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绝唱歌曲什么意思?出处是哪里?
第八集
作者:毋治
宝玉形象:他“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不是封建时代的忠臣孝子,而是“于国于家无望”的逆子贰臣。作者对宝玉的态度似贬实褒,寓褒于贬,正文反作,赞颂宝玉。作者假托封建卫道者的口吻,对宝玉的似嘲实赞,巧妙地歌颂了宝玉反封建的叛逆性格,暗示了小说为宝玉安排的悲剧结局。作者用“说反话”的手法,赞赏宝玉对封建主义采取的玩世不恭的态度,歌颂他不向世俗屈服,勇于反抗的精神。他的“愁”和“恨”,正是要求摆脱“世务”“文章”而不可得的苦闷心情的表现;他的“傻”“狂”,是专制压迫和禁锢的结果,是他在痛苦中寻求新的生活和理想,而又找不到出路,陷于失望和迷惘的一种精神状态。
作品中的人物是围绕黛玉进贾府这一中心事件,通过黛玉的见闻来描写的。黛玉进府按照封建贵族家庭的礼规,必定要去拜望自己的长辈,同辈姊妹也都要见面,作者选择这个机会使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出场亮相,是行文的必需,也是事理的必然。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交叉进行,配合自然,相得益彰。宝黛初会便都感到似曾相识、息息相通。黛玉一见到宝玉就感到:“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了黛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两人初会就产生了一种互相熟识的心灵感应。作者这样写,一方面是来自第一回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故事,给两人的关系蒙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初会时的心灵感应,表现两人感情上为默契,为后来两人爱情的发展张本。
在初会时,宝黛虽然感情相通,想法相似,但表现却不一样,黛玉见宝玉是一“惊”,而宝玉见黛玉是一“笑”,一存于中,一发于外。这不同的表现来源于他们不同的地位所产生的不同心理。黛玉是听惯了别人对宝玉的评论:惫懒、懵懂、顽劣……可是今日一见并非如此,自然“便吃一大惊”;再说黛玉初到贾府步步都要留心,所以虽然一“惊”,但只是“心下想”,不敢轻易说出口来。而宝玉则不同,在贾府中他是娇纵惯了的,所以直言不讳,即使贾母说他“又是胡说,”他毫不在乎,仍然说下去。
贾宝玉无疑是这一节选部分的中心人物。对初到贾府的黛玉来说,这位未曾谋面的表哥早已熟知于心,她常听生前的母亲说这位表哥憨玩异常,极恶读书,又常在内帏厮混。当她去拜见二舅舅时,与王夫人有几处对话。王夫人对她的嘱咐中,其他姐妹仅寥寥数语:“你三个姊妹倒都极好,以后一处念书认字学针线,或是偶一顽笑,都有尽让的。”而对宝玉,这个让他疼爱(因为是她的儿子)又头疼的宝贝疙瘩却让她始终挂在嘴边,一言其“孽根祸胎”,再称其“混世魔王”,又进而数落其异常行为:“你不知道原故:他与别人不同,自幼因老太太疼爱,原系同姊妹们一处娇养惯了的。若姊妹们有日不理他,他倒还安静些,纵然他没趣,不过出了二门,背地里拿着两个小幺儿出气,咕唧一会子就完了。若这一日姊妹们和他多说一句话,他心里一乐,便生出多少事来。所以嘱咐你别睬他。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休言他。”可怜天下父母心,如此一个玩世不恭的儿子却成为她与黛玉交谈的中心,就连贾府的家长或权威人物贾政也不过聊聊一语而过,可见其特殊地位。
文中对贾宝玉的出场描写也极为详尽:“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其中“宝”“珠”“玉”“金”等显示富贵气象的词语在这一段服饰描写中多次重复出现,既而再次出现依然不惜笔墨:头戴“大珠”“金八宝坠角”,身上佩戴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他集所有的富贵品、吉祥物于一身,生怕遭一点损害,遇到一点闪失。这样的穿戴,这样的装扮恐怕唯有宝玉一人享得,贾府再无第二人能有这般富贵、舒适、优厚的生活待遇。
