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山极目云烟,阡陌纵横万木鲜 1088
文/三木秉凤诗文选
春山极目逸云烟
阡陌纵横万木鲜
沧海无情岁月老
幽庭青客问苍天
凉气袭来夜未眠
文章浅作案上寒
信笔涂书诗自赏
月走枝头学路艰
子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生命前进就是逆水行舟,生命修行是一个遏恶扬善不断求索的过程,相随心生,境随心转,宇宙本是一团能量之气,正能正量的清气上升,负能负量的浊气下降,上升就需要爬坡,下降就是落坡,所以灵魂升华艰难险阻,而身心堕落却易如反掌!悟性高低决定境界高低,人与人之间的真正差异不在于知识储备与权力财富的多寡,而在于对生命感悟的高低,因为这种悟性最终生发出的东西不是有形的财富而是一种智慧,而在漫长的生命历程中唯有智慧之光才能通透人生,指引我们勇往直前!人生的智慧来自哪里?来自少私寡欲后的淡泊明志,来自于轻装无缚的宁静致远,故而嗜欲深者天机浅,无我大公者事事通。
《易传》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智者无害人害物之心,愿让天下万类生生不息,以仁守位,以财聚人,禁非正辞,伸张大义。智慧之光并非外来,你我本有,这就是我们的良心自现,天道、地道、人道本是一道,唯有“道法自然”,才能观照大千,以德配天!人人本性皆为明月,无须借他光芒而向灯塔。
子曰:“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儒家哲学思想是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于人道当言人伦之理,人类的正确思想来源于哪里?《易经》让我们“与时偕行…见机而作,不俟终日”。所以我们要用发展的变化的宏观的眼光来看待一切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并试图从现象的背后揭示它们永恒不变的本质和规律,因为一切反映事物本体和规律的东西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性内心。犹如日月动行大多数人看到了它们的辉煌现象,而天文学家观察到的是日月的运行轨迹,思想家通过日月动态运行思考的是整个宇宙天体的运行规律,物理家回答的是日月及宇宙天体由什么构成?哲学家回答的是谁中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宗教学家回答的是谁创造了日月星辰谁主宰万物等等,而宇宙本身到底隐藏着什么?当代量子科学又做出了前无古人的回答,正如《易传》所言:“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道德经》曰:“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见微知著,见机而作,这是天地智慧光泽万事的必由之路。我们对事物的认识、认识、再认识,一靠悟性,二靠智慧,三靠毕生阅历实践积累,四靠历史圣贤的经验总结。这就要求我们对任何事物要有自己独特的评判标准,不能被各类阶级性、民族性、种族性太强的是非标准打乱了我们的思想方向。因为智慧之光非是外来,而是你我本自具足!孔子曰人至“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里的“矩”就是我们在认识事物的基础上形成的自己本然的内心“标准”,这个标准是我们自己的衡量外物的标准和价值判断,唯有智慧之心方能通达无碍。

波滟江湖绕春意,林深草径踏葳蕤 1089
文/三木秉凤诗文选
韶峰暮壑燕低飞
丹阙璇霄凝翠微
波滟江湖绕春意
林深草径踏葳蕤
浮光掠影未靡颓
荣辱何惊任盈亏
念念悬悬今晓落
红尘沧浪梦之谁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文者以传道授业解惑为本源,以功名利禄田舍为节末,文以载道承理,化教天下民心,然诫之谆谆,闻之藐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生命境界的差异其实就是我们预虑远近与价值追求的不同。有人说“名利最为浮世重,古今能有几人抛”,也有人说“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有人见贤思齐,有人助纣为虐,有人奉献仁爱,有人索取财富,生命的数量与生命的质量哪个更重要?如果将人生意义仅仅定位于拥有物质的数量上并以“守财奴”的身份为此奋斗终生,自认为风光无限而实为“可怜悯者”!真正懂得生命道理的人,他们不再追求生命的完美与圆满,而是安于生命的和谐自足与互利共荣,这也许就是宇宙命运同体浑然难分的道理所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往往重视外来和尚的传经布道,而忽视近在咫尺的的修为圣贤,然而我们发现生命成长中的确“山外有山,楼外有楼“。高山为谷,深谷为陵,层峦叠嶂,沟壑纵横,从而构成自然风景的境界层次。“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自然之道与文人之道表象有异,其内理则殊途同归,有人若问生命境界有几重?我会不加思索地回答:畜生级、小人级、凡夫级、君子级、贤者级、圣人级。当今之世,很多人道貌岸然,却畜牲不如畜生弱肉强食,小人自利自私,凡夫随波逐流,君子彬彬有礼,贤人知书达理,圣人悟道通宇。也许芸芸众生皆可从中找到自己的境界,境界之高低惟有自己独品其中之味道!但小人往往以己之狭心度君子之华腹,他们不能真正透观人生境界者,皆是因为被尘俗欲弊所蒙。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太极阴阳不是纯阳而生纯阴而长,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宇宙没有直线,生命没有圆满,芸芸众生最终不过两种走向即物欲之求与精神之求,如果将物质作为手段来完成精神的修炼与升华,这将是完美无憾的最佳人生过程,“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而徇道终身,矢志不渝者,亦是凤毛麟角矣。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三木秉凤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致力于以文化荟萃智者,广交贤人,为实现世界文化大同而努力奋斗。赢得了民众的赞同。2024 年,为了发展壮大三木秉凤文化传媒,期待各界朋友的加盟与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