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耀平长篇自传连载第十七章
想想学生
作者 : 林耀平
上一章讲到“念念军校”的问题,讲述我先后两次进军校学习深造的一些可以回味的人、事、物的小故事。本章讲讲学生了。因为我不仅当过学生,而且更带过学生,也服务过老师,对师生都比较熟悉。
关于学生,要讲的话题很多,结合我个人的经历,仅就两个方面进行一下回顾、感悟和探讨: 一是当你是学生的时候,你该怎样读书?二是当你教学生的时候,你该怎样教?

关于当学生时怎样读书的问题,恐怕有众多的学生没有很好地去考虑和研究探讨,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直至大学毕业,如果是“过来”人,我们可以回想一下:“ 这个问题我在哪个阶段很好地思考过?”有想过的,但恐怕多数人是想得不深、不透的。
那么,当学生时到底该怎样做呢?方法多多,形式各样,但我把它归纳为六个方面。

一是要明确目的。关于这个问题,最重要的还是要高度地重视、认真去领悟学习的重要性。因为人的知识不是天生就有的,一个人自离开母体来到人间以后,通过家人,特别是父母的养育,一天天地长大,一点点地日积月累,不断地看到、了解与见识外部的世界而渐渐丰富自己的见识乃至知识,直至大学毕业,甚至成为更高层次的人才止。学习的重要性和目的,概括起来就两句话: 是为了自己的美好人生和社会的发展、祖国的未来而有能力去奉献自己的光和热;没学到知识或知识浅薄,你将永远处在社会的底层,甚至让人瞧不起。说老实话,周围认识我的人,不少人羡慕我: 不但人生顺风顺水,而且还能做到“退而不休”,退休前后都到处讲课“传道”,且讲的内容既“高大上”又“小精实”,非常“接地气”,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获“粉丝”多多,甚至引发个别人的嫉妒,在背后冷嘲热讽的、说三道四的、甚至骂骂咧咧的都有。我为什么能做到这样?就是我历来知道学习、读书、积累知识的重要性。所以才有了“进一次军校还不够,还要上第二次军校”的历史。多读书、读好书,太重要了。

二是要认真听课。现实生活中,同在一个教室的几十人,同一个老师讲课,为什么学习成绩参差不齐?一个班考试一百分的有,但还有不少人不及格。原因何在?除了个别特殊情况,如: 脑子有毛病、智商有一定问题外,恐怕最根本的还是在认真听课方面存在着太多的差异: 有的全神贯注,跟着老师讲课的思维走;有的只听前面几句,后面脑子开小差了;有的可能“你讲你的,我想我的”;有的干脆趴在桌子上睡觉,甚至流出一堆口水自己还不知道。这样的学生能学好吗?
三是要学懂弄通。我常常在小学、中学和大学给学生讲课,无论校方安排怎样的主题,我都要讲到“怎样读好书”的问题。其中最要紧的问题就是要“学懂弄通”。我跟同学们讲: 要读好“两本书”,即: 课内书和课外书。课内书就是学校发的每一本书,你都必须学懂、弄通、用活,这样才能在“小考、中考和高考”中考出好成绩,以选择自己理想的院校和专业,力争自己有本事去选择,不希望由别人来选择你。所以,必须把“课内书”学懂、弄通、用活。关于“课外书”的问题,我更主张先把以“儒释道”为精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好,其中“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更是精髓中的核心。我的体会是: 一个人把这十个字学好了,用好了,他的人生“底色”就打好了,他肯定能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中站稳脚跟,甚至会做出让人刮目相看的成就来。退一步讲,即使他(她)做不出更好的成绩,他(她)也不至于在家当“啃老族”,年纪轻轻吃“爸妈饭”。当今不少年轻人之所以在社会上无立足之地,许多人就是或“眼高手低”,或“拎轻怕重”,或有父母的“护佑”,是爸妈的“宝贝”,打心眼里都想着那种“饭菜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这类年轻人,就是没有学好儒道的那十个字啊,有的虽学了,但最起码没学透,更没理解透的。

