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曦淡云清天欲明,由阶信步自然风 1087
文/三木秉凤诗文选
绝烟飞壑点流光
诗落华吟春色芳
花雨翩翩逢仙子
碧云冉冉有余香
月将日居道尚晴
由阶信步自然风
君子胸阔舟方渡
曦淡云轻天欲明
“日夜沐甘泽,春秋等芳丛”,文人之虑源于春秋伤感之节,无论在草木盎然之时还是万物凋敝之季,看春花飘零,观草木一秋,奇思妙笔投下万般思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然而大千世界蕴涵的奇葩斐景,无时无刻皆吸引文墨笔客追逐不已,或观天地之悠悠而抒情忘怀,或一览众山之小而胸襟豁然,远眺鹤唳云天,近躅小桥流水。
春水如烟,涟漪点点,天地之间那一片宁静似乎磨去所有似是而非的棱角,徜徉的心扉独留一隅纯净的空间,那一米阳光的童话干净的就像故事的画面,而那曾经一眼的回眸,读懂了心,忘掉了尘,放下了欲,用一朵花开的时节去守候一片落叶的回归,期待着花间之约,即使荼蘼谢尽,杳无音讯,也将那片思绪揉进风里,与山河情染, “人人野祭伊水边,春秋断烂不复传”。也许这是每个人生命中一个既定的过程,我们都无法逃脱平凡的命运,时间就像一把鸡毛掸子,掸去心中所有的不甘与缠绵。行走在无情的岁月里,时不时的驻足回望,我们来过,故而留下印痕,我们离别,没有半点影踪,时光列车奔走留下来的痕迹会以不同的形态留在每个人的心中,包括我,包括你,包括一切的过往。而这些毫无知觉的日子就这样记录在葱葱茏茏的年华里,没有再去翻阅,也许担心往事会泪蒙我的双眼。
“大运自盈缩,春秋递来过。盲飙忽号怒,万物相纷劘。溟海皆震荡,孤凤其如何。”错落的年华将一番别致涂抹在那繁华过后的云烟,一阕流年,半坡笑魇,我用什么将那几许无奈剥落在忘川的尘埃,一曲未了,搁下清弦,和风而眠的思念将那江南的婉约梳理的明眸清澈,江湖相忘,归期无还,这一念时光又让多少青丝化为白发,洇染出一幅蒹葭凄美。我站在华亭草畔,望天涯日没,任花雨披风,一切都还是那么遥远,这世间也许真的有因果,暗藏在每一次相逢的对望,悠扬的思绪踩着诗情的韵脚落定在往事昔乡,恍然间便结下眉宇间的殇情。婆娑影,珠帘卷,一世梦靥无缘,半盏炉香复尽,终究是一场韶华易负的怜惋,天涯便是归宿,如戏年华叹短,入庭院深深,看皓月寥寥,展开那一纸泛黄的素笺,笔墨轻绘,一幅丹青却也难免掺杂薄凉之意,拨弄心弦,沧桑流转,袅袅梵音,是那断了念的惩戒,真的就找不到一点迹象去勾勒那一抹残缺。时光如白驹过隙,浪漫的雨季总有晴天的一刻,纵使我们怀念雨点洒落在心中的疼痛。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只是在这场梦的奔赴过去之后,太多的回忆也已显得云淡风轻。经历了这么多,突然感觉自己竟然在毫无预兆的时间里蜕变成为了另一个自己,少年时代的豪放不羁一去不返,人在一次次风雨洗礼中已经破茧成蝶,翩翩起舞于春秋乐园的烂漫里。孩稚在长大,生命在成熟,在经历过迷茫错乱后,也付出了孤注一掷的轻狂代价,我意深殇,春已断肠,半世的命运沉浮依然回归起点,硕果累累的五谷丰登必先从春天苏葳萌发…

春山极目逸云烟,阡陌纵横万木鲜 1088
文/三木秉凤诗文选
春山极目逸云烟
阡陌纵横万木鲜
沧海无情岁月老
幽庭青客问苍天
凉气袭来夜未眠
文章浅作案上寒
信笔涂书诗自赏
月走枝头学路艰
子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生命前进就是逆水行舟,生命修行是一个遏恶扬善不断求索的过程,相随心生,境随心转,宇宙本是一团能量之气,正能正量的清气上升,负能负量的浊气下降,上升就需要爬坡,下降就是落坡,所以灵魂升华艰难险阻,而身心堕落却易如反掌!悟性高低决定境界高低,人与人之间的真正差异不在于知识储备与权力财富的多寡,而在于对生命感悟的高低,因为这种悟性最终生发出的东西不是有形的财富而是一种智慧,而在漫长的生命历程中唯有智慧之光才能通透人生,指引我们勇往直前!人生的智慧来自哪里?来自少私寡欲后的淡泊明志,来自于轻装无缚的宁静致远,故而嗜欲深者天机浅,无我大公者事事通。
《易传》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智者无害人害物之心,愿让天下万类生生不息,以仁守位,以财聚人,禁非正辞,伸张大义。智慧之光并非外来,你我本有,这就是我们的良心自现,天道、地道、人道本是一道,唯有“道法自然”,才能观照大千,以德配天!人人本性皆为明月,无须借他光芒而向灯塔。
