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的回忆——小学生的“三带”》

作者:宋梅
八十年代初,我上小学二三年级时,“爱国卫生运动”在全社会兴起。爱祖国、讲卫生的宣传口号走进校园,每天清晨,老师和大队长(肩戴三道红杠的学生)会在学校大门口检查每位同学是否携带了“三带”。何为“三带”?水碗、手绢、抹布是也。前两者无需赘述,重点在于这第三样抹布。每天进入教室,用抹布擦拭桌椅表面;每逢周六下午大扫除,女生负责擦玻璃,而男生则将椅子倒扣在桌上,彻底清洁地面,随后各自清理课桌书箱,最后由写字、画画不错的同学布置教室后墙的板报。每周做这些事,回想起来充满乐趣,当时也乐在其中。女生们说说笑笑,男生们打打闹闹,不知不觉中,简陋的教室变得窗明几净,毫无负担之感。

为何如此?只因大家在家中已习惯做事,到学校干点活自然不在话下。那时,家务活是老人、大人、孩子齐上阵,各有各的分工。房前屋后,左邻右舍,家家如此,再正常不过。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工人吃大锅饭,工作压力不大;农民靠天吃饭,冬仨月猫冬,更显轻松;学生念书全凭自觉,无需挑灯夜战;更重要的是,家中孩子众多,即便家长有心照顾,也难免顾此失彼。因此,我们那一代人农活、家务活都能上手。那时的家庭成员仿若一群合伙人,共同出力,其乐融融,干活是极为自然的事,俗称出力涨力,会干活、某项活计拿手都是值得自豪的。

后来,改革开放的大潮席卷大江南北,各显神通的机会来临,贫富差距逐渐显现。再看远亲近邻,境遇各不相同,人民的压力骤然增加。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80 后、90 后被当成龙凤圈养。家长不愿孩子再受自己受过的苦,阶段恢复高考后的大学毕业生陆续参加工作,社会地位和优越性愈发凸显。家长压力虽大,却难以改变现状,只得将希望寄托于孩子,期望他们有出息、读书改变命运。于是,书山有路勤为径,为了一纸大学文凭,孩子们压力山大。在此情况下,家中有了明确分工,孩子主攻念书,甚至认为家务劳动浪费时间,不如休息以养精蓄锐。家务活不再是大人孩子共同承担,而是变成大人对孩子的单项照顾和给予,孩子们也心安理得地接受,甚至对大人不当的照顾感到无奈和不满。
幸而,我一直坚信“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自闺女幼时起,我便鼓励她做家务。我发现闺女对做饭感兴趣,便从我掌勺她打下手开始,到她抑制不住亲自上灶,我则在旁指导并打下手。娘俩唠着家常,不一会,菜品出锅,共享美食。闺女高三跨年夜,班里组织包饺子,全班同学中,唯有年轻的班主任和闺女会擀饺子皮。闺女甚至比老师擀得还好,回家后兴奋地与我念叨。就在那一刻,我心中有了底,闺女成才了,她在她们这一代中是稀缺的。我曾不止一次问闺女,我教她做饭,她是否反感。闺女答曰,毫不反感。正因自己会做饭,当别人为自己准备好饭菜时,才会知晓人家付出了多少劳动,才会感知那一桌饭菜的心意。否则,心中无数,不以为然。对闺女如此回答,我感动、骄傲且放心!闺女会做饭的手艺用在了她自己的闺女身上,将小宝贝养得胖胖乎乎,我给小宝贝取了个昵称,叫“多肉”。
闺女运气上佳,女婿更是厨艺高手,信手拈来,驾轻就熟。昨日清晨,吃着小两口包的饺子,那味道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心中感慨万千。我认为,培养孩子做家务是件快乐的事,孩子帮忙做些家务是件幸福的事。“三带”中的抹布仍需发扬光大,力所能及的体力活是孩子锻炼身体、相互配合、加强团结的实地演练。我说了,我要将包饺子的全套手艺教给我的下一代小宝贝,培养小多肉热爱劳动、热爱美食、热爱家人、热爱生活!

投稿:宋梅
责编:豆包、许壮楣
微刊制作:五子天地文化传媒王广杰、许壮楣