四是要不耻善问。读书也是需要脸皮厚的,聪明的学生就知道“不耻下问”的道理。学生时代多“丢脸”,到了走上社会后才能做到“少丢脸”,甚至“不丢脸”。不懂的问题,该请教老师的要请教;该问同学的要问,“能者为师”嘛,有什么怕的?当然了,请教、询问的方式方法、时间地点也是很有讲究的。所以,我的这个观点叫“不耻善问”,道理就在这里。因篇幅所限,不再赘述。
五是要博览群书。就是除了要学懂、弄通、用活“课内书”和学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要“瞄准”自己喜欢或者认准的专业,多多地阅读有关书刊和资料,并注意作笔记,一点点地积累成册,做个有心人。那种什么书都看、什么笔记都不作的读书方法是最笨的方法,不但耗时费劲,而且读后跟“水过鸭背”没什么两样。这就是读书、阅读的方法问题了。我虽已是近古稀的老人了,但我现在还基本上坚持天天看书、天天作笔记,十年来,我作笔记近百万字。俗话说: “好脑子不如烂笔头”嘛。
六是要尊重老师。俗话说: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讲的就是: 作为学生,尊重、尊敬师长是必须的。理由可以讲出很多,但我把它归纳为四个方面: 首先,老师传给我们知识。师者,“知识”的代名词也。他(她)之所以为师,说明其在这个方面比学生要强,“向强者学”,这是普天下通用的常识,无需多言,人人都懂。所以要尊重老师。其次,老师都希望每个学生都“学有所成”。一般讲,任何一位老师都希望自己的每个学生都能学习好,思想有进步,能力有提高,本事有增长。那种只管完成任务,不讲学习效果的老师是极少的。再次,老师所掌握的知识,一般来讲总比学生要全面、要扎实些。某位老师讲某一门课,一般来讲总是要比学生强些,甚至强得多。对于强者、师者,我们不去尊重,在社会上你还去尊重谁呢?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尊重别人是一个人人品的具体体现,何况对自己的老师呢!最后,老师无论如何,一般讲年龄总会比学生要大一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年龄、辈分是很重要的。子曰: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意思是说: 长辈(或老师)在那站着,你就不能坐下(当然,课堂上例外);长辈坐下后命令你坐下,你才能坐下。这就是“尊师重教”的具体体现,是作为学生必须懂的基本道理。还有一个必须要讲的道理是,子曰: “老而不死是为贼。”意思是说: 一个人如果从小就养成不讲孝悌的坏毛病,到他(她)老了以后会变成害人虫。多么可怕啊!
那么,当老师又该怎么做呢?我想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悟。我觉得以下六个方面非常重要。
一是明确责任。老师是干什么的?子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也就是说: 老师就是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和本领给学生传授道理,教授作业,解除困惑的。并且要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方式方法进行教授,让学生真正学有所成。
二是懂得学生。本人不才,但我觉得,作为老师,在教育、引导学生的时候,应该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护、去帮教、去引导,不要搞“亲疏远近”那一套,更不要歧视那些有先天毛病或有残疾者。当然,首先应尽可能地知道每个学生的姓名、能对得上号,如果能知道每个学生的特点、习惯、爱好则更佳了。这样及便于教育、引导学生了。
三是放下架子。前面讲了老师要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去传授知识、去爱护学生,但在管理上则不能“居高临下”、“任意训斥”,更不能打骂、体罚,甚至诬辱人格。总之两句话: 既严格管理,又循循善诱。使师生双方形成一种良好的、健康向上的氛围。
四是讲清讲透。主要是对传授的知识,从理论、操作到实践,最好能让学生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如果能引起共呜则再好不过了。记得我二零二一年五月七日应邀在桂林航天学院给师生们讲课,课中除了不少的师生频频点头和掌声阵阵外,课后一些学生更是赞不绝口,一位网名叫“猪油渣远离我”的学生给我发来微信说: “林老师好!我以前在学院听讲座,我都觉得很无聊,您的讲课的确很生动、很精彩喔。”“不知道您有没有空?学生想听听您的传奇故事。”这说明我讲的这两节课内容和授课方法得当,甚至已经引起了共鸣。
