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行信记
有眼不识“海山”
信义庄
俗话说:有眼不识泰山。这些年,泰山去多了,如此的低级错误,俺是绝对不会犯了。但想不到,在一座号称“小泰山”的“海山”身上,又重蹈覆辙了。

3月10日周日晨7点,一行11人,浩浩荡荡,跟随队长直奔章丘垛庄下琴子村。溪水旁停好车,队长指着村北的一圈山说到:今天我们的目标,就是征服面前的章丘二险。一是海山顶;二是磨二起。我们从东到西,先爬“海山” ,再去“磨二起”。
从停车场位置看,这圈大山十分壮观,整个山形就像一把“圈椅”,那“海山”与“磨二起”,就像圈椅两边翘起的扶手,十分抢眼。但再怎么抢眼,却也看不出,这山有多险。
“圈椅”内座落着“上琴子、下琴子”两个小村。优雅的村名让人浮想联翩。“琴子、琴子”,难道这里还有幽幽琴声。
“谁在用琵琶弹奏一曲东风破;谁又拉起胡琴,咿咿呀呀……”
“进山了、进山了”,队长的呼喊,将我从沉思中唤醒,迅即随众驴出村,沿村东蜿蜒的山野小路,向“海山”顶奔去。

行走不远,路旁几棵粗壮高大的杏树,引起了大家的感慨。“就看这老杏树,这村怎么也有百年历史啊!”上坡转弯之处,突现一座拱形石桥,众驴看法不一;队长、叶子立即登桥细察,“桥下水渠,石桥无疑”。一道山脊,左边巴掌大的地块中,一村民正在劳作,欲上前攀谈,不想村民的狗儿,竟狗仗人势,不停地对着众驴吼叫。算了算了,我走我的阳关道,你走你的独木桥。这地,秋天只要收获又大又甜的地瓜,芬芳馥郁的芝麻就好。
阳光明媚,春光静好,众驴稍稍驻足,欣赏一番眼前的风光,迅即向山顶进发。小路杂草丛生,但少有荆棘,行走起来十分舒适;观路面印记,似已多年无人涉足。抬头瞅见,不远处一条一米多宽的水泥路,突然明白,这几年政府把村民劳作的生产路,都硬化了,谁还走这“晴天一身土,雨天满脚泥”的野路。

说说笑笑间,众驴即上到一条宽阔的水泥路面,沿路行走几分钟后,来到一处垭口。垭口处,一条长长的登山台阶,两座破破烂烂的小屋。其中左边一座小屋上,模糊地写有一副对联,上联:祈福此口坐一坐,下联:扶柏登山天上天。大概意思是:上山祈福的,都要在此坐坐休息一下;从两屋中间的地方,扶着柏树登山可达天上天。既然如此,那还等什么,众驴皆鱼贯从两屋中间穿过,踏着柏林中松软的路面,向山顶爬去。


柏林中穿行,没走多远,很快即绕回到登山主路,主路多为新修的台阶或石板路,行走起来很不舒服。扭头望望刚刚走过的柏林小路,心中忽对那对联的含义有所领悟。哈哈,如此走,原来竟躲过了长长的台阶。这对联,一定是驴友写的。
沿主路而行,台阶与坡路相互交替,行走虽有些费劲,但与“第一险”的说法,还是相去甚远。说是“第一险”,从山下开始,俺就不时观察,用心体验,这都快到山腰了,仍没感到这山有多险。想来这“第一险”的说法,就是以讹传讹罢了。
没感到山多险,却突然感到,这山竟有些神山的味道。想想刚进山的时候,那石头都是金黄色的花岗岩;垭口处,山体则全是朱砂般的红页岩;而眼前的山体,却又变成了灰白色的石灰岩。在这石灰岩中,却又见一层层藏青色或赤红色的沉积岩。一座不大的小山,山体竟有如此多的颜色,这山不是神山又是啥!看来,这山真不能小看啊。
沿台阶继续前行,神山的味道竟愈来愈浓。先是,路边一座新修的小庙,引众驴好奇。小庙不大,红窗黑瓦,庙门禁闭,门前香灰很多。何方神圣,能享受如此的香火,从门缝窥视,想不到竟是“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

