他在刻画琵琶女与江州司马之间惺惺相惜的情节时,采用了凄怆悲凉的相似性,以及同质性的声音色彩和气息状态。其独具匠心,融情于情,以情驭景,借景抒情,反映了当时各阶层人物在社会生活里的面貌和本质。同时,在两者情绪心境的调性处理上也做了精琢细磨和艺术处理。
古代诗词是语言文学里最精炼的一种样式,其文字古奥、佶屈聱牙,一字多义,不易理解。但它的语言高度凝炼,讲究音律声韵的和谐,便于朗朗上口。它可让吟诵者情随文动,在意象、意境、情景之中心随文动,相互映发。
智勇老师在诵读《琵琶行》时呈现出的艺术创想与实践,与其平素对汉语言文学的潜心探究和艺术修养不无关联。一篇好的古诗诵读(或吟咏)必有让听众心仪的动情点,可以把文字转化成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引人入胜。
古典诗词虽耐人寻味,且不可望文生义或自以为是。诵读时需咀嚼英华,让情声气相谐,以情运气,以气托声。如此,方可使古韵诗意弥漫出沉香,让人回味无穷。
杨建松老师为《琵琶行》精制的配乐,营造出唯美的艺术气埸,提升了这篇有声作品的格调。背乐由几首曲子剪裁后无缝对接,妙在锦上添花,贵在雪中送炭,使之成为别具匠心的佳作。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生于河南新郑,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资深诵评人 大学客座教授 朗诵群团艺术指导 老年大学朗诵任课教师
网名铁马豪歌,湖北省朗协理事兼副秘书长,省朗协语言艺术研究与实践基地副主任,【都市头条】阅读破亿的“铁马豪歌”平台创始人。
杨建松【音乐设计后记】
《琵琶行》由张智勇老师吟诵,并应云中人老所邀,由我为其进行音乐剪辑合成。这是我完成上千首朗诵作品音乐设计和剪辑实践中,感觉反复最多,难度最大的一个作品。通常情况,我基本不用琵琶曲作为朗诵的背景音乐——主要原因:琵琶曲子以或急或缓、或轻或重的乐点连缀为曲,而朗诵又不同于歌唱,诵声是由单音成词成句再成章,如果使用琵琶曲作为背景音乐,处理不好,乐点和诵声极易重叠,不仅起不到绿叶配红花,锦上添花的效果,反而形成一种干扰。

(剪辑图示:轨道1配乐剪辑;轨道2诵读干声调优;轨道3濮存昕诵读交响乐参考)
我在网中反复欣赏比较众多名家如:濮存昕、赵忠祥、丁建华、康桥等诵读《琵琶行》所使用的背景音乐,而后根据这次诵读者张智勇老师的声音和诵读特点,最后确定使用目前的这首琵琶曲《诉》作为素材。因为白居易《琵琶行》的主题写的是琵琶女、文中多处描述的是琵琶曲,情感变化跌宕起伏,为使背景音乐紧紧围绕作品和诵者走,使用琵琶曲更能形成语境和情境。

(波形比较:轨道1 选用的琵琶曲素材《途》原曲波形;轨道2朗诵干声;轨道3剪辑完成的背景音乐)
剪辑过程中,我对这首曲子做了颠覆性的处理——对原曲留头存尾,分解数段,通过前后移位、音量调优、交叉淡化、诵声气口微调等多种方法,最后取得了较为令人满意的效果。过程中我与张智勇、云中人两位老师无数次的沟通,研究探讨,数易其稿,前后历时三天多的时间,方才完成这个作品。通过这个作品的精心打磨,我也有了以上的一些新的感悟——
朗诵作品背景音乐的设计和剪辑没有固定的标准;情感基调要与作品相符,配乐是配角,必须为朗诵服务;要因情而变,因人而异,不能生套照搬,根据个人诵读的具体情况来选曲和剪辑。
朗诵发烧友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鉴赏力,学会多途径获取音乐素材,并且分门别类建立自己的朗诵配乐素材库,要明确音乐设计的一些基本思路,熟练掌握音乐剪辑的工具软件,才能游刃有余,制作出诵佳乐美的朗诵作品。这需要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
杨建松 2024年3月14日
附:李景侠《途》(琵琶行感言)原曲
杨建松剪辑完成的张智勇吟诵《琵琶行》背景音乐
张智勇吟诵《琵琶行》
参照比较——
濮存昕朗诵《琵琶行》使用的交响乐曲
丁建华朗诵《琵琶行》背景音乐
赵忠祥朗诵《琵琶行》背景音乐
我使用《月儿高》《霸王卸甲》《离人愁》《夕阳箫鼓》等曲子合成的第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