按常理来说,贾宝玉是最幸福最富有的一个公子了。他该珍惜这一切,他也该为巩固这一切的拥有而无条件地顺从服从祖母、父母的安排与教育,按照他们的意识成长,按照他们的意识发展。即便不做一个通读经书的儒学至才,也该成为一个薛蟠式的纨绔子弟。但他从没有把自己不同常人的华贵身份放在眼里,放在心上。大家都在走“学而优则仕”的仕宦道路,他不但不肯随潮流,还要说人家走“正途”是“沽名钓誉之徒”、“国贼禄鬼之流”。他身上穿戴的是封建地主阶级制度下得来的财物,心里却想着与众女儿一样平等。在“男尊女卑”社会道德观念里,他却要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林黛玉鄙视世俗权贵是因为她悲戚的家境与寄人篱下的处境,而宝玉这样一个养尊处优的膏粱子弟,在不合任何常情下走上叛逆的道路,在不可能下产生了可能,不,是产生了奇迹,焕发了异彩!他背负着求学仕进、显赫门第的使命,却走着与儒学之道相背离的叛逆之路。《西江月》二词就是作者对宝玉又一次有意的刻画: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裤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行为偏僻性乖张”,是宝玉的真实写照。选文中,正说得好好的,听说黛玉没有像自己挂的那块玉,便“登时发起痴病来,摘下那玉”,“狠命摔去”,还大骂“我也不要这劳什子”。在《红楼梦》其后的章回里,他也是看见植物就伤感,看见动物就动情,看见水中的鱼便和鱼说话,看见天上的燕子便和燕子说话。如此至性至情的一个可爱之人,倒成了那些恪守封建传统思想之人眼中的怪人、狂人,作者寓褒于贬的手法的运用又何尝不是对宝玉真性情的极力称赞!“出淤泥而不染,浊青莲而不妖”,这在宝玉身上无一处不显。他是贾府中最为光彩照人的一个人物。他的夺目不在其华贵的服饰,而是其内在的人性光辉。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且看那大观园之繁荣瑰丽,且听五玄琴天籁仙乐,且品绝世风华之诗吟!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这是原文中林黛玉的真实写照,自古红颜多薄命,这也为她令人潸然泪下的结局而埋下了伏笔。林黛玉本是太虚幻境绛珠仙子,为偿甘露之惠,自甘坠下凡尘,但那原本冰清玉洁的仙子,却未曾沾染上尘世间的世俗,依旧是那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林黛玉赚了我们太多的眼泪,她天性孤傲,天真纯洁,丝毫没有受到封建社会世俗功利的影响,她我行我素,但是在贾府这样声名显赫的大家族中,自然不会有好人缘。
你是欣赏林黛玉的,“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她固然率真却决不莽撞,恰恰相反,她行事十分谨慎。这一特点在原文第三回《黛玉初进荣国府》中即可看出“黛玉常听得他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他人耻笑了他去。”这段话将林黛玉的行事谨慎,描写的淋漓尽致,也将黛玉心思的缜密刻画的入木三分。自古才女都是悲春伤秋,多愁善感的,像林黛玉这般脱俗的人儿,也不例外。黛玉的多愁善感,最经典的一段的体现在“黛玉葬花”这一情节中。她不忍心落花被玷污,希望她们“质本洁来还洁去”。她曾在第二十七回《葬花吟》中问曰:“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因此又曰:“未若锦囊收艳骨,一一杯净土掩风流。”至此,“黛玉葬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痕迹!。
林黛玉虽然多愁善感,但她的才华在大观园众人中自是首屈一指的。《葬花吟》中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句是深刻的表现了黛玉在封建社会所遭受的精神上的苦难,却也体现了黛玉的惊世才华。还有在赏菊是黛玉所吟咏的《咏菊》、《问菊》,也才压群雄。这无一不展示了林黛玉不容忽视的卓越才华。林黛玉不仅纯洁孤傲、行事谨慎,心思缜密、多愁善感、拥有着卓越才华,还是一位不遵守封建礼仪的叛逆者,思想前卫。即使她年纪轻轻便香消玉损,孤独返太虚,是悲剧的代表人物,也瑕不掩瑜。
