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八首精辟诗,蕴含诗人大美情
作者:中 方
看到宣讲团里推出邵老先生的三十八诗赋,大家热评不断,点赞纷呈,团长带头,团友发声,这使我想起了毛主席老人家对于诗的金句“诗言志”。 我作为邵老先生的学生和朋友,感到由衷兴奋。这里不揣冒昧,班门弄斧,谈点感想。
所以这样说,并非谦虚之词,而是实言以告。因为我并不懂诗,尤其古风之作,结构行文严谨,对于平仄对仗、比兴修辞,一知半解,难尽其意,难遂其愿。好在大家都是圈内自家人,以乐为本,以情为怀,相信大家是能够理解的。 但有一点值得肯定和赞赏,那就是予奋老诗人的文化情怀和大美大德,才使这些小诗放射出灿烂的光华,闪耀在每位读者的眼前,深入人心。作为一名耄耋老人,在积极宣讲党史、热情服务于社会的间隙,见缝插针,触景生情,将所经所历、所思所想的场面信手拈来,下笔成诗,这不仅要有情怀和灵感,也要具备相当的文学功力。别看只是一首小诗,但要写出意境和韵味,要符合格律诗和古风古韵的章法,那得有“为求一字稳,耐得半霄寒”的韧劲,也得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牺牲精神。
统阅诗作,大都是工作生活中偶遇,有感而发,使平民视角升华为有相当底蕴的文化美餐,细品,余香满口;吟诵,余音绕梁。
绿叶丛生金蕊灿,
刺玫一簇映身边;
心中若有阳光在,
陌路闲花亦可观!
在众多首类似表述“闲情逸致”的诗作中,这首诗比较有代表性。路边有一簇刺玫花,有了阳光普照,它才不被人们当作“陌路闲花”,而是“亦可观”。对于传统意义上的“路边的野花不可采”反其意而用之,赋予了新的积极意义。有了阳光,普通的野花小草也充满了活力,实现了观赏价值。
作者登临黄鹤楼,极目远眺,发出的感慨是“且问吾友何所思,游子情怀是乡愁”!
在《古风十六首》中,有几首红色内容的,其中《赞吉鸿昌烈士》和《赞朱瑞烈士》犹为感人。
吉鸿昌烈士:
光复宁城显神威,
治理塞上留美名;
抗日英雄惊天地,
刑场题诗泣鬼神!
朱瑞烈士:
西征团结东北军,
英雄虎胆赴敌营;
杨郎协议传佳话,
化敌为友建奇功!
(应为“杨郎协定”——笔者注)
还有《唐渠金柳》《金水园随拍》《再拍院中海棠花》《为紫叶桃题照》《公园冬景》等,都是即兴之作,但在感受小桥流水、风飘杨柳、红花绿叶、银装素裹之时,从中还会体味到浓浓的爱国爱家爱百姓爱生活的情结,祖国的大好河山被老党员诗人从字里行间展现在公众面前!
这就是三十八诗作的文化魅力!
(作者本名火仲舫,笔名钟声、中方。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原宁夏作家协会副主席,宁夏文学院和《长篇小说》杂志签约作家;宁夏关工委宣讲团团员,固原市特邀党史研究员,创作出版有长篇小说《花旦》等21部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