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泽东生命里,“9月9日”可以说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日子
作者:毋治
毛泽东主席: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首《沁园春·雪》是他的代表性词作,发表在《新华日报》上,轰动了政坛并引起一场罕见的文化风云。9月9日,对一代伟人毛泽东来说,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日子。在他的一生中,有许多大事和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一天。
毛泽东,字润之,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其他已公开发行的著作有《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和《毛泽东诗词选》等。
1927年9月9日,这天,他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了。此前,他已然是政冶家,但从这天起,握惯笔杆子的手抓起了枪,又走上了军事家的征程。此前,他也写诗,但从这天起,诗人毛泽东有了新的诗品,因为拿着枪的手再来写诗,便是用枪声来押韵了。也正是在9月9日这天,毛泽东遭遇了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被捕。在途经浏阳张家坊时,他被当地团防局的清乡队抓住了,在押送去团防局的路上,毛泽东机智逃脱,在一个水塘边的密草丛里躲到黄昏,才死里逃生。
1935年9月9日率领红军北上。红军长征与张国焘部会师后,1935年9月9日,张国焘电令右路军政治委员陈昌浩率右路军南下,与中央部队分裂。毛泽东得知这一情况后,与周恩来、张闻天、博古当即紧急磋商,决定率领红一、红三军先行北上。
1943年9月9日清算王明路线。1943年9日至10日,中央政治局连续三次举行会议,批判王明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这三次会议对于确立毛泽东在中共的领袖地位和毛泽东路线在中央的主导地位起了重要作用。毛泽东强调,检讨错误必须采取历史的方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对犯错误的同志,必须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
1945年9月9日,毛泽东,在这一天专门会见了后来成为亲密诗友的郭沫若。2天前到达重庆的毛泽东,在这一天专门会见了后来成为亲密诗友的郭沫若。鲁迅逝世以后,郭沫若显然成为了国统区进步文化人的一面旗帜。一个是开启白话新诗道路的泰斗,一个是重铸传统诗词辉煌的巨匠。诗人的对话,在国共重庆谈判的时节,却充溢着政治的格言。
正是在这天的谈话中,毛泽东说了一句后来人们十分熟悉的话:“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而郭沫若在这一天送给毛泽东的那块产自瑞士的欧米茄手表,他一直戴到去世。关系着未来中国前途命运的重庆谈判,虽然玄机四伏,但毛泽东依然没有忘记诗。事实上,在会见郭沫若之前,词坛宿老柳亚子便前来拜谒毛泽东了。临走还向毛泽东索诗留念,可毛泽东没有作答。诗人徐迟请毛泽东题字,并问到怎样做诗,还说有人讲诗应为人民服务。毛泽东未做声,题写“诗言志”三字相赠。快要离开重庆的时候,毛泽东给重庆文化人留下了他一生中写得最好的一首词《沁园春·雪》,并应柳亚子之请,题写在柳的纪念册上。
毛泽东走了,一首《沁园春·雪》却在重庆引起一场罕见的文化风云。 读了《沁园春·雪》,柳先生立刻写了一首有名的和词,说毛泽东“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在日记中,他直称毛泽东为有史以来词坛“第一作手”。与此同时,国民党宣传部门则发动了对这首词的批判,甚至动员笔杆子要写出一首超越《沁园春·雪》的作品,然后以国民党领袖人物的名义来发表。可策划半天,最终是没能拿出来,只得遗憾罢手。
于是,一首词让人们领略到了毛泽东不仅有统领雄兵百万的元戎之气,还有儒雅温恭的飘洒气派和文人作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给重庆留下《沁园春·雪》,无疑在政治的天平上,增加了文化人格的几多分量。 果然,四年后的9月9日,今朝的“风流人物”便齐聚在了古都北平。
1949年9月9日,进了北平城的毛泽东,在这天正潜心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冶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草案。所谓《共同纲领》,事实上就是一个即将加入世界“户籍”的新中国的“临时宪法”。在这之前的所有奋斗,似乎都是为了这个新国家的诞生。这也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梦想。从孙中山的《建国大纲》到毛泽东在这天修改的《共同纲领》,划出了从梦想到现实的历史轨迹。