悠悠漫步,峰回路转,柏林中连续登临数处台阶,最后一气跨上一段长达七十多级的台阶,眼前突然出现一处方方正正的平地。平地座落在悬崖之下,其内残垣断壁,靠北紧邻崖壁,新建一红墙绿瓦的小屋,走进细观,其上牌匾,竟写有“碧霞元君祠”五个金色大字。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泰山奶奶行宫”。老奶奶在此,这山是铁定的神山啊。

队长说:这里就是“泰山奶奶的行宫”遗址,其来历传说不一,普遍的说法是:老奶奶的娘家在章丘曹范一带,从小喜欢此山,每次回来,都在此歇脚,并将此山册封为五品神山。后来,慢慢就有人在此建起了“泰山奶奶行宫”,供人祭祀、降香、求签还愿。据说,来这里求签与去泰山一样灵验,过去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和九月九日,这里都举办“海山山会”,方圆百里前来说书唱戏的、祈福许愿的、观光玩耍的,人山人海,好不热闹。这“海山”之上,过去建筑众多,大多模仿泰山所建,虽规模不及,但却以精美著称。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均已荡然无存,十分令人遗憾。好在,为了传承历史文化,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地方政府与民间,正在携手努力恢复“海山”的历史风貌,让“海山”这座神山,继续为当地百姓造福、谋利。
“泰山奶奶行宫”所选位置极佳。座北朝南,聚风纳气;站立此处,远山含黛,绵绵不绝,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垛庄水库,波光粼粼,那种“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油然升起。
人工修建的登山路到此为止了,这要登顶,该如何是好?一番探索,终在现“碧霞元君祠”后,西面山崖发现了一条小路。就在要走出此地,向山顶攀爬之际,忽然发现,这崖壁下竟还有一石洞,石洞内竟还供着三位神仙。看来这神山谁都想占有一席之地啊。
沿小路开始登顶,没走几步发现,这路开始在乱石杂草间忽隐忽现,一下变得艰难起来。顺山崖攀爬十几分钟,上到一处不大的平台,赫然发现,这里居然还有一处小庙。这山顶危崖之处,又会是谁的庙?实在令人惊讶、疑惑。驴友张洋急急前去探究,扒着门缝细瞧片刻,然后大声说到“龙王庙”。嗨嗨,谁能想到:这“龙王庙”不建在海边,咋就建到了山顶?难道说这“海山”,还与大海有着莫大的干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这看似平淡,却有仙有龙的“海山”,真是不可等闲视之啊!
看此地较为平坦,考虑到一路上来还未歇息,下面的路将会越来越难,队长提议众驴休息片刻。闻此,众驴纷纷席地而坐,或补充能量,或斗嘴取乐,只有那刚当姥爷的“老李”,紧紧抱着手机,盯着外孙的照片,不停地咧嘴偷乐。哈哈,这老李,以后爬山恐怕再也做不到心无旁骛了。
队长说:山顶的路可能会越走越险,如果风险过大,千万不要硬来,我们可以从下面山腰绕过。来都来了,怎能轻易绕行?险路也见多了,小小“海山”能有多险!就在众驴还在休息之时,俺便笨鸟先飞,一人向前走去。
路在岩石间蜿蜒伸展,起步就遇几块叠在一起的巨石,似人、似马,又似泰山上的“探海石”。看石头左边似有小路可行,右边虽临悬崖,感觉攀着一旁的柏树也能上去,只是一旦失手,后果不可设想。面对选择,那一刻,不知那根神经作怪,大概是想练练胆呗,俺竟毫不犹豫选择了右边。右手拎着登山杖,左手抓着石头上凸出的部位,抬脚就踏上了石头,毫不畏惧地向上攀去。走到中间最陡处时,不经意间斜斜望了眼脚下崖壁,心里顿时紧张起来,感觉腿都哆嗦了。开弓那有回头箭,骑虎难下之际,只能咬牙前行。右手将登山杖使劲扔到上面,双眼紧盯眼前,仔细寻找石上可抓可踩的部位,手脚交替换位,保持三点稳定,一点点向上挪动,快要接近柏树的时候,使劲用力一跃,一把抓住树干,纵身翻上了巨石。上去的那刻,那种征服的激动、喜悦及成就感,瞬间充盈了整个心海。