子曰:“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儒家哲学思想是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于人道当言人伦之理,人类的正确思想来源于哪里?《易经》让我们“与时偕行…见机而作,不俟终日”。所以我们要用发展的变化的宏观的眼光来看待一切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并试图从现象的背后揭示它们永恒不变的本质和规律,因为一切反映事物本体和规律的东西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性内心。犹如日月动行大多数人看到了它们的辉煌现象,而天文学家观察到的是日月的运行轨迹,思想家通过日月动态运行思考的是整个宇宙天体的运行规律,物理家回答的是日月及宇宙天体由什么构成?哲学家回答的是谁中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宗教学家回答的是谁创造了日月星辰谁主宰万物等等,而宇宙本身到底隐藏着什么?当代量子科学又做出了前无古人的回答,正如《易传》所言:“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道德经》曰:“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见微知著,见机而作,这是天地智慧光泽万事的必由之路。我们对事物的认识、认识、再认识,一靠悟性,二靠智慧,三靠毕生阅历实践积累,四靠历史圣贤的经验总结。这就要求我们对任何事物要有自己独特的评判标准,不能被各类阶级性、民族性、种族性太强的是非标准打乱了我们的思想方向。因为智慧之光非是外来,而是你我本自具足!孔子曰人至“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里的“矩”就是我们在认识事物的基础上形成的自己本然的内心“标准”,这个标准是我们自己的衡量外物的标准和价值判断,唯有智慧之心方能通达无碍。



三木秉凤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本科专业法律,道学、现代哲学、文学、古典哲学及战略学爱好者。在中央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为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民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三木秉凤团队于2017年 2月正式创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这支网络文化队伍。该团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初衷,与中央同频,与民族共振,以文化自信促文化复兴,以文化复兴促文化繁荣,以文化繁荣促文化大同,以文化大同促世界大同。
编者:三木秉凤老师带着一支草根文人组成的编辑团队在征文领域走过了六年,在这充满传奇色彩的17届征文中,每个获奖者的奖金都来自他个人倾囊相授,而他又是为了什么?为了中华文化的复兴与繁荣,这是中国文人践行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的真实写照。在利益至上物欲横流的的世界大背景下,在道德滑坡与诚信迨丧的今天,三木秉凤老师能带领一支网络文化团队,无畏艰险,逆袭而上,只为文化发声,只为文化复兴,只为文化昌盛,只为文化强国。同时又让更多的征文者沐浴在中华5000年的文明沃土与文脉传承中,感受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与伟岸,以身作则去弘扬正能正量,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启迪宇宙智慧,这是大爱无疆的中华文人典型代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