1951年9月9日做出引导农民的决定。1951年9月9日,作出“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决定。毛泽东认为,土改后,要使广大贫苦农民能够迅速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实现工业化,要巩固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就必须把农民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
1956年9月9日仿佛是一种巧合,七年前的这天,毛泽东在修改文件,修改关乎国家未来的“临时宪法”;七年后的这天,毛泽东也是在修改文件,修改关乎中国共产党发展方向的中共八大《政治报告》。
七天前,毛泽东还收到了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出的出席八大的代表必须填写的登记表,他大概也是在这天,认认真真地在上面按要求写道:“姓名:毛泽东。性别:男。出生年:1893。民族:汉。籍贯:湖南湘潭县。现在职务:党中央主席、国家主席。”
七年的路程,似乎都是凯歌行进。中国共产党把一个西方记者说:“无论是猴子还是天使都没有办法治理的”破败凋敝的中国,改造成为了一个朝气蓬勃、万象更新的中国。到1956年的9月,迎来了不同寻常的收获时节,中国共产党的治国思路在八大将确立新的方向。
1961年9月9日题诗“无限风光在险峰”。1961年9月9日,毛泽东为江青拍摄的照片作词《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李进,即江青1951年底去湖北武汉附近深入土改时用的化名。1959年和1961年中央在庐山召开了两次会议,江青都上了山,她十分喜欢庐山的自然景色,对拍摄风景照表现出极大兴趣。毛泽东以高超的写作技巧将风云变幻的形势浓缩于《七绝》中,从中可以领略到他积极主动迎接挑战的宏伟气魄和悠然自得的超凡风度。
1971年9月9日惊心动魄的一天。在毛泽东的感觉中,绝不会是火红的和蓬勃的。当时,他一路南巡,于9月3日0时到达杭州。从1953年以来,毛泽东40多次到杭州,一共住了800多天,杭州被他称为“第二故乡”,这次来,也是要多住几天的。
但是,在9月8日晚上,他得到消息说,有人在杭州装备飞机,有人指责毛泽东的专列停在杭州笕桥机场的专运营线上“碍事”。这种情况在以前是从未有过的。于是,为了防止不测发生,在9月9日这天,毛泽东当机立断,决定把自己的专列立即转移到离杭州远一点的绍兴附近。正是9月9日的决策,使林立果等人的谋害方案都没有得逞,否则后果是难以想像的。
在毛泽东修改的《政治报告》中便明确宣布:现在,革命的暴风骤雨时期已经过去了,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斗争的任务已经变为保护社会生产力的顺利发展。在八大通过的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则进一步指出: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9月15日开幕的中共八大,还以它在党的历次代表大会上的几个“第一”载入了史册:它第一次在党章中明确规定了党代会实行常任制,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届任期5年;它第一次把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国防四个现代化写进了党章,后来交通运输的现代化改成了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它第一次把“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写进了党章。
火红的事业,火红的年代,蓬勃的活力,蓬勃的生机,当然还要配之以火红的诗情,蓬勃的诗句。于是,这年6月,毛泽东在武汉“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时,写下了《水调歌头·游泳》:“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976年9月9日0时10分,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与世长辞。这天凌晨,对当时的湖南韶山滴水洞管理员廖时禹来说,有一件莫名其妙的事情。9月8日上午,他们接到通知,说湖南省委第二书记张平化晚上要来检查接待毛泽东回家乡休养的准备工作,但是,在深夜快12点的时候,他又接到一个电话,说张平化不来了。难道毛泽东不回来了?廖时禹心里直犯嘀咕。
事实上,在廖时禹放下电话不久,远在北京的毛泽东的生命便已走到了尽头。病重期间,像普通人那样的乡愁情思,促使他向中央提出回韶山滴水洞,中央也通知了湖南做好接待准备工作。可惜,这个最后的愿望没有能够实现。
在9月9日0时10分逝世前的24小时里,毛泽东是怎样度过的呢?从9月8日零时起,便开始腹部人工辅助呼吸,血压高压到180,低压到80。11点左右,心律失常。下午4点,插上鼻咽管。晚上8点半,神志模糊。就是在上下肢插着输液管,胸部安有心电监护导线,鼻子插着鼻食管的情况下,毛泽东这一天看文件、看书11次,加起来有两小时50分钟,平均每次不到16分钟,文件和书是由别人用手托着看的。同书和文件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毛泽东,最后一次阅读,是9月8日下午4点37分。7个多小时后,刚刚跨进9月9日的门槛,他的心脏便停止了跳动。 一代伟人,也是旷古奇人的生命,便定格在了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