走过这段险路,虽心有余悸,但并未畏惧,仍无畏前行。此时,老李、立奕、花婆婆等也都紧紧跟了上来。令人惊喜的是,久疏战阵的立奕,竟也照俺的线路冲了上来。不过危险的举动,还是招来了夫人的强烈抗议。

继续前行,面对的几乎全是一块接一块的岩石或断崖,登山杖已经成为累赘,只好迅速收好,开启完全靠身体攀爬的模式。众驴属俺年迈,又吨位第一,好面子的俺,既怕落在后面,拖众驴的后腿;又担心在前,让驴友抓到丢丑的证据,只好前行再前行,一个人偷偷地脱离众驴,孤独冒进。一段十几米高的崖壁,其下看几乎无法攀登,走近看,发现可踩可抓的地方很多,许多地方驴友攀爬的痕迹十分明显。踏着前人的足迹行走,总是省心省力。按照三点支撑的要领,手抓、脚蹬,协调用力,不到几分钟,就顺利登上了崖顶。站在崖顶回望,突然发现,这“海山“顶,竟有几分“锯齿崖”的味道,其险要程度比那“锯齿崖”,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老李上来了,花婆婆上来了,立奕上来了,高兴的花婆婆对着还在“龙王庙”前,“稳坐钓鱼台”的队长大声呼喊:上来四个了,很安全。可是任凭再怎么呼喊,那已成功减肥十斤的队长,今天不知咋了,就是坐在那纹丝不动,就连一向冲锋在前的张洋,也受其感染,拉着“小仙”在下当起了看客。

算了算了,队长不是恐高吗?就让其在那陪着寂寞的“龙王爷”聊天吧。
老李坐在崖顶,晒一会自己的“大长腿”,又掏出手机,眯着小眼,欣赏起了外孙的照片;那“匡匡”好像想起了老赵,也拿着手机,不停地在给老赵发着微信;“虎跳峡”徒步刚刚归来的立奕、花婆婆,夫唱妇随,躲在一角,聊的热火朝天。
走了,走了,电灯泡的不当。
悄悄走下这处崖顶,滑到一块巨石下面,使劲撩开厚厚的柏树枝,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隐匿的小路终于露了出来。可近前细看,贴着悬崖,中间一段七十公分左右的距离,几乎空空如也。要过,就必须双手用力,使劲抠着崖壁,大步跨过去。攀爬没有脚底的支撑是极其危险的,过还是不过?不过,就要原路返回,这登顶“海山”的愿望就要落空;过,就要承担一定的风险。这世上那有没有风险的好事,管它哪?试试再说。小心地伸出左手,一点点向前摸去,寻找最可靠的抓握点,右手五指紧紧抠牢身边崖壁的凸出部位;左脚悬空,等待时机,右脚反复蹬踏确认脚下的坚实,然后双手配合,瞬间发力,左脚大步向前跨去,终于有惊无险地闯过了这处险关。

