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下面视频时请关闭文首朗诵音频
背景音乐剪辑实录
今天我们就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来做一段背景音乐。这首诗大家非常熟悉,网络上有很多朗诵者进行朗诵,有一些这方面的背景音乐,有的非常好,我浏览了很多,也把它下载下来了,这里有一个列表。
但是今天为了探讨一下“怎么样使我们选择的音乐素材形成自己的背景音乐”,与我们朗诵者声音相配,与我们的声线和我们的情感紧密的联结在一起,形成自己的一个背景音乐。所以我只把曲子中“蟋蟀”的声音(音效)截取了下来,自己来选择音乐进行剪辑。
为了节省大家的时间,录制过程就不说了。这里(AU)的第二个轨道是我已经录制好的我的诵读。大家可以简单听一下“跳过了海峡,在花木兰织机旁唱过”——这是我录好干声。(对于配乐的素材)前期进行了一些选择。我觉得这个(作品)首先从主题上讲“就是一只蟋蟀”,通过“蟋蟀”这个大家非常熟悉的小小昆虫,把(台湾同胞)对(大陆)家乡的思念和(我们)对台海同胞的思念联结在了一起,这是个主题。所以我觉得这中间(能够)串起来的就是“蟋蟀”的这个声音,它非常独特。前期剪切完了之后,把蟋蟀的叫声已经收收藏起来了,大家可以听一下!后面的一些(蟋蟀的叫声)是处理的一些小的叫声,这是特效音乐。
根据我的理解,(这个作品)不能用太强烈的音乐。那一句:(蟋蟀)“落在你的院子里,夜夜唱歌”,是在带有夜色的、沉静的环境下的思念……,所以在音乐选择方面要选一些比较舒缓的、抒情的、悠长、悠远的音乐,我觉得用笙箫类乐曲可能比较合适,这是我的理解。网上也有用钢琴、提琴、古筝,还有其它乐曲的(这些本无标准)。我今天选了两首(曲子):一首是《夜泛清辉》,还有一首是《夜上原野》的箫曲。两首原始曲子整个从波形上看,都不是太强烈,没有过重的、过高的音,它比较悠扬。我经过前期的琢磨,这个(第一个)音轨是我剪辑好的音乐轨道,我们把其他轨道先隐掉,来听做好配乐的轨道;这(第二个音轨)是朗诵干声,“就是那一只蟋蟀,钢翅……”好,现在是这样的。前奏这一块,就是引子引言这一块,这个音乐声音放的很低,前面直接通过蟋蟀的声音把主题给凸显出来,这就形成一种氛围——给人感觉是在宁静的夜色当中,静静的思考……大家看前面。这一次这个作品没有报题目、作者和朗诵者,这是根据个人需要,可以报也可以不报。我直接就进入诵读,通过声音带进来,轻声的音乐起,以蟋蟀叫声做一个铺垫,“钢翅响拍着金风,一跳跳过了海峡,从台北上空悄悄降落”,“落在你的院子里夜夜唱歌”没有一下子把音乐的音量提得很响很亮,这是低起高收。接着,从此时开始作为一个前奏,乐声增大在减小,开始诵读“就是那一只蟋蟀”“在《豳风·七月》里唱过在《唐风·蟋蟀》里唱过在《古诗十九首》”……
在每一个段落停顿的时候,我习惯于把它音乐给它强化一下。我们很多朗诵者,网上拿来音乐后,不加任何调整和修饰,一下字就铺(合成)上去,原曲是什么样就用什么样,这样其实不利于发挥朗诵背景音乐的渲染和助势作用。所以我习惯于在段落间歇的地方,也就是留白的位置,通过音乐强化一下。再听一下“伤兵听过” 停顿、空白处,把“蟋蟀的”音效加在这个地方。“就是那一只蟋蟀”在另外一个留白处也加上去。贯穿始终的就有一个蟋蟀的声音,通过这些地方进行强化、提醒。“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到结束时,尾声音乐上扬,同时蟋蟀声在强化,进一步的延伸主题,引起更深的、更远的联想,最后配乐音量渐小渐无,收。整个配乐总的结构基本上是这样的——开篇前面有蟋蟀的声音带进来,后面用蟋蟀的声音收尾,前后呼应,强化主体,中间间歇留白的地方再通过蟋蟀的声音进行强化(中间你可以加,也可以不加),因为不少诵友对这个软件不是很熟。我做好的这个背景音乐可以分享大家,但在用的过程中,你可以根据自己需要,重新进行一些剪切,按照你朗诵的声音的强弱、速度和留白再进一步调整。整个完成之后,我们就可以进行输出(导出)把朗诵干声和背景音乐进行混合,找一个位置保存起来形成MP3格式的音频文件。为了后期便于修改可以把干声和配乐分别输出。这个作品背景音乐的设计和剪辑完成了。
这里主要注意什么问题呢?首先音乐的布局结构要和诵读要紧密的结合起来;第二个就是在转换关节点上找到一些层次过渡的地方进行不同乐曲的衔接转换,衔接时要注意进行交叉淡化,就是前面一首曲子音量慢慢降低,后面一首乐曲慢慢升高,两首乐曲交叉在一起,形成无痕衔接;第三需要注意的就是音比的关系,背景音乐(配乐)的音量不能高于诵读的声音,这是要特别注意的。除了前奏、尾声以及朗诵留白处配乐音量可以大一些,其它地方一定不能超过诵读的声音,这是要注意的。
整个剪辑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和大家一起探讨,不当之处,欢迎拍砖,有何问题,可以在【风铃朗苑】跟帖或在群里留言,请关注【风铃朗苑】“铁马豪歌”平台进一步交流。
谢谢!
