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就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来做一段背景音乐。这首诗大家非常熟悉,网络上有很多朗诵者进行朗诵,有一些这方面的背景音乐,有的非常好,我浏览了很多,也把它下载下来了,这里有一个列表。
但是今天为了探讨一下“怎么样使我们选择的音乐素材形成自己的背景音乐”,与我们朗诵者声音相配,与我们的声线和我们的情感紧密的联结在一起,形成自己的一个背景音乐。所以我只把曲子中“蟋蟀”的声音(音效)截取了下来,自己来选择音乐进行剪辑。

为了节省大家的时间,录制过程就不说了。这里(AU)的第二个轨道是我已经录制好的我的诵读。大家可以简单听一下“跳过了海峡,在花木兰织机旁唱过”——这是我录好干声。(对于配乐的素材)前期进行了一些选择。我觉得这个(作品)首先从主题上讲“就是一只蟋蟀”,通过“蟋蟀”这个大家非常熟悉的小小昆虫,把(台湾同胞)对(大陆)家乡的思念和(我们)对台海同胞的思念联结在了一起,这是个主题。所以我觉得这中间(能够)串起来的就是“蟋蟀”的这个声音,它非常独特。前期剪切完了之后,把蟋蟀的叫声已经收收藏起来了,大家可以听一下!后面的一些(蟋蟀的叫声)是处理的一些小的叫声,这是特效音乐。
根据我的理解,(这个作品)不能用太强烈的音乐。那一句:(蟋蟀)“落在你的院子里,夜夜唱歌”,是在带有夜色的、沉静的环境下的思念……,所以在音乐选择方面要选一些比较舒缓的、抒情的、悠长、悠远的音乐,我觉得用笙箫类乐曲可能比较合适,这是我的理解。网上也有用钢琴、提琴、古筝,还有其它乐曲的(这些本无标准)。我今天选了两首(曲子):一首是《夜泛清辉》,还有一首是《夜上原野》的箫曲。两首原始曲子整个从波形上看,都不是太强烈,没有过重的、过高的音,它比较悠扬。我经过前期的琢磨,这个(第一个)音轨是我剪辑好的音乐轨道,我们把其他轨道先隐掉,来听做好配乐的轨道;这(第二个音轨)是朗诵干声,“就是那一只蟋蟀,钢翅……”好,现在是这样的。前奏这一块,就是引子引言这一块,这个音乐声音放的很低,前面直接通过蟋蟀的声音把主题给凸显出来,这就形成一种氛围——给人感觉是在宁静的夜色当中,静静的思考……大家看前面。这一次这个作品没有报题目、作者和朗诵者,这是根据个人需要,可以报也可以不报。我直接就进入诵读,通过声音带进来,轻声的音乐起,以蟋蟀叫声做一个铺垫,“钢翅响拍着金风,一跳跳过了海峡,从台北上空悄悄降落”,“落在你的院子里夜夜唱歌”没有一下子把音乐的音量提得很响很亮,这是低起高收。接着,从此时开始作为一个前奏,乐声增大在减小,开始诵读“就是那一只蟋蟀”“在《豳风·七月》里唱过在《唐风·蟋蟀》里唱过在《古诗十九首》”……

在每一个段落停顿的时候,我习惯于把它音乐给它强化一下。我们很多朗诵者,网上拿来音乐后,不加任何调整和修饰,一下字就铺(合成)上去,原曲是什么样就用什么样,这样其实不利于发挥朗诵背景音乐的渲染和助势作用。所以我习惯于在段落间歇的地方,也就是留白的位置,通过音乐强化一下。再听一下“伤兵听过” 停顿、空白处,把“蟋蟀的”音效加在这个地方。“就是那一只蟋蟀”在另外一个留白处也加上去。贯穿始终的就有一个蟋蟀的声音,通过这些地方进行强化、提醒。“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到结束时,尾声音乐上扬,同时蟋蟀声在强化,进一步的延伸主题,引起更深的、更远的联想,最后配乐音量渐小渐无,收。整个配乐总的结构基本上是这样的——开篇前面有蟋蟀的声音带进来,后面用蟋蟀的声音收尾,前后呼应,强化主体,中间间歇留白的地方再通过蟋蟀的声音进行强化(中间你可以加,也可以不加),因为不少诵友对这个软件不是很熟。我做好的这个背景音乐可以分享大家,但在用的过程中,你可以根据自己需要,重新进行一些剪切,按照你朗诵的声音的强弱、速度和留白再进一步调整。整个完成之后,我们就可以进行输出(导出)把朗诵干声和背景音乐进行混合,找一个位置保存起来形成MP3格式的音频文件。为了后期便于修改可以把干声和配乐分别输出。这个作品背景音乐的设计和剪辑完成了。

这里主要注意什么问题呢?首先音乐的布局结构要和诵读要紧密的结合起来;第二个就是在转换关节点上找到一些层次过渡的地方进行不同乐曲的衔接转换,衔接时要注意进行交叉淡化,就是前面一首曲子音量慢慢降低,后面一首乐曲慢慢升高,两首乐曲交叉在一起,形成无痕衔接;第三需要注意的就是音比的关系,背景音乐(配乐)的音量不能高于诵读的声音,这是要特别注意的。除了前奏、尾声以及朗诵留白处配乐音量可以大一些,其它地方一定不能超过诵读的声音,这是要注意的。

整个剪辑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和大家一起探讨,不当之处,欢迎拍砖,有何问题,可以在【风铃朗苑】跟帖或在群里留言,请关注【风铃朗苑】“铁马豪歌”平台进一步交流。
谢谢!
杨建松(铁马豪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