五是善于借用。比如: 我在给学生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时,在讲到孝道时,我就引用了孔子的经典,子曰: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也就是说: 孝道,就像天上星辰更迭运行一样,有其规律,也像大地江河流水不竭一样有其适度的法则;它就是人身上一切品行中最根本的所在啊!是人类共同信守的道德规范。孔夫子最终的意思是: 在人世间,如果子女不孝敬父母,那是违背天命的。违背了天命,你的后半生或大半生还能好吗?有可能会天诛地灭的啊!这就是引用。但光引用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举一个日常生活中由于不敬不孝父母给自己带来痛苦和折磨的例子加以佐证,那就“十全十美”了。
六是提升自己。为了让学生、听众能学到知识,作为师者,必须不断地提升自己。我几乎天天都看书,并注意作笔记,把学到的新知识用于课堂。一位叫龙雪婷的老师在一天下午听了我的一堂课,晚上她把女儿哄睡后,非常认真地给我发来一段长长的微信,其中一段是这样写的: “……今天听了您的课,感觉自己的心声被说出来了。您今天展示着您的成果,我羞愧不已,就像您在您的作品中提到的那样,现在工作之后我就很少静下心来读书了,除了专业书籍会时常看,其它书籍几乎很少触碰,更别提读书时认真做好笔记了。……真的感恩今天跟您的遇见,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感谢您今天的教诲和分享!我要从此刻开始,好好做好人生的一二三四五六,学会做好事、做好人。”(注: 我当天把自己原创文章《试述人生的“一二三四五六”》发给了她)。那么,作为师者,我觉得: 必须要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地拓展知识、更新知识,吸收新“养份”,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如果在课堂上你总是“炒旧饭”,哪个学生“愿意吃”?当然了,有时“旧饭”也不是不能炒,但必须炒出新的味道来才行,这也是个知识更新的问题了。
总之,当你做学生时,要常常提醒自己: “我应该怎样做才能对得起老师和父母?”当你为人师时,更要天天想想“我应该怎样做才能对得起学生和每月拿到的那份待遇?”
林耀平先生简介
林耀平,男,一九五七年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政法专业毕业,高级政工师。出身草根,从军二十六年,其中任团政委六年,空军上校军衔。转业后任副县长,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分管公检法司十二年,在团、处级领导岗位上工作二十六年。长时间从事“党、政、军、警、民”工作,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在职时现场成功处置、化解多起涉及人命关天的大事,被百姓誉为“人民好公仆”,现还收藏有锦旗。现任桂林市职工大学客座教授、桂林市红色学院导师、桂林市国防教育研究会讲师团团长、桂林都市文学社七星分社社长、桂林都市军旅文艺社社长、多家文学社荣誉社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是桂林市党的十八大精神宣讲团成员和七星区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团成员。喜欢写作、体育、文艺和教育。发表文章一千多篇,其中80%以上发表在省部级以上刊物或媒体。著书、主编十三本,共计三百八十多万字。其中,退休三年出自己的书七本,超过一百三十万字。十多年来在桂林市十五个县、区讲授儒道、读书、素质、法治、孝道等党课、思想教育课几百场次,获众多高度赞扬。一个村干部说:“我听了四十年政治课,没听过这么精彩的”。自二零二二年二月以后,每月都登上“二五财团”和“大华集团”讲坛,讲授“党声党课”和“传统文化”课,且场场精彩。在“二五财团”百期“党声党课”的授课质量评比中,技压群芳,勇夺第一,骄人业绩,非常耀眼。此外,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而独立撰写的《中国共产党在越挫越勇中走向辉煌》论文(4435字)获桂林市全市离退休老干部征文一等奖。目前正在撰写、发布自传体长篇《我的经历 无法复制》。

中国桂林都市军旅文艺社
社长:林耀平 许峰(执行社长)
终身荣誉社长:黄家城
副社长:
郑永芳 农光益
肖永传 张万岭 宋献生
文学顾问:黄家城 林耀平 李柳 黄生美
艺术总监:关永华 周保民 吴宇让 潘志佳
荣誉社长:文长海
责任总编:胡桂芹(韵芘胡桂芹)
责任主编:许峰 (言舞) 郑永芳(万水千山)
副主编:农光益 肖永传(柳笑) 韦思快 张金祖
金牌主播文学顾问:
周保民(一舟) 刘军锋 李新元 伊岚 清风 老革命
创始人:许峰(言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