闯过这处险关,悬崖巨石已把俺与众驴分隔开来,坐在崖壁上喘口粗气,继续勇毅前行。面前是一处断崖,要上到对面峻峭的崖顶,就必须先下到断崖底部。目测这断崖不到两米,中间有蹬踏的地方,下去应该不会有多大的难度。经验告诉俺,下这样的断崖,“腚刹”是最有效的办法了。这“腚刹”,前提是那“腚”,先要坐下来。崖壁前,平坦的区域也就三四十公分的样子,背着包,瞻前顾后试了两次,俺竟没有坐下,直到第三次尝试,才终于双腿伸到崖边,稳“腚”地坐了下来。
慢慢地下到崖底,抬头看面前耸立的崖壁,不仅有些犯愁;想想上面就是“海山”极顶了,无论如何也要登顶。瞅瞅高高的崖壁,猛然发现,这崖虽高耸陡峭,但其上却有不少的缝隙,及凹进、凸出的地方,只要抓紧、瞪牢,上去应该不会有多大的困难。略略稳一下心神,抱着坚定的信心,抬脚向崖顶冲去。抓、握,蹬、踩,最初几步十分的轻松,但最后一步,崖壁外凸,跨度增大,双臂使劲发力,才攀了上去。双腿跪在崖上起身的那刻,右臂酸疼的几无缚鸡之力。
这一下一上实在太耗费体力了,不走了,先歇会再说。五分钟左右,众驴一个个来到崖前,隔着断崖,俺大声提醒众驴,告知大家下、上的注意事项,然后站立着,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家下、上,时刻准备施以援手。

那下崖,众驴个个都是“腚刹”好手,波澜不惊;上崖的时候,除个别驴友,在最后一刻需要出手拉把外,皆徒手自主攀爬上来。上来的那刻,个个无比激动,眺望着周遭秀丽风光,大声吼叫。同行的一位女驴友,过后说:山顶眺望远处美景,有类似谈恋爱的感觉……。我昨天试了试,哈哈,果真如此啊!


悄悄地退出众驴的欢乐派对,一个人开始寻找下行的线路。从“极顶”向西,沿着左侧崖壁,在石缝间穿越,蹦蹦跳跳下到一块光秃秃的巨石,再也找不到能够下行的小路了。趴在巨石上俯瞰,几十米高的绝壁悬崖,让从不恐高的俺,骤然紧张了起来,心中彻底打消了靠绳索由此下山的念头。此时,老李也在上面大声喊了起来,注意危险,安全第一,这里绝不能下山。
知难而退也是好汉。毫不犹豫,迅速返回,与众驴开始搜索下山的线路。总不能原路返回吧?老李说:刚才在崖底,发现右边崖坡似有下山的路线。既然如此,那还等什么,俺即迅速下崖。
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岂不知这上崖不易,下崖更难。一位资深驴友,在上有夫人鞭策,下有众驴保护的情况下,一会“肚刹”,一会“腚刹”,反反复复,折腾了十几分钟,方才气喘吁吁地下到崖底,其优美的动作难以言表,简直让人笑不活啊!不过,其他驴友的表现也好不到那里。有视频、照片为证,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


事后队长说:爬山以来,我做得最正确的一件事,就是没上“海山”顶。那携“小仙”陪队长的张洋也说:我觉得这是跟队长爬山N年以来最英明的选择。想想山顶经历的一切,不得不说,队长与张洋的选择确实英明。
从右侧崖壁下山,茂密的树林里隐约有一条小路,刚开始横向行走,虽说路面有些倾斜,但抓着岩石和树枝尚能忍受。待直直而下的时候,湿滑的路面,大角度的倾斜,难以抓握的灌木、杂草,近乎让人崩溃。责任心超强的“悠优”,几乎走一步,提醒一句“注意安全”。艰难拼搏四十分钟后,众驴终与早早在“海山”西侧,“仙人桥”下等待的队长会合。
这“仙人桥”天然而成,鬼斧神工,从下看险峻壮观,叹为观止;仅此一点,这“海山”就不愧为章丘“第一险”的称号。


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一个人踏上了归程。蓦然回望,这“海山”真的是被自己小看了。看眼前画面,谁还会说“海山”不险。

“海山”古称“孩山”。清光绪年间重修海山碑文载:“邑南多山,而独有蔚然深秀者曰孩山是也。壁而峭、崖而悬、雄峰峭拔、奇石玲珑,俨如鬼斧神工。旧有仙人桥、探海石、泰山行宫、观音堂、韦驮殿、灵宫庙、南天门、玉皇顶。古昔盛时,神像庙貌美丽可观,灵甚。”
这“海山”不仅是座险山、神山,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那关于“海山”由来的凄美爱情传说,那山下“小龙女”日夜奏响的幽幽琴声,总让人思绪万千。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