杨建松(铁马豪歌)
云中人点评
背景音乐制作,看似简单,实则深藏玄机。它不仅需要精准的音乐感知能力,还要有对场景、情感的深刻理解,才能创作出与情景完美融合的音乐。
一个出色的背景音乐制作者,就像一位隐形的魔法师,用音符和旋律编织出一个个令人心动的场景和情境。无论是动人心魄的时刻,还是温馨感人的瞬间,他们都能用音乐恰到好处地营造氛围,让人完全沉浸在情境中。 杨建松老师在这方面的造诣不仅体现在对音乐的精通上,更体现在对细节的把控和对情感的捕捉上。每一首背景音乐都是他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的作品,是他的才华与情感结晶,是他的内在艺术素 养在沉淀后的绽放。
杨建松老师酷爱朗诵,同时对摄影、书法、篆刻、文学、音乐等艺术形式保持浓厚的兴趣和热情,从中汲取灵感和多种养分。从他编辑的文稿、诵读的作品、制作的背乐中,我们不难领悟到“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哲理。
在我眼里,杨建松先生不单是名文化学者,亦是配乐制作方面的专家。用杨老师的话归纳:朗诵作品背景音乐的设计和剪辑,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标准;情感基调和乐曲需要与作品的内涵相符,才可水乳交融,做到相辅相成。 配乐是有声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配角,既不能喧宾夺主(乐强声弱),又不可似是而非,格格不入;背乐必须为朗诵服务。为干音配乐,要因人而异,因情而变,决不可马虎塞责、生搬硬套,应根据作品的主旨内容、诵者的声音条件、语言表达的方式等具体情况来选曲和剪辑。有时还需从背乐素材库里选用多首乐曲穿插、连缀而成另一首无缝对接的音乐。这就是艺术的二度创作,制作者创意中对每个细微环节的处置,决定了朗诵,乃至整个作品的质量。
杨建松老师的配乐剪辑 教程,让我们见识到其艺术的修为和音乐的鉴赏力,提供一次学习、实践的机会 。 在蟋蟀的夜鸣曲里,听配乐与诵读,相携相生,诉说世间百态。
钢翅响拍着金风
一跳跳过了海峡
从台北上空悄悄降落
落在你的院子里
夜夜唱歌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豳风·七月》里唱过
在《唐风·蟋蟀》里唱过
在《古诗十九首》里唱过
在花木兰的织机旁唱过
在姜夔的词里唱过
劳人听过
思妇听过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深山的驿道边唱过
在长城的烽台上唱过
在旅馆的天井中唱过
在战场的野草间唱过
孤客听过
伤兵听过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你的记忆里唱歌
在我的记忆里唱歌
唱童年的惊喜
唱中年的寂寞
想起雕竹做笼
想起呼灯篱落
想起月饼
想起桂花
想起满腹珍珠的石榴果
想起故园飞黄叶
想起野塘剩残荷
想起雁南飞
想起田间一堆堆的草垛
想起妈妈唤我们回去加衣裳
想起岁月偷偷流去许多许多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海峡这边唱歌
在海峡那边唱歌
在台北的一条巷子里唱歌
在四川的一个乡村里唱歌
在每个中国人脚迹所到之处
处处唱歌
比最单调的乐曲更单调
比最谐和的音响更谐和
凝成水
是露珠
燃成光
是萤火
变成鸟
是鹧鸪
啼叫在乡愁者的心窝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你的窗外唱歌
在我的窗外唱歌
你在倾听
你在想念
我在倾听
我在吟哦
你该猜到我在吟些什么
我会猜到你在想些什么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
鸣 谢
【风铃朗苑】微信公众平台推介
云中人老师热情撰写评论
人约黄昏后精心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