与谨小慎微的林黛玉相对的是一个张狂人物:王熙凤。出场描写:“未写其形,先使闻声”。她一出场,立即引起黛玉的特殊感觉,再用他人的恭肃严整加以反衬,张张狂狂的形象显得格外鲜明突出,也显出在老祖宗面前的特殊地位。肖像描写:写出了一个贵族少妇的形象。写服饰,先概括通体的形象,再作铺张的描写,从头饰、裙饰和服装三方面,极力铺陈集珠宝于一身的妆扮,显示她的华贵、得势,也暗示她的贪婪、俗气。写容貌,细致入微,出神入化。
三角眼,吊梢眉,美丽的容貌隐藏着刁钻和狡黠,敏感的黛玉已觉察到她虽春风满面,讨人喜欢,可隐含着可怕的威势,极有心机,极善做作。凤姐一出场,满屋子全是她一个人在说话,别人都成了陪衬。她夸黛玉标致,叹黛玉命苦,对黛玉关怀备至,一切都忖度着贾母的心思行事,一切为了讨得贾母的欢心。她善解人意、巧于逢迎、乖巧机灵的性格和在贾府的实权地位都表现出来了。
绛珠,她,小小年纪便寄人篱下,看尽人世间悲凉,哭诉天地间情怨。五百年前,你曾是那一颗绛珠草,五百年后,你落入凡间还情。水一样的灵魂,泥一样的归宿,造就了你——潇湘仙子。古春暮雨风楼笛,红灯更添佳人魅。三月,一切花儿都在尽情的燃烧,你却用锄,将一瓣瓣青春的碎片连同自己的泪珠儿一起埋入土中。“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黄花开,朱颜改,黄鹤深入空中,芙蓉又穿起谁人霓裳?饮入杯中酒,谁言黛玉愁?花开人未至,花落人不存。浊酒入愁肠,一点梅心,一场风云一世情,诗中愁,愁中意,世间如侬又几人?。
花瓣一次又一次的覆盖了曾经,满地岁月的碎片,青春的梦,心中的孤寂,何尝能埋得干净?枝上桃花点点红,愁眉望断楚天云,杳杳雨烟,残留一地碎花落。谁悟得了千年红莲的真谛,谁又能解开个中玄机?唯有“冷月葬诗魂。”窥絮离人眼,挽红颜无力,明月照,惊破今宵梦残眠。一束青丝意,缘结几世情。沧海休笑世人痴,任雨落成浩,灵魂龟裂,君自在天涯。月,在哪里,为何不上柳梢头,腮边是否红颜残胭脂?星,隐匿何处,是否了掬起血洒的泪事?云,何时停脚,破碎成一片片尘埃,有情人终难成眷属!将思念折叠成伊书,随一支桃花曲清幽如水,凋零海角,瘦月卧上断弦,殊不知,墙角的一丝风,卷起了落款的一角,等待了千年,只为离香……。
“焚稿断痴情”,你将红颜空自薄,楼阁焚诗,剩一人憔容,破筝残曲,怎能堵住那幽眠泪?花自妖娆,人已矣。昨昔徒剩胭脂味,胡笳声幽幽,远逝天外天。触目,伤情,晃不醒情思。草衰怜泣,几番憔悴损,白雪偷魂,泪尽一线琉璃消。浅眸望君君不知。声声女儿心,夜夜三更情。繁弦红尘,凄幽独消香。白绢扔入火盆,残红余照,飘开了混沌,点起幽木的泪屏,疏影横斜凝化了悲哀。菱花镜中,远望斜阳于翠微高处,泪湿遍青衣。青衫难掩寒意,一缕柔肠早已断。在潇湘馆中,梨花似雪,雪似梨花之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花媚易谢,红颜易老,卿本堪怜,奈何飘零。一曲《葬花吟》,道尽花逝梦断之殇。清秋蟹宴赏菊,她花间浅酌,执笔成篇章。“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傲霜风骨,绵延古今,历历如赞。“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尘寰碌碌间,知音尤难寻觅,莫恨孤高太清冷,何妨珍惜稍可解语者与之清谈片暇。“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红尘浮嚣,令隐士常常以醉避离,梦中纵可翩跹欢愉,奈何醒常生怨,薄暮氤氲中,草木萧瑟亦关情。春风又度,百花再绽,她已知疾症无愈,笔调愈显凄丽。“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字字如谶,莫容挽回。令宝玉读之泫然落泪。挚爱情深终难厮守,今朝离丧哀音亦为明日悼怀挽歌。若果真及此,尘寰中再无知己,将何等孤寂!”。“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杜鹃啼血,百花凋零之际,绛珠还尽毕生泪、魂归离恨,潇湘馆内屋宇空空荡荡,唯余月光清幽,映照帘栊无限寂寥落寞。浮生情缘尽付虚化,颦卿从此凝格修篁绿筠间,永远铭刻思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